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媒體或好事者很喜歡拿德國房價對比國內房市,稍加整理如下:
一、因為打防政策奏效,房價長期維持穩定,即使在人均收入高達台灣兩倍的德
國,依舊可以享有與台北市約略相齊的房價。當然,這主要仰賴的是高房價增值稅,並且禁止將房地產作為投資工具。
二、法律高度保障房客權力,只要定期交租,房東沒有權力要求房客遷移,加上
房租大體而言不算高,因此年輕人傾向租房而非買房。
聽起來似乎很完美,但這類文章作者有意隱藏了一些資訊:
一、許多人談德國人平均收入,標準是慕尼黑之類高收入高物價房價大城(據一份2014年初的報告,慕尼黑的稅後淨得比柏林高出一半,平均房價是柏林兩倍);談房價,標準是柏林這種失業率高達慕尼黑三倍的低收入城市(略低於德國全國平均兩倍)。更甚之,拿柏林十字堡(Kreuzberg)或新科隆(Neuköln)的賤價區房價,對比信義區或大安區等高價菁華區的房價。十字堡與新科隆雖是舊西德市區,但居住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其地位纇於北市的龍山區。尤其當中十字堡,更有「境外伊斯坦堡」的稱號,新科隆更是龍蛇雜處,治安整體較不穩定,房價自然難有溢升的空間。如此一來一往,東扣西折下,營造出一種德國房價很低的假象。
二、作者往往有意忽略,在德國特有的政治歷史因緣下,各大城市皆能有獨立發展空間。在台灣,台北集政治經濟文化金融媒體學術....所有領域中心,高度就業市場造就高度房市需求;在德國,柏林只勉強撐得上是政治中心,更稱不上是學術文化中心,連金融中心都在法蘭克福,分散了房市需求。
三、德國存在許多高物價房價小城。像巴登巴登這種才五萬人小鎮的市中心,一棟四十坪公寓要價三四千萬台幣竟是一種常態。想像一下,你可以接受埔里市中心一棟公寓均價兩三千萬嗎?況且,因為物流分配成本的影響,大城市的物價普遍低於小城市。然而,小城市卻往往沒有能與大城市相較的收入。
儘管如此,德國的房價與西歐國家相較,確實較為平穩,但這主要是其歷史因緣,而非政府打房策略奏效。二十世紀前的德國長年分裂,使得各地區都能有長足的發展,萊茵河一帶一向是商業重鎮,至今依舊維繫著這個傳統;巴伐利亞因為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血緣關係,文化上本來就一直高於其他地區;至於柏林代表的布蘭登堡,過去是農業立國與軍事強權,只是在統一後加上個政治中心的稱號。然而,因為東西德的分裂,許多舊西德的政府機構依然留在波昂。舊是這樣不斷分裂又平均發展的過往,使得各個城市間的差距有限。
反之,德國政府因為限縮房市與壓制房地產投資,造成了許多社會畸形怪現象,並且轉化成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使得整體環境對窮人更不友善,貧人更是難有立錐之地:
一、法律高度保障房客權力,只要房客有依租約支付租金,房東無權趕走房客。這類房屋租約,其實是一種中世紀以來永租權的延伸,也是現今德國城市土地發展利用的死角。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房東不斷提高房客的限制門檻,形成了一種嚴重的租屋歧視現象。於是,租一間房子,要準備收入證明、信用證明、支付能力證明等莫名其妙的文件。其目的,在於保證房客支付能力,於是公教人員自然而然地成為租屋市場上的寵兒。因為他們不僅收入穩定,並且遷移的可能性很低。於是,找得到房子的,要嘛是中產階級,要不就是大公司正式員工。因為許多私人公司行號,為了省稅收入低報,卻帶來員工找房上的麻煩。德國空房率遠低於台灣,聽起來似乎不錯。但因為這樣,一間房子有十幾個人應徵是常態。注意喔!我使用「應徵」這個詞,因為德國人找房子真的就像在找工作,二三十個人搶一個缺很正常的。(事實上,德文也是講「應徵」一間房子。)
二、此點為第一點的延伸。因為房東對房客高度設限,多數沒有理想收入的人,就必須屈就於短期租約。這類短期租約,比較接近台灣現行通用的房屋契約,都是一年一年打,房東要用時,你也只得乖乖搬家。問題在於,這類租約的租價,往往遠高於正式租約的租價(通常是貴上三分之一),並且條款內文大多一面倒地對房東有利。德國境內勞動力流動相當頻繁,多數人縱使得到三到五年的工作合約,選擇這類短期租屋依舊是較為實惠的選擇。很好笑吧!賺得少的,工作不穩定的,可能要為同一棟房子花上更多的租金,背負更多的租房風險!
