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orizero wrote:撐不撐得住不是你在這唱衰、或是支持者們爭破喉嚨說得算的,不可否認,納廠目前算是從頭開始,有一場仗要打,但打得漂亮的話,就有機會。至少,我還滿期待納廠的未來的~畢竟董娘的大刀闊斧滿符合我當初的期待的 敬愛的shiorizero大大,看閣下的發言說"董娘的大刀闊斧滿符合我當初的期待的"所以請問一下您是任職泛"裕隆集團"(台元紡織、嘉裕西服這些都算是哦)還是因業務上是和裕隆集團有關才能說出 "董娘的大刀闊斧滿符合我當初的期待"這句話????以上
chia0801 wrote:沒去過大陸或者是沒住過大陸的人自然用井底之蛙的概念,看納智捷在大陸的失敗其實是中國大陸的汽車製造業已經很強了 哪裡井底之蛙不就是技不如人嗎你這段話不也是技不如人的意思最初說要做電動車,做輸人家,轉個彎回頭做油車,還是做輸人家現在再轉個彎弄個新公司又說做電動車,十多年來走回原點消費者還有信心嗎這回政府還要補助嗎鴻海會是救命稻草嗎,還是只是藉此宣告或取得技術,目標是供應鏈訂單
放眼望去,台灣的造車工業也只有裕隆稱霸,這也是鴻海想和裕隆合作的主因,一個缺技術一個缺錢...裕隆與鴻海絕對是彼此的貴人...再來淺談一下裕隆,其實目前把裕隆財務壓到喘不過來確實是大陸方面的投資,所以壯士斷腕絕不是壞事,也才有減資,其實就是要撤出大陸的事先準備,總不能反過來先撤出大陸再減資,那錢從哪裡來?畢竟對岸投資是虧損,沒把錢還清對岸銀行怎可能讓你直接沒事拍拍屁股走人對吧!!這才會出現時間差,也就是"不是已經減資打虧損了,怎麼又暴雷",所以奉勸真的不要自己嚇自己,亂砍股票,讓別人買到更便宜的價格很欽佩董娘的勇氣!!一是夫婿在中國投資的抱負,一是裕隆品牌的延續,在兩者中做出最好也最正確的決定,在武漢病毒侵襲的環境下,也有著不得不的決定!!這是嚴董當初料想不到的,相信嚴董在天之靈一定會了解與體諒的以鴻海垂直整合的製造能力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電動車是趨勢,鴻海在電動車琢磨相信也不是兩三天的,撇開電池的技術(也許仍無法自制),其他的,有什麼是這兩家公司做不到的?更何況在車用關鍵零組件上,鴻海的製造能力或者議價能力都是一流的,所以在成本控制上也不必太擔心,更何況,鴻海目前還有跟國外汽車大廠合作案子要做,單子一餵下去,搞不好裕隆也吃不完,真心期待兩家公司所合作開發第一台電動車的出現減資後的裕隆更是擦亮招牌2020前三季EPS1.54元,第三季單季EPS1.04元,也就是說砍掉虧損投資後並維持母公司與轉投資的子公司獲利(中華車,裕融等...),現在起每季EPS都應該可以維持1元,那麼明年全年EPS預估4元以上以上事小弟的淺見分享,沒有刻意影響股價,投資風險自行承擔有錯誤的地方還請先進們不吝指教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