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坪一萬以下的 很多都是農地重劃過去 以前以分來算的
現在用坪來算 都漲了快10倍了 也代表台灣對農業越來越不重視 寧願拿去蓋屋炒房
這也是因為台灣靠海 沒遇過飢荒或無法收成問題過
政府振興了房地產12年(也就是放任炒房不管) 不僅幾乎是低利稅金 外加高年期房貸跟維持低利率
才能達成炒作 台灣薪水是日本的1/3 但是實坪制後 房價卻可以是日本的3倍
這個差距是9倍房價所得比
[問題] 台灣房價比日本貴?
房價越炒越高 除了建商跟投資客 其他行業的資金投入 就越來越低了
把房地產說成經濟龍頭 那經濟學老師一定會為你感到愧疚
這個說法 目前全世界只有台灣建商會這樣洗腦 頂多是讓名目GDP好看
方便作秀 假裝有好的經濟
左手賣右手 右手賣左手 在經濟學裡 就是最沒有生產價值的
只是讓高房價 剝靴了一般人民居住的正義 造成少子化
以前朝代也有過熱衷炒房活動 而國外熱衷延發科技 工業革命
所以後續兩方實力才會差距懸殊
基礎建設才是經濟的龍頭 還有農作跟科技發展 對人類才是正面幫助的
假若炒房到了一個極限 不僅造成少子化 目前大學學測剩12.8萬人 10幾年以後剩6~7萬
你就算炒作幾百萬戶房 多的又要賣給誰?? 只是形成世代掠奪罷了 把未來下一代給犧牲掉
而且錢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薪資越來越低 但通貨卻仍跟著膨脹
建商賺大錢可以奢華享受 物價一樣上漲 講白了點就是犧牲所有行業 所有未來
去把錢集中在房地產 虛假的榮景20年(然後建商賺夠了 就可以移民去了)
而國外先進國家 尤其歐洲國家 早就認清這個現實 才會祭出高稅率管控
讓房地產不至於輪為炒作的工具 讓人們有安居樂業的空間
可以有股票期貨等等 其他投資標的可供投資
而且 國外是空屋稅屯屋稅各15% 土增稅50% 實價計稅1%(台灣是名目 不到實價的千分之3)
把課到的稅金拿去人才培育 產業升級 以及作社會福利
瑞士人不買房子的故事
政府根本就沒有打房 房價會下修 單純是因為少子化人口基數減少
以前20萬人買房 投資買盤也有20萬 交易量有40萬
現在大學學測剩12.8萬 投資買盤也算一倍好了 交易量加起來只有24~26萬左右
沒有那麼多人口可以買 不跌下修回沒人炒作的合理值房價才怪
有人要政府繼續支持炒房 可以呀 最好把全台灣 每坪都炒作到250萬看看
(看會不會通貨膨脹 房市泡沫) 然後看看10幾年後 剩下6~7萬人 照這比例 30~50年後剩不到3萬人
都領薪資中位數4萬好了 會不會再繼續買房產 犧牲所有 去振興所謂的房產價值
自私去剝靴所有下一代的 結果沒有人口 最後房產要賣給誰?
房地產 本就是玩各1~2輪 到沒人口就玩不起的金錢遊戲
政府放任房貸變成30年 就是有人所謂的振興方案 只不過背債更久 讓人民犧牲一輩子去還債
p.s全世界 可以投資的標的那麼多 股票期貨 債券 甚至國外房產
所有先進國家 會選擇用高稅率 管控房地產不至於淪為炒作工具是有道理的
何況期貨 選擇權 甚至比特幣 就可以差距10幾倍到百倍了 可投資標的甚多
何獨非要房地產不可
更何況每種投資都有賺有賠 又何獨房市能例外永遠不跌 跑去單獨要求政府拿錢救此項投資
那以後每項投資都能比照 國家的錢又哪裡夠花 每種投資分下來可能每筆剩不到幾百萬資金了(頂多買一棟?)
而2014房市高點後 不少投資客轉向股市 都從8000多點賺到1萬多點了
不少人仍執著在人口下修的房地產 期望以後剩不到13萬的人口數 幫忙再創榮景??
別傻了 帝寶都跌破二百萬 法拍物件越來越多 人口數越來越少 未來誰買??
投資虧損還不跑就是自己的問題...

高手們早就賺完波段離場 不然就是改走其他投資了
到30~50年後 看看台灣新生人口 剩不到10萬 甚至不到5萬 就是政府的豐功偉業
而那就是放任炒作房地產 所帶來的惡果 最後卻讓下一代去承擔
而且 未來10幾年後新生人口數不到10萬 空屋率就不是只有現在的20%了 40%都可能
最後房產根本就沒人要買 振興後把房價提升到每坪250萬 大概也只能賣給自己了(記得上繳交易稅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