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分享] 騎車防風眼鏡 720armour Rider C5

花雕GSR wrote:
這位仁兄如果你是老闆!!
你願意把原本賣1000元的東西!!
賺到錢以後改賣10元嗎?? ...(恕刪)



當然不可能10元
但是只要用心找
還是可以找到一模一樣但不用1000元的好東西,也許只要500元。
jengmoon wrote:
當然不可能10元但是...(恕刪)


你這麼說我還滿認同低!!
剛剛發言如有不當請多包含!!
花雕GSR wrote:
工廠員工不知公司花了多少錢去設計~研發!!
只知道原物有多便宜!!


你講的沒錯
但我指的是現在眼鏡製作,大家的技術都差不多,你有的我也有,也沒啥可在重大創新的地方了。
也沒有花啥大錢去研發,花小小錢去研發到是還有,大錢都碼直接入老闆口袋。
也許十幾年前花了大錢研發技術,但現在大家都有了技術,好像公版DVD一樣。

那既然沒有新研發的技術,用現有的成熟技術製作的眼鏡,還有啥超級多的研發費有啥好轉嫁給消費者的?

連以前剛開始超貴的DVD空片(因為新技術作的廠商少故量少)現在一片也只要10元不到?

要賣貴,當然要把普通的技術說成多創新摟。

可惜DVD大家都可以用自己的電腦測試出燒錄數據,不然這麼普及的產品加上花言巧語應該也可以來個XX上人加持過一片5萬元,保證可保存資料1萬年(反正你也等不到那個時候)。

設計往往是天下一大抄,你仔細找找,相同類似外型只有一點小改變,不同品牌的一大堆。

要花大錢沒人管你,畢竟買一個爽字也不錯,只要真的能保護眼睛就好。
我只是點出事實,聽者聽,不聽者看看就好。
花雕GSR wrote:
剛剛發言如有不當請多包含!!



您不要這樣說
大家互相討論求有個正確的觀念罷了

我也只是想讓大家瞭解一下真實情況
有錢的同好沒關係,上萬的對他來說也只是九牛一毛,他要買的就是那個品牌來讓大家知道他的外表身價。

但假如一般受薪的同好還是可以不要花冤枉錢,實實在在的用到好東西也不錯。
jengmoon wrote:
偏光加度膜的客戶賣我一副樣品價50元...(恕刪)


A工廠: 材料成本+工廠營運成本+利潤....
B品牌: 行銷費用+庫存成本+退換貨成本+營運成本+利潤.....
C通路: 庫存成本(寄賣則無庫存成本)+營運成本+利潤......

上面寫的不很專業,但大大向A拿貨,B跟C段的成本不用負擔,當然便宜囉.

C通路這段最有意思,720這組眼鏡在車店或是PCHOME若是末端價設在1000~1500(假設還有利潤),然後720的公司不做行銷廣告, 跟末端價以現在的末端價,然後720公司努力行銷廣告,我想通路商一定會選擇後者的.

我現在用的防風眼鏡網路上賣450,後來跟一個實體商家聊聊後他賣我300,當時還真下一跳,很想問這價錢他賺什麼,同等級的框材及鏡片,大約都賣在800~1200左右.後來才瞭解這品牌本身有工廠[A],直接找通路[C]販售,但無奈店家每賣一付的獲利,比起大品牌差太多了.所以很少有店家願意賣他們的產品.

有時好的行銷廣告讓消費者正確使用產品,其實還是物有所值的.我買東西只要讓我覺得貴的有道理,就算明知它成本很低,我還是會出手.

最近下雨沒車騎,純閒聊...................
takemehome96 wrote:
A工廠: 材料成本+工廠營運成本+利潤....
B品牌: 行銷費用+庫存成本+退換貨成本+營運成本+利潤.....
C通路: 庫存成本(寄賣則無庫存成本)+營運成本+利潤......


重點是,上述的AC段也只佔了產品價格的一小部分,各位大大貢獻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是集中在B段的利潤這邊,不是在這個食物鏈中均分。

以高單價眼鏡舉例來說結果變成這樣
A工廠: 利潤(固定金額) -材料成本 -工廠營運成本....
B品牌: 利潤(占售價>70%) -行銷費用 -庫存成本 -退換貨成本 -營運成本.....
C通路: 利潤(占售價>10%) -庫存成本(寄賣則無庫存成本) -營運成本......

