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回造訪阿里山的特富野、達邦部落(參考版上前進達邦、特富野。(阿里山公路+特富野古道))
和民宿老闆娘談起一些鄒族現況以及八八風災後為復建的努力時
聊到位於高雄境內的鄒族(註),她有所感地說:
「鄒族資源大部分在阿里山這邊,但其實他們跟布農族比較接近。」
當時,我們規劃的邏輯是以串起部落為路線,因此雖知道鄒族部落那瑪夏和桃源都有,但由於鄒族大社的象徵KUBA是在特富野及達邦,當時就以這兩個部落為主軸來串特富野古道形成一個環狀路線。不過,聽得她的一番話,回來認真的讀了一些資料,才了解那瑪夏和桃源的鄒族與阿里山這邊的鄒族不太一樣,而且看到屬新中橫一部分的台21線事實上有一段在那瑪夏,會經過一段宏偉的峽谷,看到能夠騎車穿越高聳峽谷,不由得開始心動,因此種下了我們想要找機會拜訪的念頭。
註:
鄒族一般分為南鄒與北鄒,南鄒是指位於高雄那瑪夏的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與桃源的沙阿魯阿族(Hla’alua),北鄒又稱為「阿里山鄒」,阿里山鄒目前有八個村落,來吉和樂野附屬於特富野,新美、茶山、山美、里佳附屬於達邦社。南北鄒三個族群(阿里山鄒、卡那卡那富、沙阿魯阿)語言有極大差異,實際上是互不相通,而卡那卡那富族與沙阿魯阿族因與布農族關係密切,因此共用語言為布農語。
後來,恰好車友跑了一趟那瑪夏帶出了新路況,那就是也是同屬八八重災區的那瑪夏經過數年漫長復建,雖然還有些得走溪谷便道,但以單車的角度,路況已經是非常優了。有了這個訊息後讓我認真了起來,把原本就想去但若專程跑一趟卻沒甚麼道理的阿里山達娜伊谷(達娜伊谷較屬定點旅遊區,而且由龍美下滑沒多遠就可以抵達),透過地圖路線合併搜尋,知道進達娜伊谷後經茶山部落有產業道路可以越嶺到那瑪夏,發覺這是一條能藉由一次行程同時體驗兩邊雖同是鄒族,但實際差異不小的好路線。
太好了,確認了路能連結,探訪的元素更豐富了起來,再來的問題就是出發點選擇了。
一開始的思維,是以由阿里山公路上的龍美為出發,因為這是傳統要往達娜伊谷的入口,但想到平地到龍美距離、爬升都不低,而阿里山公路有綿延不絕的遊覽車陣相伴,在上坡中猛吸廢氣實在是自作孽,因此打算先4+2到龍美,出發繞一圈回到中埔後,再搭公車到龍美開車下山載單車。結果,在搜尋時意外的發現單車二人組部落格兩位前輩曾經由龍美走一條草山產業道路捷徑切到台三線曾文水庫的大埔。
這個發現讓整個路線豁然開朗,因為台三線的大埔有地方住,
又剛好能將這次要走的那瑪夏和達娜伊谷繞出兩個環線,若是以兩天兩夜來規劃,因兩天可以住同一個地方,
騎車時不需背過夜的衣物,可以輕裝快速移動,感覺上就是一個很完美的路線了。

確定了出發點,順利的將路線畫了出來(參考上圖),我們把路程分為兩天進行,
第一天以順時針方向走往南那瑪夏環線,第二天預計以逆時針方向往北走達娜伊谷環線,兩天的出發點都是大埔,大埔到茶山部落前會有一段路重複。
由於大埔位於嘉義深山,從台北開車約需四~五個小時,因此挑了一個周五(4/11)下午提前出發。
完整圖文紀錄:
台灣.用騎的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