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最常用的計算方式不外乎房價所得比及租金房價比。假設合理的房價所得比是年收入六倍好了(也就是六年不吃不喝可以買房),再假設租金房價比是月租金的300倍好了。再假設台北一般中產上班族的月薪是五萬,如果是夫妻雙薪的話,稅前年收入是120萬,這代表所謂合理房價是720萬(120萬x6)。再以台北市中心二房月租算25000好了,這代表所謂合理房價是750萬(25000x300)。也就是說,空空認為台北合理的房價大概介於700~800萬之間。
讓我們來看這套計算的盲點。首先,在591找一下,以兩房且價格在600~800萬的條件設定,光是在台北市及中永和、板橋幾個地區就有三百多套符合這些條件的房子在賣。當然,地點不可能是精華區,屋況也不見得令人滿意,但是如果夫妻月收入各五萬硬要以所謂合理的房價所得比及租金房價比在雙北買房,是完全可行的。這還沒有考慮新北市的蛋殼區及桃園、基隆等等。
所以說,所謂年青人買不起房不見得是正確的前提。想買房,可以挑這些便宜貨。而如果不想買蛋白或蛋殼區,則可以以相較其他國際都市極為低廉的租金住在台北市中心。
既然如此,空空在抱怨什麼?我唯一可以想到的是,空空是認為台北市蛋黃區也必須套用同一套公式。可是空空有沒有想過,如果這樣算的話,以台北市每戶年所得平均120幾萬來看,幾乎大部分人都買的起蛋黃區的房子。而如果大多數人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都會優先考慮買蛋黃區的房子,蛋黃區的屋主為啥願意拿出來賣?不但如此,台灣高所得的5%人口,就算50萬人好了,如果台北市蛋黃區的房子這麼便宜,這些人難道不會多買幾戶?所以以簡單的經濟學而言,房價所得比及租金房價比對空空最在意的台北市區優質房產是不適用的。
其實空空還有另一個盲點,也就是台灣人實際所得的計算。台灣有太多小店鋪、商號以及個人工作室是沒有報足稅,也沒有計算在公開數據內的。隨便到樓下的馬路兩旁看看有多少間小吃店及其他做小生意的,這些人守法的話可能每季繳一點稅,但是他們實際可支配所得既不會公開,也不是一般上班族可以想像的。也就是說,台灣的有錢人比我們想像多的多,也代表所謂的房價所得比不見得準確。
再回來看房地產炒作好了。一個地方的房地產有沒有炒作,有沒有泡沫,應該是很明顯的。那種買房人山人海(不論真假與否)要排隊的就不提了,銀行必須要有非常寬鬆的房貸政策,而且市場上應該常常有靠買賣房子短期套利的新聞。這是台北房市的現況嗎?從這幾點來看,台北房市要如何崩盤?是要崩到一般雙薪家庭都買得起台北市蛋黃區的房子才算數?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