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跑單幫網拍不倒台灣不會好

Jason kid wrote:
但消費者往往不願意為了獲得更妥善的服務而多付一點錢...(恕刪)

這就要看什麼服務,和多付多少錢了
台灣多的是一堆號稱代理,實際上跟代購沒兩樣的代理商
產品出了問題,代理商沒能力處理,只能送回原廠,頂多就是保固期內不收你維修費和運費
你該等的時間一分鐘也少不了,反而因為代理商在中間,他辦事效率不好你就得等更久
或者代理商有能力維修,然而代理商的售價卻是原廠零售價的兩倍以上
跟原廠買可以買兩台還有找,誰想為了維修方便花兩台的錢買一台呢
而且重點是這東西還不難修,除了代理商以外,民間很多人都會修
過保固後代理商的維修價格也比民間貴上一倍有餘
英文能力OK的消費者,自己去Amazon買還比較爽
在我常混的咖啡版,之前為什麼一堆人去Amazon買DeLonghi咖啡機
半自動咖啡機也一堆人自己到國外網站買,不就是這個原因
bakafish wrote:
這就要看什麼服務了...(恕刪)

一般消費者能得到的服務大概也就是產品保固了,
但是如果廠商開始找理由拒絕保固時,
所謂的「服務」幾乎就是一文不值....
fq180 wrote:
我覺得您說的意思,應該是底下這個
客戶就跟底下這個圖一樣
最底下二層的客戶人數,永遠是佔最多的,也最窮
產品只求便宜,其它都不重要,因為他只求生活溫飽
除非這個金字塔很大,也就是人口基數放大
不然所謂的篩選客戶,其實就是用價格把客戶層訂在第二層以上
但是現在的社會M型化,意味著中間第三層的客戶往最上二層跟最下二層中空化
所以只求便宜不要品質的客戶變超多; 當然求品質的也變多,但需要去鎖定


我這樣說好了,我手邊遇到很多的CASE都是客人花了錢買不到對應的品質。
所以這也導致即使我在處理事情很靠北講話不會太婉轉甚至淡季旺季我每個月的業績都很穩定至於金額就pass了免得被查稅 
客人其實要的是CP值高~產品很ok價格也別太貴~剛好我符合多數人的需求...
遇到問題在花第二次的時間跟金錢加起來更多。
我鎖定的在中間這塊其實市場最大~因為一般人都是這類的範圍內,要的是錢花在刀口上!!
反而下兩層的客人更會精打細算,因為預算有限所以更要節省成本。

cckm wrote:
如果代理商或品牌商能讓消費者信賴其價值,
MIC一樣被接受,
手機第一品牌不就是幾乎等同MIC???
真相往往是:買回來一樣可以用,但是同樣東西在國內的售價是三倍以上....


仿的當然也可以用,我沒說不能用
我不反對用次級的貨色,又不是含著金湯匙有個富爸爸或是含著金屌有人付錢養你~可以樣樣都用好貨。
別拿來跟正品比較就好...總不可能去搭廉航然後靠北商務艙的價格太貴吧?
cckm wrote:
一般消費者能得到的服務大概也就是產品保固了,
但是如果廠商開始找理由拒絕保固時,
所謂的「服務」幾乎就是一文不值

哈!有的廠商是不維修,保固期內非人損就換一台機器給你
看起來很阿莎力,實際上你當初買這一台的錢,直接到國外網站買可以買兩三台,你其實是預付了
而且因為不維修,過保固損壞就是孤兒,要用就請你花國外兩三倍的價錢再買一台
這樣你想跟國外買還是跟國內廠商買?
這種廠商,Nespresso就是了,它還是原廠,並非透過代理商才賣那麼貴

前面說的一堆人去國外網站買咖啡機,寄回台灣也是繳了運費、關稅、營業稅的
國外網站也是經銷商的網站,並不是原廠網站,人家也是要電檢倉儲人事服務等費用
如果你買回來出了問題,你想付運費寄回去處理的話,他們還是會負責的
甚至有的國外經銷商只要確認是產品問題,連國際運費都幫你付,請你寄回去
怎麼說的好像國內代理商才要負擔這些稅費與服務成本,國外的都不用似的
為什麼消費者加上運到台灣的「國際快遞」費與關稅,還是願意去國外購買?
cckm wrote:
一般消費者能得到的...(恕刪)


