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JJ wrote:我不過是發一篇14A...(恕刪) 文末詩是取自「長恨歌」,一樣是描述唐朝安史之亂的故事,不同點是這故事寫的是安祿山已經打進皇宮了,唐玄宗攜家帶眷逃命,而後隨從的軍隊認為是楊貴妃誤國,而後「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尤其這首詩最後是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為結尾。大汗寫這些是文章明褒暗貶嗎?這首詩影射在房產版挺可怕的啊。
成吉思汗JJ wrote:全球唯一5A級央行...(恕刪) 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那你買房了嗎?市場上還一堆等你去買,帶領台灣走過金融危機? 南韓跟冰島金融危機有幸免嗎?現在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年均所得台灣根本無法望其向背,.彭只是讓台灣經濟處於要死不活的狀態,這樣也能歌頌讚揚?說不定後人會拿這個來當負面教材也說不一定.
國家經濟的發展由央行來扛,會不會搞錯了什麼?即便有南韓,冰島歷經金融風暴也超越了我們的這項事實,仍無法證明是央行的問題呀.舉例來說,有人認為引進外勞使得廠商仍可低成本經營,所以就不會被逼著想辦法升級,那外勞政策也歸央行管?又有人說兩岸關係不佳,失去了簽各項區域協定的機會,這也不歸央行管.以央行成立的目的,我認為他的表現是非常好的專業經理人.
講得很清楚, 高房市是遺贈稅和資金造成, 所以稅制不改, 持續低利率, 房市是不會慘跌的, 最多是緩跌吧.台灣經濟強勢成長已經過去, 台灣沒有空間大幅調高利率,即便小幅升息,房市也回不到起漲前價位.成吉思汗JJ wrote:遺贈稅大幅調降後,資金大舉返台並進入房市,炒高房價,央行於是從2010年6月起,陸續祭出一連串的房市管制措施,導致房市炒風不再、交易量銳減、房價下滑。...(恕刪)
顧名思義soft landing飛機都已經著陸了還要降到地下室嗎別說老摩星的一折本來就不可能依彭老說法房價指數要再跌5%可能都不太容易趨緩時期要大漲大跌都不太可能各區段各自表現房價飆漲會有缺錢的人急著便宜賣房價下跌也會有人不做功課或急著買買在最高價------------------至於彭老這個人嘛我在央行的朋友都很希望他早點卸任啦
成吉思汗JJ wrote:全球唯一5A級央行...(恕刪) 還早還早這一波真正的哀鴻遍野尚未呢大循環不可能停止每次都會改變組合模式罷了⋯⋯唯一不變的是爆破之前都是讓多數人看不清楚是跌是漲這一波一定要先爆然後拉下重整醞釀時間問題而已
bike speed wrote:這觀念有商確空間~...(恕刪) 我以為我已經很清楚的說明房產價值跟使用需求了以剛需基礎來說,住宅的價值來自滿足居住需求而居住需求可以由自購或租屋來滿足所以租金跟房價兩者之間應該要有一個穩定的比例關係也就是我提了很多次的"房價租賃比"的概念我還是要重申一次,這是只基於剛性需求的基礎並不能真正反應房價的狀況但是我們可以說的是如果房價租賃比高於合理範圍太多肯定表示有除了剛需以外的因素在影響房價而臺灣的現況,就是炒作這一個因素佔最大宗你看的是單一個案,長輩留給子孫的房產如果不如需求這是極常見的但並不影響整個大環境的狀況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就是只需要一間房產所以長輩如果留的房產不夠或不如需求(這兩個下面分開討論)不如需求的話,繼承人就是再買/租一間符合需求的,然後舊的這間賣掉或投入租屋市場這個繼承人創造了一個購屋/租屋需求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售屋/租屋的需求整個市場上的剛需還是那樣,並不會因為繼承來的房產常不如需求就讓市場熱絡起來,當然依此推論,交易量應該會出現,但跟成交價沒有直接關係當然你說的繼承來的房產會賤賣的情形,我個人不予置評啦...另一個問題,就是長輩留下來的房產不夠子孫用,那為了滿足沒房子住的人,當然只有買房或租房這兩個選項啊 (當遊民也是啦... 不過這講來笑笑就好)這就是所謂的剛需啊... 臺灣生育率最高是在60~70年代,末批大概是75年次左右(現在剛好30歲),自此以後生育率逐年下降所以整體環境來看,父母留下足夠房產給子女的狀況,會比不足來得高。所以重新回到租/售屋市場的案件,會大於租/購屋的需求,這就是我說少子化造成的剛需下降啊.....這幾年剛好就是臺灣生育率高峰的七年級生成家,該進場買房的時間點。這一波買完後,接下來8年級生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時,剛需就是直線下降了。最後,我還是要再重覆的說,房價絕對不是只考慮剛需這一個條件如果只要考慮剛需的話,臺灣房價飆到這個地步可說是世界奇觀了(事實上的確是世界奇觀)我們一直說剛需剛需,因為這是市場機制的基礎準則。雖然臺灣房價在過去10幾年來似乎沒什麼在甩這套市場機制就是了......不過我認為長期來說,市場機制仍是最終準則,只是相對人的生命來說,房價的週期太長,短則十年,長則數十年才會回歸趨勢,而因為人生有限,大部份人不可能為了等20年後房價回歸合理才進場,大多還是牙一咬,LP捏著就進場了。說點題外話,臺灣的經濟會一灘死水,高房價真的要付最大責任平民如我這種普羅大眾受薪階級,一輩子買一間房就被壓的喘不過氣了,為了買一間房,存頭期的階段能省就省,根本不敢有多餘的消費,等湊出頭期買下去了,每個月一樣繳了房貸就捉襟見肘,哪敢做什麼多餘的消費,沒有消費,經濟哪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