還有一些還沒寫,最近太忙了,請期待
因為有很多網友問我
到底義式咖啡機的差異何在?
或入門新手,實在搞不清楚一些名詞
我早就想把我那篇入門義式咖啡文章再做update與改寫
加一些器材的差異比較
但實在忙到沒有時間
正好今天我回覆了某網友的私訊提問
因此把回答也post出來,給有興趣入門的新手參考
此篇文章,我若有時間,會一直改寫到更加完整
然後再加到我那篇文章中
因此或許有一些還沒寫到,或有遺漏之處,請大家給予指教
也請老手不要砲我,這本來就是給新手看的
最重要的是,在網路上發表文章,除了我引用的圖片或文字,屬於各原著作者所有外
其餘文字,我本人擁有著作權
因此請勿隨意抄襲
若要引用,也請得到我的同意
(某有名咖啡館,我就是說你們!!!)
=====================
先簡單從鍋爐講起吧
---------------------
某網友提問
想請教一下...熱交換機和鍋爐機的差別是什麼?
各有哪些優缺點?
感謝...
-----------------------------------------
我想你問的是單鍋爐、熱交換與雙鍋爐機吧?
因為你提的『熱交換』,其實是所謂熱交換鍋爐機
以熱交換鍋爐作為熱水供應來源,因此也是鍋爐機的一種
要先知道,幫浦式義式機是以幫浦供應壓力
而以鍋爐煮水,以供應熱水
因此,鍋爐的設計,關係到熱水水溫的穩定性

以上是單鍋爐機的構造(以silvia為例)
只有一個鍋爐,身兼熱水鍋爐與蒸氣鍋爐
-----程序-----
沖煮時,假設溫度設為90度,則加熱至90度,以供應熱水
而轉成蒸氣時,(某些機器的設計)水位降低,把上面空間空出來
然後水燒到100度以上,上方空間就會產生大量蒸氣,作為打奶泡之用
所以,優點是因為只有一個鍋爐,造價便宜,所以是相對便宜的機器
但缺點就是因為只有一個鍋爐,沖煮--蒸氣轉換,常常要等
時間拖長,奶泡打好,可能espresso都涼了
而這種機器因為造價相對便宜,所以常常鍋爐都不是很大
因此溫度的變化也比較不穩定

以上是熱交換鍋爐
因為上述單鍋爐缺點,所以應該要有一個單獨蒸氣鍋爐來處理蒸氣
但又希望造價不要太高,因此就用熱交換鍋爐
熱交換鍋爐是一個大的蒸氣鍋爐(常常至少都3公升以上,若營業機都達10公升以上)
裡面包著一個小的熱水鍋爐
加熱只在大的蒸氣鍋爐內,把蒸氣鍋爐的水加熱到100度以上來產生蒸氣
而熱水鍋爐就是利用蒸氣鍋爐的100度以上熱水的熱量交換,加熱熱水鍋爐內的水
在一個沖煮程序的固定水流量與流動時間條件下
熱水鍋爐的水都可以加熱到90度以上
因此沖煮時可以供應溫度相對單鍋爐更穩定的熱水
而且因為有蒸氣鍋爐,也不會因為沖煮--蒸氣的轉換造成水溫的波動
造價也不至於太高
但缺點就是無法精確控制熱水水溫
以及若開機後第一次沖煮,或一段時間沒有沖煮,都要先把前端溫度過高的水先放掉
接下來的水,水溫才能比較穩定
也就是很多人用熱交換機,沖煮前都要先放水的原因
雖然如此,卻不要小看熱交換鍋爐
最早商業化的熱交換鍋爐機就是FAEMA的E61
加上所謂『E61沖煮頭』的設計
讓此機成為非常有名的機器
直到現在,還是有許多的專業咖啡店仍然使用此機
一樣能煮出品質非常好的專業咖啡
而前述熱交換鍋爐的缺點之一:無法精確控制熱水水溫
事實上在沖煮時,常常那一、二度的溫度差異
對舌頭不是非常精準的人來說(應該說對90%以上的人來說)
幾乎是喝不出來的
所以到目前為止,各大廠牌很多的營業機依然使用熱交換鍋爐
因此,請不要認為熱交換鍋爐就是較低階或過時設計
而對於一家並非追求極致的咖啡店來說
使用熱交換鍋爐營業機,事實上已經足堪應付了
當然,更進一步的
最好的設計就是雙鍋爐(或營業機會採用多鍋爐)機
兩個鍋爐,各司其職,不互相影響

以上就是Expobar Office的設計
(此機還是有涉入一點熱交換的設計,因此水進入熱水鍋爐前,會先經過蒸氣鍋爐做預先加熱
以節省一點電力,但相對的開機時間就會拉長一點
有些機器就沒有這樣的設計)
優點當然就是溫度控制更穩定,沖煮、蒸氣可以同時進行
缺點就是貴
而甚至更追求極致的溫度穩定性,所謂的咖啡三大名機:
Synesso、slayer、strada
都使用了多鍋爐的設計
每一個沖煮頭對應一個沖煮鍋爐,溫度可獨立設定
讓互相之間的影響能更加降低

