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住台北市,打算再買也是在台北.很難關心到新北及其它外縣市.
就台北市來說,地政局的統計資料是民國92年開始的.
我也引用幾個數據,健康不健康大家看看了.
都一樣是4月的單月買賣登記:
92年:sars前尚未反彈,這波多頭開始之前:4681.
93~97年間大約是差不多的,分別是5507,5032,5723,5247,6691棟.
平均單月是5738戶.
98年金融海嘯剛過,4669.所以業界都說當時相當慘淡.
99年又比較熱些,5505.
100年有奢侈稅的消息出來開始冷卻,3957.
101年後奢侈稅出來後,台北市就在3~2字頭徘徊了,大約92~100是這近10年好光景的6~5成量.
101~103:3228,3509,2778.
去年選後又糟了點,台北市創統計以來最低量,1983.
今年從1~4月都在1500戶以下,今年4月1363.比有史以來4月最低量的去年4月,又掉了31%.
如果下個月成交放大了一倍(我是說如果),2726戶,這健康嗎?各自解讀了.
ryang1212 wrote:
其它縣市我沒意見,我...(恕刪)
台北市印象中它始終都不是外來購屋自住者的第一個選擇
這是價格關係導致的結果
目前衝出來的自住買盤絕大多數能力還不足在北市購屋
由外而內由蛋殼蛋白到蛋黃,換屋才是台北市自住的主力需求
目前台北市的量就是"自己人"撐出來的結果(台北市的二代三代)
商用市場也一樣,沒了投機就沒了投資,這在我看來是最合理不過
台北市的量要起來恐怕短期還難以看到

豪哥大 wrote:
又是條搞笑的標題殺人法?
去年4月投資客還在房市衝殺咧
今年4月換成自住客在房市衝殺...(恕刪)
聽你在唬爛,去年四月份投資客哪衝殺
下面是2015/5/25 日自由時報的新聞,
自由時報:房市冷颼颼!4月成交量六都跌19.8%
去年冷颼颼,今年比去年還冷
唬爛也打一下草稿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