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20140222

自從元月初三個老頑童從霧台之行回來後,受到霧台那非常非常非常漂亮的山鑾風景所感,決定再找一座山來走走,因為小弟幾年前曾走過浸水營古道,於是在大家一致同意下(因為這天才大家都有空),決定在103年2月22日(日)出發來一趟「大漢山林道」之旅。
日期、時間、地點訂下來後,接著就是分工合作準備前置作業了。經由警政署網站知道可以上網先行申請入山證,網站上面是說要在3~5天前申請,在這裡要感謝警政署的工作人員,因為在2月17日申請後,隔天阿堡就接到警政署的電話說因為表格填寫有誤,已經幫我們改正而且也已送出去審核中,更令人興奮的是在2月19日就接獲通知已經申請通過,可以上網列印入山證了。這種事情,在經歷過戒嚴時期的三個老頑童來說,簡直是不可置信的一件事,由此可知,我們國家還是持續在進步中。
因為其他二老對大漢山林道完全沒有概念,於是建議先上網爬文,收集相關資訊,做一做功課呗。所以第二個要感謝的人是曾經走過,po文在網路上造福後人的這些前輩朋友們,謝謝你們讓我們此行先有個底。

如果沒空上網,其實當日先到歸崇派出所登記填寫也可以,只是這樣就要花一些時間在文書作業上了。上網申請入山證的流程真的很簡單,只要進到警政署首頁,在左下角有一個headline:入山案件申辦系統,點進去後再依指示填報即可。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其次,在網路上,古道的管理單位—林務局,他們的資訊是長這樣地: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在這裡就先借用林務局台東林管處的資料來了解一下古道的背景資料(資料來源:http://www.forest.gov.tw/ct.asp?xItem=48753&ctNode=2376&mp=350):
基本資料
步道名稱:浸水營國家步道
簡介標語:隱蔽於南台灣中低海拔闊葉林中的浸水營國家步道
簡介描述:為台灣所有橫越中央山脈古道中,越嶺點最低、使用頻率最高,且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
林務轄管:大武工作站、潮洲工作站
行政轄區:台東縣達仁鄉
路面狀況:土徑步道
裝  備:遮陽帽、手套、登山杖、水壺、乾糧、個人藥品、樟腦油。
步道全長:15400公尺
認識步道:
  這條人跡往來百餘年的古道,西端起自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經玉泉村(石頭營)、新開村(崁頭營)、歸化門、力里、大樹林、浸水營、出水坡、姑仔崙,終至東端台東縣大武鄉的加羅坂部落。
浸水營國家步道早年為原住民與漢人之間進行交易的通道,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移居台東的道路。後來受到「牡丹社事件」影響,清廷為開山撫番,派遣兵工開闢越嶺道。光緒8年,清朝官員周大發等人負責監修此一路線,緣於古道起點附近有三條崙石頭營的屯軍負責古道防務,因此清代地方誌將此道稱為「三條崙道」。
交通資訊:
• 東部:沿台9線公路往太麻里、金崙方向行走,抵達大武後,過大武橋右轉接東198鄉道往加羅部落附近之登山口進入浸水營國家步道。
• 西部:沿台1線或台17線至枋寮鄉水底寮後,左轉接185縣道(沿山公路)前行約1公里,右轉接屏198鄉道續行,至大漢林道23.5公里處即可抵浸水營國家步道入口。
旅遊小情報:
• 古道環境潮濕,步道旁樹枝、落葉間常有喜吸血的螞蝗伺機而動,若想避開這惱人的小生物,可在行前做好防蝗措施或選擇10月~隔年4月乾季時行走步道,以減少螞蝗侵擾。
• 上下陡坡甚長,要做好保護膝蓋措施。
• 步道徒步路段長15.4公里,且全程走完需安排車輛接駁,可視個人體力及交通安排狀況選擇是否原路折返,在這條生態豐富且充滿人文氣息的古道上,即使只走一段路也可以擁有美好的自然人文體驗。
• 欲進入該步道前,需先至歸崇派出所辦理入山證。
浸水營國家步道交通路線如下圖: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浸水營國家步道路線圖如下圖: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基本功課做完之後,接著就是進入我們當日的行程了:

