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車在美國IIHS總共測試了三次25% overlap
美規2012,氣簾前段較短


美規2016、2017,氣簾前段較長



2012歐規,氣簾前段較短

2018中國國產標軸款,氣簾前段較短

2.G世代3系列(歐規、中規)
歐規,氣簾前段較短

中國國產長軸款,氣簾前段較短

3.G世代5系列(歐規,美規)
歐規,氣簾前段較短

美規,氣簾前段較長

4.G世代X3
美製歐規,氣簾前段較短

美製美規,氣簾前段較長

5.LEXUS NX(一代)
日製歐規(汽簾前端不充氣)


日製美規(汽簾前端會充氣)


6. 5代RAV4
歐規汽簾前端不充氣(也較短)

美規氣簾前端充氣(也較長)

7. 5代CR-V
歐規氣簾前端較短

美規汽簾前端較長

以上可以看出,車廠為應對不同市場的碰撞測試,除了會對前置25%碰撞測試加強結構之外,連氣簾長度也不一樣(就算是美製外銷車型也一樣)
若長度相同還要看會不會充氣,不會充氣等於就是少了那一節。
相比以下舉例品牌車型,雖說有可能在前25%碰撞測試還是有不同的結構(成本較高),但是在氣囊這個成本相對低的地方並沒有減配
1.福斯Golf (七代)
歐規


美規

2. Audi A4
歐規

美規

3.賓士GLC
歐規

美規

4.賓士C-Class
美規

歐規

5.Infiniti Q50(兩個規格氣簾一樣短)
歐規

美規

6. Volvo S90
歐規

美規

最後再回來看看台灣的國產車及部分日系進口車,前者安全性"大部分"都只能是大大的問號;後者進口車商對於消費者問説是那個規格的(歐規/日規/美規or台規?)車商不正面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