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過去十多年呈現漲勢直到2013/14年為高點後些微修正目前呈現撐住一攤死水的狀態,交易量持續低迷。
台北市許多套房開價都在1000萬上下(所謂的低總價)只能取得使用6-8坪(高公設與管理費),一個人打拼先存個三成頭期款,之後貸款700萬(估算每個月貸款為35000左右),加上相關的稅金、成本、養護費用....等等,即使薪水八萬(不靠父母、外力支援,年輕人能到8萬以上是少數)扣掉正常生活開銷、交女友和孝敬父母,大概也是月光族。
準備成家的小兩口或情侶想找個二手公寓或兩房一廳的產品預算更得拉高至1500-2000以上,更不討論許多女性要求的是男性要有房才嫁。
20年以上都不能出意外也不能失業(當然可能會加薪或是跳巢,但人不可能20年順風順水)
至於一堆40年以上老房死撐不改建,然後又直接喊都更後的價碼結果喊了十多年還是沒動,可能要來一場地震來讓這些老房屋主改觀。
台北的液化區和房屋歪斜多的很,許多一樓把牆壁敲掉當店面,上面又自己改裝或做夾層和頂加。
若大地震發生,不知道有幾間老房能撐住。(不用震央在北市、台灣地震頻繁,老舊房舍需要適時更新改建避免重大危機)
房市沒有下修或是人民的薪水待遇沒有大幅的調升(這比較難),交易量只能靠剛性需求或是外力炒作。
銀行擔心寬限期已到會爆炸,已經研擬推動各種讓套套和多多們可以"再撐下去"的方案。
但拖久了若沒有報復性上漲,損失的可能不只是利息和機會成本,甚至連房價和房屋維護成本都會損失。
接下來由美國帶動的升息,以及對岸不斷地抓貪污、鎖資金,導致對岸富豪資產搬移至東南亞或先進國家。(搬到台灣幾年後又被統一豈不是白忙一場)
娃娃機無人商店拼命開、店家獲利下降必須減少人力,最後哪來的經濟動能支撐這早已破錶的房價/租?
這場"撐住"的遊戲,到最後鹿死誰手?
Let's wait & see..
----------------------------------
記者蔡佩蓉/台北報導
即便目前政府積極作多房市,甚至擬鬆綁建築融資,但房市景氣要好,就必須有動能,也就是所謂的成交量,而攤開歷年全台買賣移轉棟數資料,房地產已經連3年陷入全年30萬棟以下的「死魚買盤」,預料2018年仍無法突破30萬棟,這將是一大隱憂。
目前建商預售屋推案爆量,建照、使照也爆量,但反應市場買氣的買賣移轉棟數,卻只能「不好不壞」,稍微較去年表現好。但恐怖的是,台灣房地產交易史,僅有2001年移轉量跌破30萬棟,為25.9萬棟,隔年即突破低潮達到32萬棟。
2004年因政府作多,更急拉創造突破40萬棟的熱絡買氣;反觀2015年起,已經連續3年跌破30萬棟大關。東森房屋研究中心經理于靜芳分析,今年累計前8月將近14萬棟,較去年同期成長4.6%,預料2018年全台移轉量有機會達27至28萬棟。
這也代表房市將創連續4年跌破30萬棟的「新紀錄」,恐怕將陷入「一灘死水」危機。山水資產管理總經理丁建生表示,目前市況緩跌很慢,好不起來、又壞不下去,房市仍只有自住客,投資買盤並沒有歸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