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去年的時候就已經跟大家預告過,福斯集團旗下的主力電動休旅車款ID.4與ID.5將在今年與台灣消費者見面;當然一定會有網友說,ID.4/ID.5在歐洲都已經推出一陣子了,現在才來台灣不會太晚嗎?事實上,ID.4/ID.5車系曾經在2023年底進行小幅度改款,除了調整部分配備的功能之外,電池組件與動力系統也有進行升級,所以在這次台灣福斯汽車所安排的試駕活動時,我曾經遇到幾位媒體同業跟我討論關於ID.4/ID.5的試駕心得,畢竟我曾在去年已經先在歐洲搶先體驗過,正好這也可以當作一個很好的經驗,可以比較看看究竟改款前後的ID.4/ID.5有何實際差異;就讓我們透過本回試駕報導,跟各位網友們分享這兩輛電動車的實際試駕心得吧!
| 車型 | ID.4 Pro S | ID.4 GTX | ID.5 Pro S | ID.5 GTX | 
| 售價 | 169.8萬元 | 199.8萬元 | 186.8萬元 | 209.8萬元 | 
| 驅動方式 | 單馬達後驅 | 雙馬達四驅 | 單馬達後驅 | 雙馬達四驅 | 
| 電池規格 | 82kWh鋰電 | 82kWh鋰電 | 82kWh鋰電 | 84kWh鋰電 | 
| 最大動力 | 286ps/55.6kgm | 340ps/69.3kgm | 286ps/55.6kgm | 340ps/69.3kgm | 
| 0~100km/h | 6.7秒 | 5.4秒 | 6.7秒 | 5.4秒 | 
| 續航里程 | 539km | 502km | 569km | 510km | 
| 最大充電功率 | 175kW | 175kW | 135kW | 
 | 

這次的試駕活動中我們分別體驗了ID.5 GTX與ID.4 Pro S,首先是這輛紅色塗裝、外型頗具跑格的ID.5 GTX;簡單來說,ID.4與ID.5的外型設計主要差異,在於ID.4採用接近傳統式SUV的車身線條設計,而ID.5則是採用Coupe SUV的斜背式設計,同樣的設計手法也出現在集團中同為MEB底盤平台打造的Audi Q4 e-tron/Q4 Sportback e-tron,以及Skoda Enyaq/Enyaq Coupe;而本回試駕的ID.5 GTX,車身尺碼為車長4582mm、車寬1852mm、車高1601mm,軸距為2771mm,由於GTX車型搭載運動化懸吊系統,因此車身高度會比Pro S車型略低一些。

無論是ID.4還是ID.5,貫穿式的頭燈設計成為家族設計元素之一,而ID.5 GTX車型搭載專屬運動化套件,因此車頭樣貌看起來更為動感,前保桿兩側的LED定位燈也具備良好的辨識度;另一方面,ID.4/ID.5全車系配備LED Matrix矩陣式頭燈,所以能在夜間行駛時擁有出色的照明效率,亦能避免造成對向來車的眩光。

LED 3D序列式動態尾燈也是全車系標準配備之一,而ID.5採用斜背式設計的關係,所以車尾處還配置了一組尾翼,除了增添視覺效果之外也能帶來實際的導引氣流功效。此外,只要是GTX車型就可以看到車尾字標寫著GTX,但Pro S車型則會寫著ID.4或ID.5的車名。

車門把手採用固定式電磁設計,當車主接近車輛時車門就會自動解鎖。

ID.5 GTX採用21吋胎圈配置,全車系的輪胎規格一律採用前後配方式,ID.5 GTX為前235/45R21、後255/40R21配置。

充電規格為Type 2(交流電)搭配CCS2(直流電),除了可使用自家設置或是第三方充電樁之外,近期Tesla也開放其它品牌付費使用充電樁的服務,因此ID.4/ID.5的充電規格普及率可說是十分廣泛。