服務當然不會只有保固這一項囉,
請問閣下,你想要買一件海外的產品,你得經過哪些步驟
假設你不透過網路,你必須要訂機票飛到當地、找當地商家、購買、找物流商運送回當國、或是自己扛回來,
如果你透過網路,你只需要在家動動滑鼠就辦到了,前述所有動作都不用,
請問是甚麼樣的機制讓你完全不用作前述動作?就是服務!服務供應者跟你收錢合情合理!
若您是直接到實體店面購買,前述的這些成本你也不用花,
但是實體店面會產生那些成本?店租水電人事開銷成本,管銷成本,
而代理商會有那些成本?它把商品從海外弄進來,付了關稅付了運費,
然後撥出利潤讓經銷體系或是通路商去進行銷售,
然後再花運費幫商品運到全台各地的實體通路,
除了每筆銷售要上繳5%的稅給國庫外,每年還得乖乖繳納年度營業所得稅,
當消費者對商品不滿意了,得透過客服來回應,透過後勤體系來保固,
這些也都需要花成本建立,
如果消費者透過網路購買,你還得接受消費者七天內無條件退貨,
你換新的給它,拿回已經被使用過無法在販售的商品,
這些有些就變成沉沒成本了,
對了,我好像還沒有提到廣告行銷這種天價成本呢!
我也還沒提到有些產品得付出龐大的授權金,或是吃下龐大的moa才能取得合約哦!
我也還沒提到,有些商品光是要合法上架販售,就得取得一大堆檢驗合格,而那些成本通常都不低哦!
我也還沒提到,有些通路商要佔的利潤,是終端價的40%~60%以上哦!
你在網路上買東西,到實體商店買東西,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
但代理商或是品牌自營商把商品弄到通路去販售中間總總的過程,
哪一段不是服務??哪一段不用成本??

當然囉,你大可以說有些代理商有夠爛,我不否認這件事啦
但我所要表達的是,比起那些買空賣空不繳稅的單幫戶,
代理商為了提供的服務和保障得成本遠高於這些單幫戶,
會認為單幫戶那種價格叫做正常的人,是根本忽略了單幫戶其實沒這些成本,
那不表示它的售價叫做正常!
而那些根本賣假貨的,我們就不需要去討論了,
而那些拿假貨價錢或是水貨價錢來比代理價的,其實也實在不用討論了
成本結構完全不同,毫無可比性

如果台灣這麼多貿易商代理商都這麼暴利的話,
照道理台灣肯定要很賺錢啊,但實際呢??
很多民生消費品的進口商實際上毛利連一成都沒有,但卻被消費者拿進口國的價格來指責它很暴利呢!
如果廠商因為透明的網路資訊,已及大量海外代購服務未被禁止(禁止理由:有銷售行為卻沒報稅),
導致消費者心中只有低價,或是拿當地價來比價,
廠商失去合理利潤,將本求利的結果,就是偷服務偷品質,然後苛刻員工薪水,
員工薪水低,生活上只好追求便宜的東西,然後惡性循環,
如果說台灣代理商這麼黑心這麼好賺,講真的,自己去找樣商品來經營看看,就知道實際上沒有這麼簡單了
Jason kid wrote:
哪一段不是服務??哪一段不用成本??

只有消費者能用到的才是有用的服務,
消費者不一定需要廠商花大錢搞行銷的服務,
消費端也不一定要幫廠商支付高昂的通路商利潤.

產品若有價值,就像一堆人排隊搶購的某牌高價手機,
若沒價值,廠商花再多成本也不會是消費端的責任.......

請問是甚麼樣的機制讓你完全不用作前述動作?

就好比早期層層供應鍊和現在的網購一樣,
這種類型的「服務」,消費者不一定需要,
砸再多成本也只是枉然.
市場才能決定一切,而不是由廠商決定.

轉手淘寶貨當然也是服務,但那是對無法/無意上淘寶購物的人才有意義,
能直接上淘寶買,何需這些服務???
市場攤販、夜市攤販,政府有課到營業稅嗎?
maxboss wrote:
這些年看著那些認識...(恕刪)
cckm wrote:
只有消費者能用到的...(恕刪)


所以這不就體現了,消費者完全不想要讓廠商賺錢嘛

再講細一點好了,請問您透過台灣電子商務網站買一個行動電源,
跟透過淘寶買一個一模一樣的行動電源,價差一半,
您覺得台灣廠商黑心,但實際上是您根本不了解兩者之間的成本結構差異

