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尋訪泰雅路:匹亞南山道-中橫宜蘭支線/力行產業道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308/mobile01-0064ca60b5d81adab43422c85865a460.jpg)
對原住民而言,道路是一種「文化路徑」 的見證,不管是以前的古道還是現今的產業道路、公路,都是聚落甚至是族群互動的媒介,聯繫著物質和社會關係的流動。
想了解原住民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或是說您想更了解台灣,那就請騎著單車來吧,您會看到一個更真實、更立體而且是跨時空的美麗台灣。
《台灣原住民族傳統聚落(含古道)委託研究報告建置計畫》讀後感。
--------------------------------
最近陸續騎了幾條由泰雅族部落串起的路線,在規劃時,常看到有關泰雅族發源地的記載,
由於原住民是口傳歷史,加上泰雅族有好幾個系統,
因此發源地有好幾種版本(摘自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1.為巨石裂岩所生,地點位於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附近。
2.為大霸尖山上的巨石所生。
3.北溪上游白石山上老樹根所誕生。
為了更了解來龍去脈,並且藉此讓我們單車旅程有更豐富的故事,特地買了一本書名為《重返舊部落》書籍來參讀,
讀完後,除了更了解原住民特有的族群歷史與思維,還特別注意裡面的一段文字:
這一條連綿一百多公里稱為「匹亞南山道」正是泰雅族人近兩三百年來大規模移動的主要路線。匹亞南山道其實是一條地質上明顯的構造線。在地形上是中央脊樑谷地,是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的分界線,山道呈南北走向,由兩山脈發源的重要溪流上游谷地所構成,北起宜蘭蘭陽溪上游的牛鬥、四季,向南越過匹亞南鞍部、思源埡口後接上大甲溪上游的梨山、華岡,然後進入北港溪上游的力行、發祥,接著繼續往南穿過合望鞍部,一直延伸到玉山山脈的荖濃溪上游才逐漸消失。
摘自《重返舊部落》-啟明‧瓦拉
![[遊記] 尋訪泰雅路:匹亞南山道-中橫宜蘭支線/力行產業道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308/mobile01-01d43dcf0ce057b5020d95e440819bf7.jpg)
這段所說的「匹亞南山道」,有部分就是後來的中橫宜蘭支線(台7丙、台7甲)+力行產業道路。
「我們想以單車造訪這路線,並循溯至泰雅族相傳的發源地-發祥村,看到的一定會是一個更真實、更立體的美麗台灣。」
這個思維,讓我眼睛一亮,很快的動手拉出一條跨時空單車路線(參考下圖),
其中包含了「匹亞南山道」為基礎而開通的中橫宜蘭支線(台7甲)、一直想去的力行產業道路(投89),
以及蘭陽溪右岸牛鬥到土場間可以取代中橫宜蘭支線的宜51道路,
由羅東出發,循溯近代「匹亞南山道」泰雅族族群移動路徑,經南山、梨山、霧社到埔里,預計三天、一條200KM探訪泰雅族起源地的路程。
![[遊記] 尋訪泰雅路:匹亞南山道-中橫宜蘭支線/力行產業道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308/mobile01-f254451e226b1b610d79bfa1237faf37.png)
完整圖文紀錄:
尋訪泰雅路:匹亞南山道-中橫宜蘭支線/力行產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