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講道理多空論戰,
再來多多用激將法取笑空空買不起房,

之後多多開始教空空如何買房致富,

最近則開始轉成純火藥味的對立。

在房市轉空的趨勢下,這種發展倒不是很意外。
意外的是:看過的文章,幾乎對多多沒有任何同情。
在很多鄉愿的台灣人中,真的是非常少見。
幾十年來眾多的吸金詐騙案,
幾乎都有對加害者同情(類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情況。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廣泛出現在各個領域,
在房地產文章,卻從來沒有出現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有人知道是為何嗎?

如果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文章,有人可以舉例是哪一篇嗎?
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質,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
(a)綁匪為了某種原因而綁架人質,並得到人質認同。
(b)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c)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會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d)人質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e)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經歷以下四大歷程:
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嚇導致現況改變。
害怕:籠罩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
同情: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諒到對方不得已行為,且並未受到『直接』傷害。
幫助: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等;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脫,向法官
說情,一起逃亡等。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簡介: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英語:Stockholm syndrome;瑞典語:Stockholmssyndromet)又稱為人質情結、人質症候群,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同情加害者,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1]。這些情感被認為是不理性的、濫用同理心[2]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創傷羈絆,不一定只發生在人質身上,只要加害者對被害者實施騷擾,都可能使被害者對加害者產生強烈的情感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當受害者相信加害者的想法時,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脅[4]。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並非正式精神疾病名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更傾向是人們用來掩蓋不想討論問題的假想狀態。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簡-艾瑞克·歐爾森與克拉克·歐洛夫森,搶劫瑞典斯德哥爾摩內位於諾瑪姆斯托格廣場最大的一家信貸銀行,並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與警察僵持了130個小時後,歹徒最終投降。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4名曾經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表明並不痛恨歹徒,表達他們對歹徒不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多加照顧的感激,並且對警察採取敵對的態度。
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6日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4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因為在斯德哥爾摩人質挾持事件中被發現而得名。
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男女皆可能有此症狀,惟女性的比例比較高。
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人質資料庫顯示,大約8%的人質表現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症狀。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