行動電源在台灣要合法販售,必須取得安規認證,
而電子產品進口台灣廠商要支付高額關稅,
然後沒有足夠的量,運費也不划算,
所以要嘛承擔囤貨風險進大貨,要嘛支付高額運費
當產品進來台灣之前,你必須要花錢進行申報、認證,
然後公司內部的經營成本先不提,
商品近來台灣之後,有這些囤貨當然得找人銷售,
所以廠商有兩個選擇:要嘛找經銷商跑貨、要嘛自己去找通路上架
如果找經銷商跑貨,進口商得先讓出利潤,才有經銷商願意跑,
如果找通路,請先支付高額上架費、理貨費,然後每個月被通路商檢視銷售成績,
銷售不好,隨時被換掉
不論你是找經銷商,還是通路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品牌力道,
基本上人家也不願意跑你的貨,經銷商回頭要求原廠砸錢做行銷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於是你得花錢做行銷做廣告,才有銷售通路願意接受你,
市場上有許多好產品,因為沒有品牌力道所以連願意購買得人都沒有
行銷4P裡,任何一個環節如果沒做好,就是等著倒閉,
沒有任何一個廠商會認為產品好,就會自己熱賣的!
如果是自己去找電子商務網站上架呢?
當然沒問題,要嘛讓出終端售價的20%以上給電子商務通路
要嘛利用開店平台自營,然後花錢找人幫你做行銷,否則人家看不到你!
消費者如果透過網路買了這顆行動電源,
要24小時內到貨,對不起,這需要通路商具備完整的ERP和數位倉儲管理,已及完整的物流配合,
這些成本通路商會跟供貨商要!
萬一它七天內不要了,要退貨你得認栽,運費你自己付!
如果七天後它忽然覺得有問題了要灰,你得有客服跟他交手,
惹惱消費者,他就再網路上臭罵你!
如果你用這個行動電源燒起來了,你可以去告代理商或進口商,
如果壞掉了,在保固期內,代理商或進口商幫你付運費送回原產地,

請閣下回答,您所謂合適的市場機制如果是指單幫戶透過淘寶從海外買空賣空,
疊個10%價格給你,前述那些服務,哪個單幫戶給的起?
單幫戶有辦法24小時到貨?
單幫戶有辦法讓你七天內無條件退貨?
單幫戶願意讓你換貨?
單幫戶願意回答你所有問題?
單幫戶幫提供你保固?
單幫戶會報稅?
單幫戶會申請任何安全認證?
單幫戶願意為自己販售的商品負責任?
以上成本單幫戶完全不用承擔,承擔的都是消費者自己,
然後您跟我說這叫做正常的市場機制????
您跟我說,那些正當經營的貿易商、進口商、代理商,都是白癡砸錢來為自己販售的商品負責任叫做不必要?

明知道行銷4P也好或是8P也好,每個環節都是成本,
但您得說法卻是:您只能反應商品採購成本,其他成本全都不准反應在售價上,因為我用不到!
這真的大錯特錯,您覺得以上那些服務,哪個您沒有用到?
商品會自己從大陸飛過來?
商品會自己上架?
商品會自己做廣告讓您看到?
商品會自己飛到你手上然後跟您收錢?
東西出問題了,商品會自己飛走去原廠維修?

一件商品從進口到交到消費者手上的過程當中,養了多少產業?
報關行、法律代書、倉儲、物流商、經銷商、通路商...族繁不及備載
只要終端售價少10%就好,就意味著中間有人必須要犧牲利潤,
而通常犧牲的都是進口商或是代理商,
等代理商發現利潤太低,他能做的就是結束經營這個品項
或是想辦法節流,減少員工數量或是薪水會是最簡單直接方式,
如果這樣還是不行,那他會尋求更便宜的服務,找更便宜的物流商、通路商等等
如果這些產業願意配合,那這些產業自己得利潤也會降低,
然後就是這些產業的必須要減少員工數量或薪水,
而那個被裁員的,也許就是你的親朋好友之一,
公司賺不到錢了,員工被裁了,繳的稅少了或是不繳稅了,
國家稅收短少無法支持必要的國家建設,只好想辦法搞錢,
加稅就是直接手段之一,請問是誰要被加稅呢?還不是國民嘛!

所謂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這個世界沒有那種只靠自己就能建構起來的商業模式和服務,
而這些服務如果賺了錢又養活了員工,國家稅收就會增加,
稅收可以在提供國民更好的生活環境,這叫做正向循環,

那些不願意繳稅而被排除在循環之外的單幫戶,
除了可以讓消費者買到便宜的破盤價之外,
究竟為了你我,為了國家帶來甚麼幫助??


Jason kid wrote:
所以這不就體現了,...(恕刪)


推這篇...

gn01686524 wrote:
市場攤販、夜市攤販...(恕刪)


這才是可怕的地下經濟啊 ~不過應該沒有政府敢整頓。攤販只是表面,所有供應鏈的交易行為都沒有課到稅。

我覺得最可怕的是夜市的房東,店面收租(開店),騎樓收租(賣衣服),畫紅線的馬路還能收租(賣吃的),加起來10幾萬,都不用課稅。畫紅線能擺攤?能?警察局就在同一條街,3個月開一次罰款($1200),4個攤位開1張


啥米碗糕~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