斜背式設計的ID.5可說是相當帥氣,GTX車型還採用黑車頂以及黑色後視鏡外殼的配置,這幾天開車上路也得到不少的注目度,比較可惜的是後保桿塑料飾板的膠感比較明顯,總覺得如果加上烤漆或是同色設計應該能增加不少質感。

內裝鋪陳部分,雖然看起來好像跟我們之前在歐洲試駕的車型類似,但仍有一些細節上的差異,包括改款前的中控螢幕為12吋規格,如今則是加大至12.9吋,內建的操作系統採用MIB4版本,而原本位在儀錶板旁的排檔旋鈕,這次則改在方向機柱旁,所以雨刷控制桿也從右側換到了左側,也因中控螢幕的加大,所以取消原本下方的部分實體控制按鍵,改為進入中控螢幕選單中操作。
ID.4與ID.5全車系標配IQ.Drive駕駛輔助系統,共配備Front Assist前方碰撞預警與煞停、ACC主動式固定車距巡航、Travel Assist智慧車陣穿梭、車測盲點警示、Area View 360度環景顯示、車道維持警示、DLA動態頭燈智慧切換、RTA後方橫向車流警示、駕駛疲勞警示等功能。

GTX車型配備專屬方向盤設計,包括紅色縫線、紅色飾板以及GTX字樣等;當調整方向盤時,數位儀錶板也會隨著方向盤移動,因此不會阻擋駕駛人看向儀錶板的視線範圍。

數位儀錶板的尺寸略小,不過內建的各項資訊相當豐富,亦可依造駕駛人的需求切換螢幕兩側的資訊欄位,右側則可顯示目前檔位;比較可惜的是國內引進的ID.4與ID.5未能選配HUD抬頭顯示系統。

排檔桿採用方向機柱式設計,操作邏輯與我們先前試駕的Skoda Enyaq、Kodiaq等車相同,向前轉為D檔、向後轉則是R檔,雖然其位置跟傳統式自排排檔桿的檔位相反,但邏輯上是直覺的,想要車輛前進就是向前轉,反之車輛向後退就是向後轉動。

方向盤兩側配置齊全的控制按鍵,左側為控制ACC車速與車距,以及調整音響音量功能。

方向盤右側按鍵可切換儀錶板選單以及音響曲目切換,同時具備方向加熱功能。

車燈控制面板位於方向盤左前方,包括前後霧燈以及車窗除霧功能也在此處。

12.9吋中控螢幕的畫面解析度與操作流暢度都很出色,包括藍牙通訊、音響、車輛控制、充電設定、手機鏡射、Apple CarPlay與Android Auto功能都整合在內,但目前這套系統還未提供中文選單,操作時難免顯得不夠親切。

ID.4/ID.5全車系標配三區恆溫空調,可在螢幕下方的觸控板調整溫度,但風量或風向等詳細設定就要進入螢幕選單中調整。此外,全車系也標配了雙前座電熱椅功能。

車內的空間機能十分豐富,像是前座中央鞍座就具備多變的空間規劃,照片中所看到的雙置杯架,底座抽出後就是方正的置物格。

向後則是另一處具有多種變化的置物空間,內部配置兩組Type-C插孔與無線充電板。

內部的隔板可以抽出,帶來更多的空間變化。

剛才的置杯架底座也可安裝在內部,加上兩側車門旁的置物空間也相當充裕,開車出遊時不必擔心隨身小物或是飲料無處可放的狀況。

副駕駛座前方一樣配置了手套箱,內部空間屬於一般的水準。

駕駛座旁的後視鏡與車窗控制面板採用整合式的設計,透過圓形旋鈕可以調整兩側後視鏡位置以及後視鏡收折、除霧功能;照片中可以看到車窗升降控制僅有兩個按鈕,若要控制後車門車窗要先按下Rear按鍵後才能操作。