A利潤固定,而單價越高,B和C段利潤%數也越高
有心的人就可以找到一模一樣的東西(或是外型有點不一樣規避專利等)但在B段中利潤只有10%的品牌(小牌子)或甚至是只有AC段的沒牌無印良品

那麼從同一間工廠至做出一模一樣的東西在C段購買的價格可從(隨便舉例)A牌4000元變成B牌2000元,到沒牌的(工廠牌)500元。


現在是網路發達的年代

感謝大家能一起討論

真相很容易發覺的

01精神不就是這樣子的嗎


價值跟品牌

本來就是很模糊的

樓上幾位大大已經點出這一行的核心

事實上掛上MII也是如此

沒看過整的紙箱的名牌太陽眼鏡
從中國廈門港出口到歐洲

所以說
太陽眼鏡這類東西
似乎是
"花越多錢,消費者滿足度越高"





想請問一下,我本身沒有近視,那是否還是適合帶這付太陽眼鏡呢?
如果不把內框裝上去,會不會不穩勒?
alantsi wrote:
想請問一下,我本身沒...(恕刪)


拆掉內鏡片戴更輕
我本身戴硬式隱形眼鏡
所以把沒用的內框拿掉(一方面沒配鏡片他是塑膠模糊的)
雖然很可惜
但我本來就不愛戴眼鏡騎車
會滑又有死角(只要眼睛看離鏡片就是模糊)

當然比便宜的眼鏡很多
比名貴的眼鏡也不少

我只是買一附我覺得符合我需求
有保固的防風眼鏡(日騎夜騎都方便)
我想太陽眼鏡的品牌設計及行銷能力這段比較少被討論.....

就我所知, 跟許多流行品一樣, 行銷公司在一年前就得跟工廠下單, 若是事後再追單, 等到貨到了, 季節大概也過了, 而且下單前款式就得定案, 在款式數量定案的同時, 隔年的行銷計畫就得準備或同步進行, 沒有投入適當的行銷廣告, 訂的貨隔年就是庫存, 萬一隔年庫存太多, 來個跳樓拍賣, 品牌就掛點了, 沒有通路商肯幫你賣產品, 就如同樓上所說的一些無印或小品牌, 本身較無設計款式及主導流行能力(沒有花錢養行銷及設計人員), 因此也只能跟著大品牌的款式走, 價格自然無法拉高. 而行銷公司所付出的行銷工作[廣告/代言.....], 嘿嘿, 真的算起來所佔成本[B.]結構比不會低到哪裡去的, 所以預估的毛利自然不會太低. 反映到售價, 當然不低.

這種現象在流行款的太陽眼鏡最明顯不過了, 當然運動類的專業太陽眼鏡也不外乎如此. 只是季節性不同,通路不同.
試想, 若是新款式被別人模仿(這好像沒有很大的法律問題), 或是代工工廠外流, 真的大賣了, 廣告行銷你在做, 錢大家一起賺, 呵呵, 行銷公司很快就掛了.

這有時是製造業的思考與行銷業的思考, 沒有對錯, 即便是同產業也一樣, 搞行銷的想開工廠自己生產降低進貨成本, 搞工廠的想自創品牌賺更多的利潤, 等到工廠開了, 品牌也創了, 價格也絕對不會下來,除了發現原來中間成本及風險是那麼高......另外誰不想多賺一點錢??

所以高價大品牌在C段會給的少,因為行銷廣告做的多,消費者自己會來買,中小品牌在C段要給的高,不然沒人要幫你賣,這也是一種供需平衡吧. 至於大家所討論的品牌是大還是小, 留待自行判斷囉.......該殺價一定要殺的啦!!如果不很重視流行及款式, 其實真的有許多好物, 這也是一種很棒的購物樂趣!


還是再次推崇開版的大大, 近視族的太陽眼鏡真的很難搞, 尤其是運動用的, 需要留意的地方不只是款式框材及鏡片而已, 相信這討論讓許多有需要的人獲益良多.....包含我在內, 要在款式功能等訴求,加上女王的主觀看法之間獲得平衡, 已經超越價錢問題啦! 還真的是 eyewear..........TKS!!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