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喀羅古道位於新竹縣五峰鄉的清泉與尖石鄉的秀巒之間,是昔日兩地泰雅族人往來的一條社路。日據時代,日本人將其闢建為理藩警備道路,沿途設置駐在所,配置警力,以嚴密監控泰雅族人的行動。台灣光復後,霞喀羅古道成為林務局的造林及伐木的道路,也成為登山的路線。
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起,政府推動「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計劃」,選定霞喀羅古道,做為第一條國家示範步道,對沿途自然人文遺址展開調查研究,並整修改善步道路況。霞喀羅國家步道,起自清泉的石鹿,訖於秀巒的養老,全長23公里。
這條古道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及人文內涵,同時也以自然風光著稱,尤其是每年深秋時候,更以楓紅聞名,吸引無數山友前往賞楓。" ..... 資料取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94)- 新竹五峰.霞喀羅古道(清泉段)
這一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在於敘述友人與我的騎車過程,
而是在於說明在古道東段除了已知的二個崩壁(通過16.5K與大約14.5k武神之後)之外,
有一處較新形成的大範圍崩壁,
位置在大約17.2K的地方。
行前四、五天,一通再也簡單不過的問候電話,
友人隨口提了霞喀羅,
我想了一下最近的天氣狀況,
就這麼隨性的決定這一個行程。
儘管如此,該做的行前功課還是不可免,
果然查到最近(不知何時,但由所闢路徑觀之,真的很新)才形成的崩壁。
故的開始卻是 ... 一個白痴與一個笨蛋在秀欒檢查站準備負重爬坡!

據說背包有10KG ... 搞得跟登山一樣,而且還真的穿登山鞋!
裡面有五公升的水(真像駱駝),就這樣一路騎10KM到登山口,真是太猛了!而我只帶500c.c.水 ...

沒熱身就開始爬,而且前面都有點坡度,很累。至於路況,只能說,在回程時,我已經覺得這邊算是天堂了... XD
到3K之前,路況還好,之後逐漸變差。3.5K - 5K是陡下坡,但是我們卻一點都快樂不起來,大約是平等里的坡度,但卻是破碎的水泥路面,下滑時會怕(回程看到同樣路面卻很開心) ....
光看我朋友這樣背,再加山路林道,我就一整個無力,
自從三年多前,連續多日背十公斤走三橫一豎之後,
就幾乎很少背背包騎車了 ...
以下就是在17.2K左右的崩壁,
以下幾張高繞這一段崩壁的圖
開路的痕跡相當新,
路徑也比較凌亂狹窄。



高繞過後沒多久就到馬鞍囉


之後兩個坍塌地點,
網路上資料很多,就不再贅述,
武神過後的崩壁,我們並不是下切而是一樣以高繞方式通過,。
武神到白石吊橋,路徑較為狹窄不利騎車,
我們棄車步行至白石吊橋。




回程很可惜下雨了,
因為胎細,顧慮安全,所以就沒騎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