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eoGT wrote:
房市可以投資了嗎?顏...(恕刪)
媒體、名嘴真的是社會的亂源。當年張教授喊「房市泡沫」喊了N年,雙北房價就噴了N年。直到有一天大家看新聞,歐買尬,大安區、信義區、中正區在張教授喊空的幾年內,悄悄地從五字頭變成九字頭(說好的泡沫呢?)這兩年房市合一稅上路+sway天天罵建商叫人不要買,會賠一台賓利,哎呀房價怎麼又回去了,是要看眼科嗎,還是sway要去看腦科
都會房價反攻 民怨反差弔詭
中時電子報 · 9,660人追蹤
何世昌(筆者為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
中國時報【何世昌(筆者為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
根據多份房價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來台灣主要都會區房價續漲,尤其台北市更已快漲回前一波多頭最高峰。弔詭的是,馬政府因高房價問題民怨高漲,飽受輿論批評,但現在房價已經跟前次多頭「看齊」了,卻鮮少高房價民怨相關報導。難道,是因為大家都買得起房子了嗎?
據台北市地政局統計,今年5月北市平均房價為每坪50.39萬元,創下近19個月來新高。若從地政局揭露的「台北市住宅價格指數」觀察,自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5月,每個月指數值多維持120以上,代表房價水準與2013年、2014年差不多,距離歷史最高峰的125僅一步之遙。
除了台北市地政局外,「信義房價指數」與「國泰房地產指數」等民間版統計數據,也顯示北市房價正往歷史高點邁進。北市以外的都會區,情況大致相仿,尤其桃園、新竹等地,則有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房價已創下新高。
在馬政府任內,高房價是最常被批評的一項民生議題,但現在房價水準並不遜於前朝,但高房價民怨似乎消失了,不僅媒體罕有提及,就連網路社群上相關抱怨也少許多,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傳媒選擇性報導。媒體有經營的壓力,讀者愛看什麼,為了衝點閱,就會選擇讀者愛看的訊息作報導。比如房市,報導房屋賠售的新聞點閱量最高,報導房價上漲的資訊點閱量少,最後就會形成「報憂不報喜」的氛圍。
第二、房價下跌成為大眾共同印象。當新聞報導不斷傳達「房價在下跌」的訊息,大眾無形中認為房價沒漲;縱使房價漲了,大眾印象還停留在房價下跌期間,事實上,對市場資訊更新進度落後,人腦跟不上市場,這並不意外。
第三、民眾已經絕望。當房價漲到無力負擔的程度時,民眾對買房這件事恐怕是哀莫大於心死,一坪70萬、一坪80萬,對買不起房的民眾而言都一樣,「連罵都懶得罵、怨都懶得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