出發時刻:事先已經約好7:00在阿堡家集合,由於大家都抱著期待的心情,因
此三老都提前抵達集合地點,在一陣拆車、上車廂的忙碌後,順利在
7:20出發,向南上國道3號往佳冬戰備跑道前進。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12

在佳冬戰備跑道中間的地方,有處十字路口,此時必須左轉往歸崇的方向前進。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13

左轉後進入屏132縣道,繼續勇往直前,看著日頭早早升起,襯映在藍天白雲上,今天應該是個跑山路不錯的好日子。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15

直行不久會看到三村聯合的原住民部落牌樓。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16

每個原民部落的排樓都有一個入口意象,這個排樓上面有個太陽,兩邊又各又一條百步蛇盤旋而上,上網古歌了一下,其代表意義大概如下(如有不對,敬請各方先進多多指正):
1.代表春日鄉的太陽放在最中間,可以上網查春日鄉公所的網站,人家的logo
就是兩隻百步蛇拱著一顆太陽。
2.這顆太陽來頭不小,那是一段叫做卵生人的神話,以下也是古歌來的:太陽卵生人在臺灣原住民神話中並不常見,一般出現在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傳說中,又以排灣族最盛。李亦園指出太陽卵生傳說涵蓋的范圍包括拉瓦爾群的parirayan社;佈曹爾群的下排灣社、oalus社、瑪傢社、筏律社,及北排灣群的來義社、望嘉社、力裏社、古華社等。該族人的心目中,太陽一向具有神聖的地位。因此,太陽卵生的故事,自有其不凡之處。如太陽卵多與部族起源有關;不必與他物結合即可生人;紅卵及白卵誕生者為頭目祖先,青卵誕生者為平民祖先;蛇偷食太陽卵,會有解救者出現等等。

今天要走的大漢山林道,是浸水營古道的前半段,都位在春日鄉境內,春日鄉屬於排隊灣灣族的傳統領域,排灣族是台灣第三大原住民族,其勢力範圍北起高雄市的茂林南到屏東縣牡丹鄉,東到台東的卑南鄉,在這個範圍內大家常可見到相同的圖騰,在很久很久以前,甚至比阿公出世還久之前的曾經有一段時期,台灣最南端是被卑南王所統治的,為何要提這件事?因為它跟今天要走的路有些微關係。

◎範圍與現況
浸水營國家步道依循清代的三條崙、卑南道與日據時期的浸水營越嶺警備道路規劃,範圍從屏東縣春日鄉與枋寮鄉交界的崁頭營起,迄台東縣達仁鄉與大武鄉,是台灣南端最便捷的一條東西橫貫山徑,南台灣的登山隊伍常以一早搭專車從大漢山腹的登山口啟程,探訪本步道,傍晚時分出大武搭接駁車返家。本步道沿途潮濕多螞蝗,卻少有明顯可取之水源,探訪本步道須請自備水源。

◎歷史悠遠
浸水營國家步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年前,原住民卑南部族的卑南王時期;從做為頭目王控管巡視的社路起始,再歷經荷蘭人,平埔族人,漢人、日本人,迄民國60年代,這一條便捷的山徑,一直提供人們從事販牛、交易山產、郵遞、傳教、警備、巡視、健行、學術調查以及軍事等用途,90年代,隨著國家步道的整建,浸水營古道將再度躍上歷史的舞台,且讓我們放緩腳步,重溫這條饒富台灣歷史的國家步道,沿途可以參訪水底寮的嶺路頭碑、石頭營的聖蹟亭,步道沿線的歸化門社、浸水營駐在所、出水坡駐在所、新姑仔崙駐在所、姑仔崙駐在所等歷史遺跡。

◎資源寶庫
浸水營國家步道除了擁有雋永的歷史價值外,步道周邊的原生林帶,也是國家重要的林業資源及景觀資源,其中以大武山自然保留區與台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保有珍貴的動植物資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浸水營國家步道的變遷●◎○

卑南王控管的時代(1500~1885)
約400多年前,驍勇善戰與巫高超的卑南族,控制了台灣的東部與南部,當時其他原住民部族,阿美族、排灣族都臣服於卑南王。浸水營古道的前身,即卑南王巡視管轄地,以及其他部族向卑南王進貢的道路。

