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討論齒比,或速度,一定要舉實例出來(比方常騎的山路pr均踏頻,或平路100k無風的均速)
不然每個人的認知都不一樣
討論起來一定會雞同鴨講
拿我自己當例子好了
我自己爬坡齒比最輕檔是36配34
我可不可再配的更輕?
比方飛輪配到42
答案當然是可以,雖然可以踩的比較輕鬆
但是缺點呢,只是飛輪重量更重,打到這麼輕騎起來速度變慢而已
對我來說,這樣配完全沒有意義
我之前有舉過例子
比方我騎助航站
我用36配34pr13分
我配更重比方34配28或25我個人認為有幾個彎道我可能會定竿
雖然25或28平路很綿密,但是爬山定竿就失去意義,不可能這樣配
配更大比方36配42我根本不需要這麼輕
這樣配我也不會打到42去騎
完全失去意義
且我認為
每個人的最大輸出功率是固定的
如果連爬坡,比方風櫃嘴
用30配36都爬不上去,或pr超過30分的人
他騎平路,無風的狀態下,我覺得維持均速35km/h對他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而這種人,其實大盤用超過40都是浪費
因為根本騎不到
騎車
幾速,幾盤根本不是重點
重點是自己配的齒比,配合自己常騎的路線
到底能不能妥善的利用到
還是只是車上裝了一大堆的閒置齒比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
正常情況下,年紀大的人騎單車,其實迴轉率不高,
加上為了可以騎得更久更遠,其實齒比越輕越好。
否則迴轉率一高,很容易爆心跳!
齒比太重,也很容易受傷!
但是 齒比輕 ,又有人會說自然 迴轉率 就要變高?
錯了,除非是有在練車的人 ,不然 爬坡時 ,
就算是 切到 輕齒比 ,轉速一樣不高,就是看自己
當時的 腿力 ,順順往上坡踩,求不落地而已。
像超級肉腳的我 前 50/34 對 後 11-34T
平路時 前 50 ,飛輪都從 15T 起跳 ,
前面的小齒根本用不到!!!
換算一下,前面用 36T ,其實很剛好。
而 爬坡 時,前 34 可以依照坡度 對應到
飛輪 17-19-21-23-25-27-30-34T 。
所以,就如 小緯大大 說的:配個 適合自己腿力 的 單盤,
加上 齒比 範圍夠用的 飛輪,會最合適。
fuu762 wrote:
公路車一接觸後就想能騎得快又能騎山路到處跑,年紀大喜歡騎公路車但又沒有年輕人好腿力,所以還是以三盤30速來組裝,剛開始50/39/30的三盤配11-36的10速飛輪,騎幾年後感覺騎山路還是感覺雙腿無法勝任
年紀大了沒有年輕人好腿力
就不要再改車了
錢要花在刀口上
ROAD E+ 1 PRO NT$138,000

FASTROAD E+ NT$79,800

現在年紀大了騎這電輔車沒人會笑的
況且網路上一些年青UP主也在騎電輔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