以上就是strada的控制面,可以看出每一個沖煮頭都有一個個別的溫度控制螢幕

而上圖是strada GB5的構造圖之一
就可以看出每一沖煮頭都有個別的沖煮鍋爐
說到這裡,我們要回頭談一談鍋爐的材質
一般鍋爐的材質有銅合金(基本上是黃銅)、不鏽鋼與鋁合金
其中保溫性是銅合金>不鏽鋼>鋁合金
而價位也是銅合金>不鏽鋼>鋁合金
重量也是銅合金>不鏽鋼>鋁合金
因此,在較高價位的義式機,都比較會採用銅為主的材質
例如銅合金的鍋爐、管路、沖煮頭與把手
但相對的價位較高、重量也較重
退而求其次,在家用機層次,有些廠商會採用不鏽鋼為材質的鍋爐
不鏽鋼只是保溫性沒有銅合金好
但很多機械性質是不比銅合金差
尤其是耐酸蝕能力比起銅還要好
(只是保溫是鍋爐很重要的重點.....)
所以廠商會儘量大量包覆保溫棉以提高保溫性
在家用、小鍋爐的機型,不鏽鋼或銅的選擇,個人覺得就不是那麼重要
但是營業、大鍋爐的機器,還是以銅合金材質為首選
此外,在更便宜的機器,有些廠商會使用鋁合金鍋爐
但鋁合金材質的耐酸蝕能力就差很多
雖然便宜,但畢竟不能耐久,用了幾年之後還是要更新比較安全
鍋爐的形式,還會看到有一種『鍋爐』,就是所謂的『加熱塊』(thermoblock)


===========================
網友問沖煮頭的設計
所以就來談談沖煮頭

沖煮頭(Group Head),是讓熱水流出的地方
因為義式咖啡的沖煮方式,會有一定壓力
因此沖煮頭有幾個重點
1.因為有壓力,所以把手扣上去一定要形成氣密
因此裡面就有一個墊圈,把手與墊圈要緊密貼合
2.分水網:熱水從鍋爐流出來到沖煮頭後,會經過分水網,形成像花灑的效果
水分布得愈均勻,則落於咖啡粉上,就比較不容易產生局部萃取過多或過少的現象
也就是所謂均勻萃取
除了廠商自己設計外,外面亦有廠商做相容的分水網

3.保溫:因為沖煮頭暴露於外,高溫熱水從鍋爐流到沖煮頭時都會降一點溫
這就造成水溫不穩定
所以『保溫』就是廠商設計的重點所在
基本的設計如下,以silvia做範例

從鍋爐出來的熱水,經過管路流到沖煮頭,經過分水網流到濾杯與把手
但是可以看到,從鍋爐到沖煮頭,其實有經過一段距離
加上沖煮頭沒有保溫設計,所以熱很容易散失
因此,很多silvia的使用者會改機,其中一個改法就是繞銅管
讓鍋爐的熱水能經過沖煮頭,讓沖煮頭能在某一範圍內不至於降溫太多
因為家用機的鍋爐都不大,因此有廠商想到把鍋爐與沖煮頭黏在一起
因此管路距離縮短,且可以靠著鍋爐的熱傳導來保持沖煮頭溫度
例如Gaggia的家用機Classic或Baby等,以及台灣的GEE都是如此

GEE的鍋爐與沖煮頭黏在一起(from:宏大咖啡)

當然,這是家用機的範疇,所以要求不太多
但是其實這個問題早在1950年代就有人注意到了
因此,有一家有名的咖啡機製造商FAEMA,製造了一台有名的機器於1961年推出
被命名為E61

E61這台機器做了兩個劃時代的設計
第一就是熱交換鍋爐,前面已經敘述了
第二就是E61沖煮頭


以上是E61頭的內部構造圖
(待續.................)
以Synesso來說,可以參考咖啡藏鏡人的網誌
基本上,這樣的paddle控制,大部分還是用類似e61頭的柱塞開關,機械式的控制流出
但synesso用的是內部有一個沖泡電磁閥來控制出水
因此要控制預浸與沖泡,就有兩個微動開關
第一道,碰到第一個開關,則電磁閥開,產生常壓流出預浸
第二道的微動開關,則開啟幫浦,產生沖泡
好處是反應快、明確,不像柱塞開關還有要開不開的階段
但是,缺點當然就是貴、還有多一個會壞的地方
至於Strada的Paddle,你可以參考(不過這是LM的機械式Paddle,若為Stada EP,則應該不同)
http://www.home-barista.com/espresso-machines/la-marzocco-gs3-and-strada-paddles-t18552.html
我還沒時間看
有時間翻譯給大家看看
還是有哪位英文不錯的網友先幫忙一下
補充:我凌晨4:30看了一下LM的機械式paddle運作
影片已經非常清楚
利用Paddle連接螺桿,轉動時螺桿會上下
螺桿中間有三個O-ring隔開兩個空間(section)
利用螺桿中間的流道上下產生預浸、沖煮與洩壓

看起來與一般E61頭有類似設計

好處:可以達成預浸與沖煮
壞處:O-ring會老化。
基本上還是利用類似E61設計,所以還是會有反應慢的問題
(但其實反應已經很快了,雖說Synesso用電子控制,但,基本上兩者一般而言幾乎感覺不出來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