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時,遇到一個台灣來的、鄭姓的學姊。
據她描述:她們家就是國姓爺鄭家的後人。
後來我發現,國姓爺的後人,分布得真廣。今天還遇到一個東南亞的鄭姓華僑,同樣也是鄭成功的後代。
滿清把台灣攻下之後,沒把這負嵎頑抗的一家諸九族,還坐視他們枝繁葉茂地繁衍,成了一個望族,如今台灣遇到鄭家後人的機會大,遇到愛新覺羅後人的機會小(聽說金美齡就是滿洲人),不能不說滿洲人比漢人「氣度恢弘」。
以滿清來看,明朝早已亡國,鄭成功是被流亡的南明「偽政權」賜姓,沒有資格稱做「國」姓,所以「國姓爺」稱呼,只流行在當時明鄭控制下的東南沿海和台灣。清朝時的漢族文人,就算私底下再「人心思漢」,文章中稱鄭成功為「賜姓」,已經是夠尊敬了,而不敢稱「國姓」。
我們現在把國姓爺習稱「鄭成功」,就是受了滿清的影響。今天,滿清早亡,「必也正『姓』乎」,不知鄭家有無恢復「朱」姓的打算哩...?
人家想姓自己原本的姓不行嗎
如果鄭家以姓朱為榮,後代就會姓朱了
而不是受清朝影響才叫他鄭成功,叫他兒子鄭經,後代全都姓鄭
現在是要恢復個什麼鬼
Laohou wrote:
清朝時的漢族文人,就算私底下再「人心思漢」,文章中稱鄭成功為「賜姓」,已經是夠尊敬了,而不敢稱「國姓」...(恕刪)
廢話,在清朝統治下叫他「國姓」爺
腦袋還要不要?
遇到愛新覺羅後代的機會小?
當皇帝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子嗣會少嗎?
流落民間後,人家沒必要逢人就說自己的愛新覺羅的後代吧
其實整篇文章,你想說的是「偽政權」三個字
借古諷今對不對

Laohou wrote:
以滿清來看,明朝早已亡國,鄭成功是被流亡的南明「偽政權」賜姓,沒有資格稱做「國」姓,所以「國姓爺」稱呼,只流行在當時明鄭控制下的東南沿海和台灣。清朝時的漢族文人,就算私底下再「人心思漢」,文章中稱鄭成功為「賜姓」,已經是夠尊敬了,而不敢稱「國姓」。
我們現在把國姓爺習稱「鄭成功」,就是受了滿清的影響。今天,滿清早亡,「必也正『姓』乎」,不知鄭家有無恢復「朱」姓的打算哩...?
他家本來就是姓鄭,朱是後來被賜姓的,要恢復也還是姓鄭,哪輪得到朱?
更何況在明史裡鄭王爺還有把魯王海上丟包種荷花的不良記錄,逼他回去姓朱不是存心讓他尷尬麼

年紀小小就這麼會唬濫,長大是準備當記者還是法官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