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農採茶後一定會賣給茶販,茶販不管價格多壞 都一定會賣給茶廠。
因為茶菁過幾個小時就爛掉了,不像其他農產品 可以放很多天,所以 茶販跟茶農買了,就不可能不賣給茶廠 讓茶菁繼續爛掉,這樣茶販會一毛錢都沒有。
還有,茶廠今天要做多少茶菁,前幾天就要安排計畫好了,當然收購價格也定好了,不可能當天亂訂價格。
茶的產業分工是非常細的,從茶農的茶園管理 到 茶販的溝通協調 到茶廠的組織企劃 到最前端的 茶葉產品行銷。
每個流程都不能出差錯,尤其是茶農到茶廠,這之間的 日期 時間安排 都是必須精準的,否則錯過 最佳製茶時機,就損失慘重。
再來,茶菁五斤才做出茶乾一斤,劇中,茶販提著一小包茶菁來茶廠,那一小包估計約15台斤而已,根本做不了多少茶。
emeryville wrote:
爛戲不想看,只是想知道如何會被四萬換一元搞的債台高築。
連這部分可能都是唬爛抹黑
要知道弱國很容易通貨膨脹,因為人民對政府沒信心,財金政策又處處受英美這類大國制肘。
正史是日本戰敗要歸還台灣,所以日本就爛印鈔搜刮百姓,弄個爛攤子給老蔣收,因此物價通膨到不行。明明是日本人亂搞,但民進黨因意識形態,都喜歡把這帽子戴在老蔣頭上。
老蔣是個聰明人,但在大陸搞不定通膨。當年大陸屢屢通膨也不能全怪老蔣,因為不停打仗,軍閥、日本、共產黨沒完沒了,讓他無暇顧及工業生產,加上美國強制要求自由匯兌、貿易開放(名為自由實則對強國有利),拿了美援老蔣手短實在沒法搞定。民進黨版本,當然是老蔣大壞蛋啦!
但正是因為老蔣通膨經驗豐富,加上到台灣以後終於再也沒人找他打仗,處理此事對老蔣根本小菜一碟。首先錢幣發行當然不能受制日本,於是廢除日本舊台幣,用大陸帶來的黃金為基礎發行新台幣。為了讓人民對國民政府有信心,這過程也不簡單,幾乎把從大陸帶來黃金用盡,但也讓台灣工業振興站穩腳步,新台幣也因此穩定下來沒再亂爆
Lisa_Hsu wrote:
連這部分可能都是唬爛(恕刪)
這篇寫的比較清楚,從返臺到自行遣返:戰後初期日僑塩見俊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