雙前座椅皆配置裝央扶手,不想使用時也可以向後折起。

GTX車型配備專屬跑車座椅,頭枕與椅背為一體式設計,且兩張前座都具備電動調整、按摩、迎賓模式與座椅記憶功能,乘坐舒適度與支撐性也相當出色。

前座旁可看到配置兩組座椅記憶功能,也具備電動腰靠調整功能。

兩張前座的前端都能以手動方式拉出腿靠,進一步提升大腿支撐性。

這個角度可以看到中央鞍座前端為懸空式設計,但由於下方沒有特別規劃置物空間,建議還是不要放置物品以免滾動到駕駛腳部空間。

ID.4 GTX與ID.5雙車型皆配備全景式玻璃車頂,能帶來良好的車室採光效果,也能透過電動遮陽簾調整亮度。

與全景式玻璃車頂一樣,ID.4 GTX與ID.5雙車型皆配備Harman Kardon音響系統,搭配10支揚聲器。

全車系皆標配三區恆溫空調,因此後座乘客也能獨立調整後座空間的溫度,而後座空調出風口上方還設置了兩組Type-C插孔。

後座中央扶手翻開後,可以見到2+1置杯架配置。

中央扶手後方可貫穿至行李廂,可用來直接拿取行李箱物品或是載運長形物品。

雖然ID.5採用斜背式設計,但坐進後座頭部仍有充裕的空間,2771mm的軸距設定也帶來良好的車室縱向空間。

在標準狀態下,ID.5的行李廂空間容積為549公升,內部規劃也十分平整。

雖然是斜背式設計,但ID.5後尾門的開啟角度相當大,且具有電動啟閉功能,對於放置物品而言十分便利。

透過後座椅背6/4分離傾倒功能,可將行李廂容積擴增至1561公升,椅背與行李廂底板相連處也屬平整。

行李廂底板下方還有額外的置物空間,透過升降底板高度就可調整廂內空間的配置。

看完ID.5 GTX之後,接著是本回試駕的另一款車型ID.4 Pro S;從外型上可以看到本車的設計風格比較接近傳統型SUV,但其圓潤的車身線條以及車身腰線上揚的折線,整體設計風格仍屬活潑動感。ID.4 Pro S的車身尺寸為車長4584mm、車寬1852mm、車高1634mm,軸距2771mm,與ID.5相比擁有稍高的車高設定。

Pro S車型的車側上方飾板採用霧銀色設計,與車身顏色形成對比,同樣能帶來活潑的視覺效果。

ID.4 Pro S搭載19吋胎圈,配胎尺寸為前235/55R19、後255/50R19。

ID.4還配備了車頂行李架,透過這項功能可以額外安裝車頂行李箱等休旅設備。

內裝陳設部分與剛才介紹的ID.5相同,但也因車型等級的差異因此採用截然不同的用色與材質配置,以本回試駕的ID.4 Pro S來說,棕色皮革搭配霧銀色飾板,加上類麂皮材質座椅,視覺上具有高級質感。

座椅功能同樣具備雙前座電動椅、座椅記憶與按摩等功能,Pro S車型就沒有配備跑車座椅,而是採用頭枕與椅背分離式的規劃。

ID.4的後座空間同樣屬於出色水準,並具備三區恆溫空調系統的配置。

ID.4的行李廂容積為543公升,內部規劃一樣相當平整,並可透過椅背穿透孔延伸載物機能;當後座椅背打平傾倒之後,能將行李廂容積擴增至1575公升。

文章一開始我們已經先介紹過國內引進的ID.4與ID.5動力系統配置,而我們本回試駕的ID.5 GTX就是採用前軸非同步電動馬達搭配後軸同步式電動馬達、四輪驅動的配置,而打開前廂蓋之後可以看到內部並沒有額外規劃置物空間。