荷蘭入主時期(1624~1661)
荷蘭人在統治台灣的38年間,自印尼引進黃牛作為耕作、搬運之用,在東部放養的牛隻,因水草豐足而身強力健,排灣族人逐從東部帶牛隻走浸水營道路到西部販賣,荷蘭也利用此一道路深入台灣山區,成為重要的越嶺探險孔道。

明鄭時期(1661~1683)
鄭成功來台之後,主要工作放在平原開墾屯兵,對山區原住民敬而遠之,浸水營道路只有排灣族人利用,平靜無事。

清朝(1683~1895)
康熙44年(1705)枋寮街日益富庶,排灣族與卑南族經常利用浸水營道路出入枋寮交易山產。嘉慶年間,民番交易日盛,水底寮興起,後山地區的卑南族、排灣族、阿美族與前山的排灣族,均利用浸水營道路往來,進行物產交易。
道光9年(1829),西部平埔族利用浸水營道路遷居東部,咸豐10年(1860)起,漢人也開始利用浸水營道路到東部墾居。光緒8年(1882),提督周大發率屯兵,循浸水營道路開築三條崙、卑南路至越嶺點,續由提督張兆連率兵向東開路。光緒10年(1884),三條崙、卑南路全線完工,沿線設石頭營、歸化門營、六儀社營、大樹前營、大樹林營、出水坡營、溪底營、巴塱衛營與卑南營。三條崙、卑南道開通後,除了繼續作為東西交易、向東移民、向西輸牛等用途外,長老教會的傳教士,也利用此路到東部傳教。光緒18年(1892),巡撫邵友濂令胡傳到台東視察,也以乘坐四人大轎循此路到達台東。

日人領台時期(1895~1945)
明治29年(1896)至大正12年(1923)期間,日軍及警方六次整修三條崙、卑南路,並改名為浸水營越嶺警備道。昭和10年(1935),壽卡越嶺車道(南迴公路)完工通車,浸水營道路在官方用途上,重要性逐漸喪失,但民間及登山健行者,仍時常使用。

民國時期(1945~)
光復後,浸水營道路成為軍事及訓練場所,民國57年,建軍用雷達於大樹林山頂,並將此山改名為大漢山,隨後拓寬道路,成為大漢林道,全長27公里。浸水營古道的西段已被大漢林道淹沒,東段部份則維持原樣,隨著歲月推移,古道漸被值林與蔓草佔據,時至今日,只有登山健行隊伍行走。2002年,林務局為推行國家步道系統規劃,選定浸水營古道為文化懷舊屬性的歷史步道,並完成沿線相關的人文史蹟調查,可以預期的是,這條充滿台灣本土歷史發展典故的古道,將再度躍上歷史的舞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17

政府在近年來逐漸重視少數民族,而有原住民委員會的成立,對於原住民的鄉鎮,也不斷地加以建設發展,很多地方的建設,例如路邊的文化意象,就建設得有他的特色的地方。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19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20

進入部落後(雖然它寫的是社區,但是小弟仍然喜歡用部落來代表他們的聚落),在三叉路口會看到一個往歸崇的指示牌,跟著走就對了。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21

爬一小段坡後,就會來到今天的首站:報到處—歸崇派出所。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22

歸崇派出所建在整個部落的制高點處,從大門前泡茶的涼亭看出去,剛好可以鳥瞰整個部落。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23

因為我們已經事先在網路上申請好了入山證而且也列印下來了,因此當警察杯杯問明我們的來意時,只需將入山證拿給他看就算完成登記了。但是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很意外的事情—通往林道的路因為施工而封閉了,此時我們心想完了,好不容易跑到這裡卻必須從另一端—新開村那邊(林道0K處)上山了,幸好我們遇到了貴人,今天的警察杯杯很好心,主動跟我們講,只須從村口的牌樓旁,有一條路,小繞一下仍然可以接回施工的那一條路。在此,我們要再次地感謝這位警察杯杯,讓我們渴望跑這趟林道的男人的純情的心沒有被澆息。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24

車慢慢開,沿著柏油路面慢慢地往上爬,這段路有一點陡,連四輪的車爬起來都有一點吃力,可以想見如果我們從這邊開始騎得話會有甚麼結果了。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25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26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29

經過了一彎又一彎,柏油路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網路上常看到的兩轍的水泥路面,雖然路面變差了,不過我們知道這條路已經走對了。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31

