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房價炒越高,實際上參與的卻越慘。

happywork wrote:
#1向銀行借500萬,用1000萬買下#2的房子。#2拿到960萬。



????????????????????????

一個人付了1000萬買東西結果商家只拿到960萬?????????????

是我數學沒學好還是哪裡不對勁?

這樣的算法當然會越算越少

而且沒有把所有關係人都加進來

錢到哪去了?

銀行?政府?

銀行不用發薪水嗎?
員工不會再把這些錢花掉?
最後輾轉沒有回到屋主手上?
政府收稅不用建設?

本篇一開始的假設就已經限定好框框讓一堆人跳進盲點了
聞雞起舞的倒是不少......
happywork wrote:
如果3+3=6成立,300+300=600就成立。30000+30000=60000也成立。


很抱歉
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

拿1瓦的電去電1個人(串連
死亡人數0

拿1000瓦的電去電1000人(串連
死亡人數0

但是拿100000000000000瓦的電去電100000000000000人(串連
我沒學過電力學都知道
至少會死幾個人
不再是相同結果

請問你還會堅持你的邏輯嗎?
我哪天把房子賣了,子孫享受
投資移民國外,你跟你小孩台灣租房
或是我把房子賣了去鄉下住,我孩子貸負擔的起之貸款
你跟你小孩租房

我爸靠爺,我靠爸,我小孩靠我,資產越滾越大
你子孫租房一輩子幫我子孫繳房貸就好

奉勸你,去買林三淡
別搞的台北越發達,你家越慘
你小孩將來買宜蘭通勤台北
怨你生他幹嘛

P.s 30年前我爸媽買民生社區,台北交通黑暗
到上班地點1個小時,現在10分鐘到上班地點

同理,買林三淡
30年後台北更發達,通勤時間一定更短
房價跟新北一樣
到時候你去買宜蘭吧
炒房這麼好的話,政府帶頭炒好了
許多企業(個人)都投入房市了,自然削減了正當投資(消費)的能量,台灣的經濟就是這樣越來越慘的
台灣人口也沒增加,錢倒是越來越少,都外流了
房地產亂飆已經帶動通膨了(讓錢變薄),但是匯率還咬緊美元,以後,國內原本只要100元的一大包衛生紙,變成要100萬元才買得到,卻拿同樣的這筆錢向外國人買來兩部汽車,外國人不是很冤嗎?
那麼多的空屋,根本沒那麼多人口,放著都不會虧損嗎???幾十年不住之後也要打掉重蓋,都沒住到很浪費也沒關係???
要課重稅!!!不但能扼止飆漲,而且這是唯一能課到富人稅金的管道,要靠薪水、營業稅之類的是課不到的~
其實不是有人已經創造出現在這狀況嗎
玩過大富翁的應該可以理解吧
反正不管怎樣總會有結束一天然後重新再玩
只不過又換人玩而已
另外我有疑問銀行最怕房市跌吧
都貸那麼多錢出去,房市噴那銀行怎麼辦
happywork wrote:
炒房客的逆襲,這次出乎意外的不夠力。


第三季結束,再來看看這次炒房集團的菊水特攻戰果如何....

fonzerd wrote:
很抱歉
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

拿1瓦的電去電1個人(串連
死亡人數0

拿1000瓦的電去電1000人(串連
死亡人數0

但是拿100000000000000瓦的電去電100000000000000人(串連
我沒學過電力學都知道
至少會死幾個人
不再是相同結果

請問你還會堅持你的邏輯嗎?


很爛的比喻
沒學過電力就別拿電力來比喻..

happywork wrote:
炒高房地產,真的參...(恕刪)


原來是這樣計算的...受教了

哈哈,這種假設前提就有錯了啊
結論:
1.房價如果倒了>>銀行呆帳(因為政府不會讓他倒)或買高的人帳面上損失利息照繳(銀行獲利)>>股東(股民買單)或重建基金等(全民買單)
2.房價如果不倒>>銀行(賺到利息)和錢夠多的人(賣或租賺到租金或價差)>>還是人民買單(有貸款的人或買高的自住客)
3.房價撐住不動>>能撐多久就看政府政策和市場需求>>未來變數還很多>>但終究還是全民買單,因為過程中財團建商銀行都賺到了

所以:房屋是資產但同時也是負載,買房不一定是必需品(是想要的,因為還有租的選擇),你想將其活化那就會是資產,否則都是空談(沒賣掉換現金都是白講的,留給後代你又看不到用不到)

買房並不會實質的將資產變大,還是看各位如何操作賣的時機和租房後的資金投資運用才有機會創造利潤~

以上是自身經驗感想....。曾經有房,現在租房的家庭
買房子很重要,但不是人生的全部,房子提供穩定的居所,不用像租屋時到處搬家且更有歸屬感,

買房子賺錢也只是附加價值,畢竟有其稀有性,有需要就購屋沒需求就別買。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