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cehome1@gmail.com wrote:你可以去買國泰金或宏(恕刪) 你想買的(股or房),大家都想買,你在幻想它變1折......你不想買的(股or房),大家都不想要,早就變1折了,你又不買⋯⋯怎麼你認為大家都是笨蛋,看不出來什麼是好股or好房?資訊那麼透明,比智商?一堆人在比誰出手快、誰的手骨粗。
dancingra wrote:「利率下降」這事, (恕刪) 「錢」已經多到爆炸了.....全球利率都趴掉,而且還在下壓,股市永遠不回檔,全球各國都一樣,黃金從1000多飆到6000多,比特比更是飆100倍,「資產」跟「貨幣」,要選對邊啊!能貸就貸,貸好貸滿,未來輕鬆還.....
很多人喜歡用傳統「供需」來看全球股市、原物料、房地產、物價等不斷上漲,會變成一種錯誤的迷思。我們以黃金為例,黃金開採出來後永不消滅、減損的東西,需求固定,但天天不斷在開採,價格卻越來越高?它有供需失衡問題嗎?沒有,黃金都被放在「金庫」裡,他們會拿白紙印著「富蘭克林」給你。
tany3472 wrote:很多人喜歡用傳統「供需」來看全球股市、原物料、房地產、物價等不斷上漲,會變成一種錯誤的迷思。我們以黃金為例,黃金開採出來後永不消滅、減損的東西,需求固定,但天天不斷在開採,價格卻越來越高?它有供需失衡問題嗎?沒有,黃金都被放在「金庫」裡,他們會拿白紙印著「富蘭克林」給你。 看來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美國當初要拋棄布列敦森林協議黃金的產量小需求卻增加快速黃金會一直漲不單只是貨幣貶值更是供需不均衡造成的結果而台灣房市呢?推案創新高
tany3472 wrote:黃金供需失衡?金庫拿(恕刪) 看來你真的只懂小眾經濟黃金是戰時貨幣也是金本位國家發行貨幣的基礎如果不是因為供需失衡美國不會放棄美元與黃金掛勾布雷頓森林體系為何崩潰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有44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與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的最後決議書」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總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鈎。第二,其他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鈎,即同美元保持固定匯率關係。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一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美元—黃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戰後國際貨幣體系中處於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黃金的「等價物」,各國貨幣只有通過美元才能同黃金髮生關係。從此,美元就成了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國的主要儲備貨幣。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使國際貨幣金融關係又有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結束了戰前貨幣金融領域裡的混亂局面,並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擴大了世界貿易。布雷頓森林體系必須具備兩個基本前提:一是美國國際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國擁有絕對的黃金儲備優勢。但是進入上世紀60年代後,隨著資本主義體系危機的加深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各國經濟實力對比發生了變化,美國經濟實力相對減弱。1950年以後,除個別年度略有順差外,其餘各年度都是逆差,並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至1971年,僅上半年,逆差就高達83億美元。隨著國際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國的黃金儲備也日益減少。1949年,美國的黃金儲備為246億美元,占當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總額的73.4%,這是戰後的最高數字。此後,逐年減少,至1971年8月,尼克森宣布「新經濟政策」時,美國的黃金儲備只剩下102億美元,而短期外債為520億美元,黃金儲備只相當於積欠外債的1/5。美元大量流出美國,導致「美元過剩」,1973年底,遊蕩在各國金融市場上的「美元」就達1000多億。由於布雷頓森林體系前提的消失,也就暴露了其致命弱點,即「特里芬難題」。美元國際信用嚴重下降,各國爭先向美國擠兌黃金,而美國的黃金儲備已難於應付,這就導致了從1960年起,美元危機迭起,貨幣金融領域陷入日益混亂的局面。為此,美國於1971年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各國政府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這就使西方貨幣市場更加混亂。1973年美元危機中,美國再次宣布美元貶值,導致各國相繼實行浮動匯率制代替固定匯率制。美元停止兌換黃金和固定匯率制的垮台,標誌著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瓦解。
黃金基本上沒什麼異質性, 在台北市的金工父做出來的金條, 跟在屏東縣所做出來的金條, 只要成色重量鑑定相同, 就可以等而論之, 但房子不行, 台北市跟屏東縣就是不一樣。當地域條件加進來時, 存量及流通量會進一步受限。供需理論看的是流通量, 不是存量, 市價往往是流通量的部分在決定, 流通就表示有意願參與交易, 有意願, 公開競價, 這是市場自由的基本精神。台積電股票總發行量是 2593 萬張左右, 但實際上市場在流通的沒那麼多張 (一天能有 5 萬張 (約 1/500 的股權) 以上易手就可以算是爆大量了)。存量告訴我們的是蘊藏的能量有多大, 流通量告訴我們的是流通的容易程度 (大略也可指交易完成可能要花費的時間), 我想我們都認同此事: 並不會因為台積電有那麼大的股票發行量, 它就要崩盤; 若它要崩盤, 那必然是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 令台積電自該事件起, 可能無法再有如過去亮麗的表現, 那麼在這個事件的節骨眼, 人心轉變, 持有者的「存量」是否會突然「大額地進入流通」, 甚至是「不計價」的流通, 那才可能形成崩盤。小弟在 9F 已談到利率已到了一個阱陷區, 若非是很高的一個房屋總價, 或是很顯著的利率崩跌, 否則一般性的利率變動反應的成本差異不會很明顯, 若要用利率解釋房市流動性提高, 買屋開始熱絡, 個人覺得更像是一段時間沈潛後, 市場靜極思動的結果, 現在是房價高低更重於利率的時候。其實供需還是基本原則 (在自由市場就是這樣), 只是講的是存量或流通量得區分一下, 金條放金庫就是存量, 拿出來買賣, 就是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