經過了廢棄的檢查哨後不久,我們來到了一個路邊的指示路線牌的地方,這個指示牌,連同之後所看到的所有牌面,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都沒有標示目前所在位置以及更重要的里程數,幸好路面的其他地方還有標明里程數,讓我們還不至於不知道究竟已經跑多遠了。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33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34
再來,就會看到原住民展現他們天份的物件—石雕,這面很容易可以看出是個男的,另一面也很容易知道那是女的。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35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68

行行復行行,不久我們就來到了11.5K的地方,這裡是我們預定停車的地方,因為這裡是一個舊的部落,其實這裡的居民都已經搬到山下去了,只剩下幾戶住這邊,雖然有招牌寫有餐飲、卡拉ok等,但因為平常沒有人煙,所以相信招牌也僅供參考而已。車子停這邊,後來我們發現也不是很理想,為什麼?等等再告訴大家。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36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37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71

當我們把車停妥,各自的座騎組裝好後,剛好看見有載有來自高雄市政府登山健行社的山友的中巴,總共有8輛之多(後來我們回家後,因為有人提議要組團走一趟古道,當租車時剛好找到這家旅遊巴士公司,他們說當天其實是總共出了12輛車)。我們心想,今天果然夠熱鬧的了。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38

我們的司機—阿堡桑,一副迫不及待準備大展身手的樣子,不過話說回來,剩餘的兩位的我們也是同樣的心情。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39

一切準備妥當後,首先就遇到一小段下坡,來到面向南的山路上,三個老頑童看到照片中的景色,不約而同地表示----這裡很漂亮。
這裡的確很漂亮,它的漂亮在於諸位所看到的,整個山勢完全沒有受到任何的破壞,不論是老天爺的發威,或是人為的墾伐所造成的破壞,在對面的山坡上都看不到,等等還有照片,是面向北的路邊所拍的,就可以比較出這裡的山型的優美了。
後來回家上網谷哥了一下,發覺這裡很有可能是所謂的「台灣穗花杉自然保護區」,這個答案不知對不對,有請先進們不吝指正。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40

這麼美的地方,怎能輕輕放過---不是要破壞它,是要留下美好的回憶。於是,三傻(×),是三個老頑童就輪流地亮相了。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77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78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79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41

過後不久,我們來到了力里部落遺址的說明牌處,在它旁邊豎立了一位排灣族的頭目塑像,在他腳下還有人供奉著香煙、水、酒等祭品,可以想見這位應該是具有法力神力的原住民之神吧!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82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43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46

在這裡我們不期而遇的一隻老黑狗,這隻狗不知餓了多久了,一看到我們就欣喜若狂,同時也嗑掉了我們2包營養口糧----真沒看過吃素的狗。後來當我們要下山回家時,在離這裡大約10公里的山路上又再次遇上牠,又嗑掉了剩下的口糧,希望牠至少今天可以少餓一點肚子了。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47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49

前面有提到面北的山路拍的山勢,就是這樣,雖不至於童山濯濯,崩塌的地方倒也是令人觸目驚心,由此可以想見,921地震以及88風災帶給台灣山林有多麼大的災難啊!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91

再往上行,來到了清代六儀社營盤遺址,這裡標高剛好1000公尺,以前念書時課本有教過,在高程700~1000公尺處是所謂的雲霧帶,今天因為天氣太好了,實在感覺不出這裡是雲霧帶,所以也無話可說!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50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51

再來,就來到了大漢山林道支線,聽說從這裡可以下到大漢山休閒農場那邊,不果坡度好像很硬陡,如果要下去,下次再說吧!
慢慢地騎,我們也已經騎了5.5km了,很好,離23.5km還只剩6.5km而已。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52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94

接著,忽然讓人眼前一亮,這不是網路上常看到的很多前輩po照片的感覺美而幽靜的地方嗎?當然我們也要來給它大照特照一番,這樣照過來,那樣照過去,當然還有最自豪的「背影殺手」級的照片---請各位看官笑小聲一點。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97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01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53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54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54.5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54.6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55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56

來到這裡,左邊是個被砍伐過的邊坡,右邊則是一個人為開墾出來的平台堦段,雖然這裡視野不錯,但是卻潛藏著邊坡穩定上的危機,於是,三老合照後趕緊落跑了。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57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07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58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59