三、也因為房客保障條款,德國出現了一種很神奇的房市現象:房子跟著租約一起賣。這類房子大概佔房市市場的六成左右,並且強調房客收入極穩定且沒有搬走的意願。德國房市高度受控於房仲,尤其在大城,不經由房仲幾乎無法找到房。在應徵一間房時,房仲會先在眾多申請文件中剔除收入與工作性質不穩定的族群,只留下幾塊肥肉給房東挑。更重要的是,在正式簽約前,根本沒法與房東有任何接觸的機會,這樣的情況自然是房仲有意的操弄。見了面,還能談感情;沒見面,只能看冷冰冰的數據。法治國家啊~~反面就是不講情人吃人的社會。
這只是簡單列幾點德國房市政策下衍生的問題。真正要討論,十幾篇博論都寫不完啊....
-----------------------分隔線--------------------------------
感謝各位指教,並且提供不同看法.
寫這篇文章,本來就不預期會遇到太多認同,
即使這些都是我在德國生活的所見所聞.
不願意相信的人終究不會相信,
那怕它是鐵錚錚的事實.
德國房價能維持表面上穩定,主要是歷史因緣,而非打房政策奏效.
1989年兩德統一,東德很大程度地拉低了德國平均物價,
於是在那數十年間給人一種"德國房價很低"的錯覺.
事實上,西德依舊是貴翻天,東德則根本漲不上來.
這幾年東德發展漸漸追上西德,房價抬升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給大家一個比較有公信力的資料:
http://www.wohnungsboerse.net/immobilienpreise-Muenchen/2091
這是德國最大的房屋資訊網Immobilien24委託的統計結果,
當中包含數十年來的上千萬筆數據,
並且清楚地分區,讓大家可以看到德國房價的現況.
因為慕尼黑是德國目前房價物價最高的城市,所以我先貼慕尼黑的部分
上面的部分是公寓,下面的是獨棟住宅.
先單就公寓的售價作討論
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目前慕尼黑每平方米賣價是6024歐(100平米的情況下)
折換成台幣平均每坪將近八十萬.
下面可以看到慕尼黑各行政區的房價
最高的是Au,平均售價每平方米7793歐,平均每坪超過一百萬.
這還只是Au裡面新舊屋平均後的結果,區內每平米開到五六萬歐元以上亦時有耳聞.(每坪800萬)
至於漲幅的部分,
從2011年的每平方米4273歐一路漲到2013年的5674歐.
兩年間的漲幅高達30%!!!
換句話說,如果你2011年花3000萬買一棟房,你就可以在2013年以4000萬的價格出售,
現賺一千萬!!!
縱管如此,國內還是很多人深信德國打房策略奏效,房價維持穩定.
如果是60平方米的小單位住宅,2011-2013漲幅更高達40%!!!
而三十平方米左右的單人套房這兩年間在慕尼黑的漲幅更高達60%!!!
在柏林更是高達70%!!!!這類學生小套房在德國炒得爆兇,因為入門門檻低.
我知道德國法令規範很嚴格,但是真的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效用.
你說德國收入高,花得起.
據德國的統計,慕尼黑人均收入也才三千出頭(稅前喔!)
這份統計在德國被罵臭頭,說是不能反映現況,讓一大票領最低薪資1200歐的年輕人何去何從.
前幾天,我認識一個剛到德意志銀行的年輕人,
他直白地告訴我:第一年見習階段,800歐.第二年900歐,第三年1100歐.三年之後,如果公司還有缺人才有候補正缺的機會.
我問他:"800歐夠生活嗎?在慕尼黑光租房就要五百啦!!"
他苦笑著回答:"先住家裡,之後再看看."
德意志銀行可不是甚麼普通的小公司行號啊!!
這就是我們口中打房聖地德國的現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