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地籍隸屬於台北縣三峽鎮五寮村,就因為它是甚少人知的窮鄉僻壤,也才是單車漫遊的好地方。
清晨6點踏出家門,依然是走著熟悉的福龍路,這是一條中壢往龍潭最便捷又沒有太大起伏的道路。

經中科院接上台4線,石門水庫已在望。

石門大道的楓葉已掉落大半,溪洲公園內的梅花則盛開著,晨起運動的人群、登山客一批批的湧入。


努力的爬上壩頂,喝口茶、歇歇腳。

繞著環湖道路,觀賞湖畔風光,


對岸的山稜,自己也曾留下不少的足跡。石門山連稜石牛山


阿姆坪---曾是一個非常熱門的營地,全家曾在這裡露營賞月,現在則改建生態公園。

進入北橫車流增加,天氣更是好到不行的大晴天,很難相信,剛出門時還飄著細雨。

於台7與台7乙的叉路口萊爾富休息,花生仁湯、包子、饅頭和葡萄乾,不錯的點心。

兩星期前的夜裡,自己也曾在這裡休息,又濕又冷,像是在避難。

今天天氣不錯,車友絡繹不絕,大家共同的心聲就是—這種天氣不知如何穿著,上坡太熱,下坡太冷,難喔!

台7乙的道路上,抬頭仰望晴空萬里無雲,這是近期最難得的好天氣。

下行之路不費吹灰之力便抵達往外詩朗的叉路口,這個入口處懸掛著各式各樣的指標牌,前方是五寮國小、五寮派出所,依「外詩朗的天空」廣告招牌取右小徑進入。


過狹橋就是爬坡段的開始,轉彎處邊坡的崩榻工程已經完工了。
2009 .02 .08 曾和老婆騎大致相同的路線,只是由東眼山翻越北113出五寮。今日逆向而上感覺大不相同。
詩朗與 外詩朗的叉路口,右上行往內詩朗,前次獨行來此就是往內詩朗一探,上行之路就是陡,有興趣的人不妨試一試。


沿溪畔道路而行,可遠觀前方蜿蜒爬升的山徑,看來坡度並不陡,應該不難應付。

雖不陡,老婆仍賣力的抽車前進。

山間的民宅,庭院造景,溶於大自然中。


過2公里里程碑,到達「外詩朗的天空」叉路口,並未入內繼續上行。

到達重要叉路口,前行往上清宮,左上行為主幹道往東眼,上祖宮。

道路漸漸轉陡,牽車緩行已無可避免。

一陡坡前叉路口,左側平緩水泥路透空處可展望五寮尖,三峽、大棟山系與觀音山系。



老婆繼續牽車上行,我則下滑尋找遺落的手套,返至幫老婆清除輪胎上壓到的「黃金」之處,仍無所獲,只好回頭,爬升途中過一民宅,有小孩在玩球,路旁房車的尾箱上擺著我遺落的手套,謝謝他們幫我撿起來,感恩啊!
抵達反光鏡小越嶺處,小休片刻,一顆葡萄柚兩人平分不過癮,追加一顆剛剛好。

原崩榻處已修復完成,反成為一處觀景點。


路徑已漸平緩,再經一小段爬升,就是越嶺的最高點。

下行的路況並不是很好,背陽處地面還濕濕的,顯見清晨有下過一場雨,兩旁芒花夾道隨風飄搖。

接上北113線,眼前的景觀有極大的改變,原本道路盡頭長滿芒草,如今已拓寬剷除。

上行一探究竟,有施工的車輛停放於此,礫石堆了一堆又一堆,這消失的北113線總算打通了,只是不知道會整建到何種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單車一定可通行,以後北部地區的車友要上東眼山應該便捷多了。






一路輕鬆下滑過東眼橋接上北114,於北109叉路口前鐵工廠屋前用餐。


本想循北109越嶺竹崙,衡量時間與體能狀況,返家會太急迫,還是保守一點直接出台7乙較妥當,若把老婆操得太累了,下回一定不肯一起出門,聰明一點就不要自找麻煩。
過湊合橋接上台7乙,旁邊另一座舊橋,有著許許多多甜蜜的回憶,寶貝女兒小時候最喜歡來這裡戲水、捉泥鰍,一家三口徜徉山水其樂融融。如今孩子長大有自己的天地,老倆口只好更加珍惜這份情。


踏入三峽轉入中園國小旁的鳶尾山登山步道。


依指標木樁往鳶山大鐘前進,路徑緩坡爬升,左側有潺潺小溪,之後逐漸增加坡度,大致上仍可輕鬆應付。


抵一叉路口右轉而入,見到路況,老婆二話不說,直接下馬牽車,一路牽上天山寺。自己則嚐試挑戰陡坡,過卡拉ok處遇路面碎石,一個空踩打滑險些落馬,還好有迂迴空間總算將其搞定。上抵天山寺,再徒步下行幫老婆牽車上來。騎了大半天的車,就是這一段才把汗逼出來。



此後的路況就沒這麼陡了,慢慢騎都可以騎上去,直到接上鳶山步道,咖啡館旁那一段老婆依舊無法過關。




上抵大鐘廣場拍照留念隨即下山,經鶯歌走114線於15:25返回


2009 .02 .08 逆向行程提供參考:石門水庫、東眼山off road 出五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