ID.5 GTX的最大動力輸出為340ps、69.3kgm,雖然其車重達到了2240公斤,但實際加速感受並不會讓人覺得沈重,踩下電門踏板的同時就能感受到明顯的加速力道,0~100km/h加速也僅需5.4秒就可完成;開車上路一陣之後,操作駕駛模式切換才發現一開始是以Comfort模式行駛,於是將模式切換至Sport模式,馬上就能感受到動力反應更為敏捷,輕踩電門踏板也瞬間帶來明顯的貼背感受,放開電門踏板時動能回收的減速力道也十分明顯;整體來說,在Comfort模式下ID.5 GTX已經擁有夠水準的性能實力,當切換至Sport模式時,加速與減速的反應更直接,因此能帶給駕駛人更熱血的駕馭樂趣,但也因車身在加速減速過程中的反應比較有感,所以不建議在載人時使用,可能會因此影響乘客的乘坐舒適度,不過帶給駕駛人個人的爽快感,是ID.4 Pro S所不及的。

ID.5 GTX搭載運動化懸吊,前後懸吊高度也較Pro S車型降低15mm與10mm,開車上路後能感受到底盤回饋的反應較為直接,因此通過路面坑洞時車身起伏的反應也比較明顯,這樣的設定對於乘客舒適度而言不算太親切,但到了山路上就能轉化成駕馭樂趣的來源,順手的轉向反應加上車身側傾獲得有效的控制,就像是在駕駛一輛車身較大的運動型掀背車;不過,ID.5 GTX的煞車踏板行程設定需要些時間來適應,雖然這與前碟後鼓煞車配置的關聯性不大,因為先前試駕過的Q4 e-tron在同樣的前碟後鼓配置下其煞車反應就十分出色,我認為是為了在車輛減速時能帶來更多的滑動距離,並可減少煞車系統的損耗才做這樣的設定,至少透過排檔切換B檔模式時,就能獲得更多的動能回收減速效果。

接著試駕ID.4 Pro S,雖說動力輸出的帳面數據較小,但286ps、55.6kgm的輸出還是可在6.7秒完成0~100km/h加速,對於日常使用來說已經相當足夠;而ID.4 Pro S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它的底盤設定,19吋胎圈加上標準型懸吊系統的配置,行駛路感與舒適度明顯優於ID.5 GTX,所以我認為對於多數人而言,ID.4 Pro S更適合多數用車環境,即使煞車踏板行程的設定還是需要些時間適應,但我們在山區或是一般市區道路時駕駛,ID.4 Pro S仍可發揮加速輕快且駕馭感受輕鬆容易上手的特性,如果經常開車載人出門,較舒適的底盤設定也更適合這樣的用車方式。

本回在試駕ID.4與ID.5兩款車型之後,兩車除了外型上的差異,Pro S與GTX車型在駕馭表現的差別也屬鮮明,我認為如果你本身就有電動休旅車的購車需求,需要顧慮乘坐舒適度以及日常實用性,ID.4 Pro S會是較適合的選項;而如果你在意外型帥氣度以及個人駕馭的爽快感,ID.5 GTX就會是比較建議的車型選擇;這次的試駕報導已先讓網友們對於ID.4與ID.5有更多的認識,稍後我們也會有詳細的影片介紹,但受限於試駕時間比較有限,我們也正規劃下回有機會進行一趟長距離的電耗測試以及各項實用性的體驗,到時候會再跟網友們分享更多的心得!

Volkswagen ID.4 Pro S 規格諸元表
動力型式:後軸永磁同步馬達
最大馬力:286ps
最大扭力:55.6kgm
電池容量:82kWh
直流電最大充電功率:175kW
充電規格:Type 2/CCS2
驅動方式:後輪驅動
變速箱型式:單速無段式
煞車結構:前碟後鼓
前懸吊結構:麥花臣
後懸吊結構:多連桿
輪胎規格:前235/55R19、後255/50R19
車身尺寸:4584mm x 1852mm x 1634mm
軸距:2771mm
車重:2109kg
續航里程:491公里(WLTP測試數據)
                    

看起來不錯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