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處於這個時代的我們,也許正親身經歷一場前所未見的汽車動力革命,從約莫十年前開始的引擎排氣量縮減、非石化燃料替代性能源開發等等,為的都是想要逐漸降低對整體環境的負擔,而近幾年來技術有所突破的純電科技,剛好趕上這波革新浪潮,雖然不見得所有車廠都努力朝這個方向在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電氣化已然成為未來幾年的市場設計顯學,傳統內燃機擁護者與重視未來科技感的電動車車主彼此間的角力,短時間內依舊是各社群平台的討論焦點。
就算未來幾年電動車的發展不會趨緩,也不評論電力/電池的取得製造是否環保,對於絕大多數的道路使用者來說,想要淘汰使用多年的內燃機車輛,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在於終端價格是否合乎大眾的期待;舉例來說,在傳統汽車發展的歷史當中,一些我們現在熟悉的安全設計,一開始也都是率先應用在高階車型之上,像是ABS防鎖死煞車、ESP動態穩定、ADAS駕駛輔助等都是慢慢才普及,所以隨著製造成本降低、消費者接受度陸續提高,電動車未來勢必會朝向平價化的方向來邁進,只是,我們都準備好了嗎?

(資料來源:JATO.com)
我們先從一張歐洲汽車總消費市場的曲線走勢圖看起,幾年前低排污車款(包括PHEV和純電EV車型)並沒有引起市場廣泛關注,加上選擇相對較少,所以總量上不會對內燃機車款構成過多威脅,但隨著更嚴苛的歐盟法規、各國政府環保政策的持續緊縮,都讓車廠只能加快新能源開發的腳步,而從歐洲上個月實際的新車登記數量來看,低污染車型的佔比已經正式超越搭載柴油引擎的新車,不難理解隨著純電能車型種類的增加、生產價格的降低,都讓消費者願意嘗試電動車,你說歐洲車主都是為了環保才改變過去的開車習慣?我說是因為價格變得合理才是真的。

從實際銷售的車型來看,之所以新能源車會超過傳統柴油車型,最主要的當然還是價格被控制在多數人可以接受的範圍,像是福斯全球戰略車款ID.3和ID.4,推出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聯手幫助VW多次擠下Tesla Model 3/Y,成為歐洲當月賣最好的純電車型,從售價來看,純電車型ID.3(入門版約合台幣120萬元)當然還是會比搭載內燃機引擎的MK8 Golf來得高貴,但是一種可以領會新世代汽車科技的卓越感,的確會幫助不少人做出選擇。

由於台灣之後的環保法規問題,不少車廠也開始積極佈局並導入純電車型,甚至以「你的第一款電動車」這樣的口號去吸引眾人注意,之所以用第一台電動車這樣的行銷話語,不外乎是凸顯它的價格已經落在我們相對可以接受的預算帶內,以Hyundai Kona EV300的定價來看,報價125萬元不到,比起台灣原本有販售且最便宜Nissan Leaf要再親民一些,未來是不是有更適合當我們的第一台電動車款的平價車型出現?其實還是有機會,畢竟隨便抓一下,把插電式動力也順便算進來的話,未來兩年保守估計至少就有超過10款車型會引進,電車大戰似乎可以期待一下。

來說說為什麼突然之間車廠對於導入新能源車款這麼積極吧,除了可知的排放法規限制越來越嚴苛之外,從2017年正式實施的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 Standards/CAFE品牌耗能總量管理標準將自明年開始採用新的計算機制,直接以結果論來說,國內所有車廠販售的小客車,其平均油耗需達到每公升行駛20公里的境界,雖然這個油耗標準會依照車重/級距有所不同,但就現有的內燃機科技而言,在不考慮加入如Hybrid技術的前提下,真的很難有品牌可以完美通關,歐洲市場當然也面臨一樣的問題,所以直接將研發重點放在極低油耗的Plug-in Hybrid插電動力或者根本沒有油耗的EV純電動力系統、來拉高整體的平均值可能才是唯一的解套之法。

大致瞭解電動車如雨後春筍般現身的時代背景之後,我們都知道如果要從無到有研發一款新車出來,包含動力架構、底盤平台等動輒都是億元起跳(而且還是美金計價),所以沿用一些既有系統來降低成本也是情理之中,不過轉換到電動車世代後,很多關鍵技術依然掌握在非車廠企業手中,想要繞過一些專利進行開發極為困難(就要花更多錢),加上還是有一些技術尚待克服,所以就電動車主關心的續航里程、充電時間問題,這幾年儘管有些提升,不過實用、便利性暫時還是無法跟用了數十年的內燃機車款相比,而這也是燃油車目前最主要的優勢。

講到這裡,你以為就算短時間內不入手電動車就可以置身事外了嗎?其實也不見得,因為先前提到的CAFE油耗標準,馬上就會很實際地影響到我們的荷包;用一個類似的例子來說明,如果你正在準備一場考試,想要獲取高分當然只能努力讀書,不過你發現及格標準訂得太高、再怎麼努力都考不好的時候,除了打包回家之外就只剩花錢找槍手這個選擇,如此一來就出現了購買碳權這個不擺在檯面上的交易行為,平均油耗無法達標的車廠可以用購買碳權的方式繼續營業避免鉅額罰款,而且銷量越高的品牌影響越大,這些看不見的隱性成本自然而然就要由消費者吸收了,所以可預期的,是明年正式實施CAFE之後,無意外應該會出現不少車型配備的調整盡可能地維持品牌利潤,而且往後新車漲價的理由又會再多出一個。

回歸到最實際的層面,食衣住行中的行雖然是滿足民生需求的低端要件,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的生活都圍繞著汽車這項交通工具,不管是自用還是營業,看看每月汽車市場銷售報告就能知道,多數消費者的能力範圍大約就是落在百萬元內,普世價值之一的環保減碳自然沒錯也很重要,但追求綠能的同時相關單位有沒有相應的措施、配套?推廣電動車前軟/硬體設備都完善了嗎?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你我的生活,用合理的價格就可以購買環保的車款誰不想,套句經典電影台詞,有錢的話我也會可以很善(環)良(保)啊。

嚴肅的內容講完了來點輕鬆的話題吧,如果電動車的生產成本因為更多品牌陸續投入而呈現下降的趨勢,造就你的第一款電動車的入手價格越來越低,你是否會考慮投入電動車的懷抱?在中國就有這麼一部訴求低價的電動車五菱宏光MINI EV,入門款折合新台幣不到13萬元,跟一台125c.c.白牌重機差不多,雖然可行駛里程只有170公里、充一次電也要6.5小時(還不支援快充),但靠著低價魅力,在中國上市一年多左右,總銷售量就突破25萬輛,直接挑戰Tesla Model 3長久以來的EV盟主地位,為什麼要提到這台車?因為我找資料的時候發現它官網上的宣傳照片實在太有趣,腦袋中有太多小劇場忍不住想跟網友分享。

女:你帶滑板幹嘛?
男:等一下沒電的時候我還可以溜滑板回家啊。

女:你買那麼多餅乾零食幹嘛?
男:看電影兩個小時都會餓了,等會充電要6.5小時我還不吃爆!

充飽電只能撐170公里
每次沒電都當作是我的露營地點!

父:寶貝快點上車拔拔帶妳出去玩
母:女兒要乖乖唸書長大以後自己買Taycan
--以上情節純屬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