跑到這裡,大樹前營盤,大樹林駐在所遺址所在,為了保育野生動植物,林務局將潮州事業林班地第15、16林班地劃為野生動植物保護區,這裡即第15林班地的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
從這裡往前看,背後那座山就是我們今天的目標—大漢山林道23.5k處,同志們,往前衝啊!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60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60.5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61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62

來到這一段路上,兩旁種植整排的杉木,這段路別有一番景色。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63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09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10

一路騎到此地,距離目的地僅剩2k而已,卻遇見沿路唯一尚未完工的崩塌地工區,當然,有這種地方就是視野良好的地方,三個老頑童也不免俗地到此一照。冰友啊,照完記得要趕快跑啊,此地不宜久留啊!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63.5

這是最老的老頑童1號。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11

這是最帥的老頑童2號。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13

這是最勇的老頑童3號。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64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15

這是小弟最忠實的坐騎,負重任遠的香蕉車。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66

2號頑童與他的座騎的英姿。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67

這是要快快通過的理由。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68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69

要走了還不忘耍帥一下。要我也表演一下,你們的車重不超過10kg,我的車空重就要12kg,還加上5kg以上的行李袋,你們饒了我吧!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70

走阿走,騎阿騎,終於來到了想望已久的目的地---浸水營古道入口處。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71

當然,還是三老的合照。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20

在這裡還有另一條路轉往上行,改天有空再來探一探。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72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28

這裡已經是第16林班地的範圍,也是個公告的重要棲息環境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21

騎行到此,三個老頑童對這裡的環境很好奇,於是,這裡照照,那裡拍拍,真的有像是小朋友出來遠足的模樣。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73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75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76

我們今天的行程雖然申請是到雷達站前,但是一來肚子有點餓了,二來天氣漸漸變壞了,於是,往浸水營古道裡面走的行程就一致決定下次再說了。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77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36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37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78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79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79.5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44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52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49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81

從古道出來,肚子有點餓了,於是準備埋鍋造飯(),是造麵,大家狼吞虎嚥一陣之後,兩旁帶點涼意的霧氣也漸漸升騰上來了。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82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50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51

只好匆匆收拾妥當,準備往回走了。
回程途中,
又看到另一個剛剛上山時沒有拍下來的崩塌地,這次有把它給拍下來了,同時也知道要趕快閃人了。
在登山界常有人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在登山車界則剛好相反,通常上山2小時等於下山30分鐘,相信很多朋友會認同小弟的說法。
我們這次上山,從9:00開始騎,到達23.5k時已經是12:00了,但是回程從1:30開始騎,到達11.5k車子停放處則只花了不到1.5小時的時間(當然要扣除拍照時間),事實上,小弟個人認為下山時是衝得太快了,很多地方還沒領略它的漂亮之處,就已經咻地快速通過了,不過這樣也剛好可以讓我們有下次再來的理由吧!


054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57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061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83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84

回到11.5K處,打點好一切,準備回程了。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86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87

在靠近舊的廢棄的檢查哨附近,我們遇到了小黑,在文章前面已經提過,他又嗑掉了我們一些口糧。小黑,希望你繼續在山上快樂地生活著,下次再來看你了!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88

三個老頑童的轉大漢之旅
191

經過了曲曲折折的山路顛簸後,我們終於又回到了平地,看看時間還早,就又殺去南州糖廠吃冰,在夕陽準備西下時才在餘暉的斜映下回到溫暖的家。

~~~全文完~~~










































































2014-03-06 23:4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大漢 頑童
雖然版主照片尚未貼完,但由規劃考據之清楚已經知道這必定是一篇難得的好文,
我先拉個板凳來等著好好拜讀啦!

台灣.用騎的最美

takemehome96 wrote:
雖然版主照片尚未貼完...(恕刪)

---------------------------------------------------------------------------------
謝謝 takemehome96 大大的支持,這趟旅行我們確實下了一些功夫規劃,另一方面圖也全部貼上了,敬請不吝指正,謝謝您!
ps:在寫完這篇的同時,我們的浸水營古道健行團一行20人也準備好於3/9將再次出發了,相關文章目前蘊釀中!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