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米國最新: 新馬川 vs. 新神車

Pachilla wrote:


工程是事實求事,...(恕刪)


本來就該慚愧不是嗎

幾十年汽車產業資歷

跑來噴一個小車廠用扭力樑的事

你怎不針對PSA長年使用你口中省錢省成本的設計提出質疑

凡事都有好與不好的地方

四代馬三只是一台盡可能取得平衡的代步車

他可能還是有缺點你可以不喜歡但不用抓著你質疑不喜歡的部分吐到好像這台車什麼都不行

近兩年光是安全係數上還沒有車廠在Euro ncap達到成人防護結構98%

你怎麼不質疑在工程學上如何達成

馬三在外觀得到紅點設計Best of the best 你又不質疑德國人眼光有問題了?頭被敲到?

如果這台車爛到一無是處

也好歹你去試過再來噴,最好開個直播說明你覺得不堪的地方

連開都沒開過就懷疑別人設計爛?

不要再拿youtube來講

要說明馬三比較好的影片多的是

你只是看到你想看的,噴你想噴的

完全都不客觀甚至對這台車一知沒有半解

可惜在車業這麼久了,還是只會紙本文件論天下

不該慚愧?(笑😄)

morihuman wrote:
本來就該慚愧不是嗎

幾十年汽車產業資歷

跑來噴一個小車廠用扭力樑的事

你怎不針對PSA長年使用你口中省錢省成本的設計提出質疑

凡事都有好與不好的地方

四代馬三只是一台盡可能取得平衡的代步車

他可能還是有缺點你可以不喜歡但不用抓著你質疑不喜歡的部分吐到好像這台車什麼都不行

近兩年光是安全係數上還沒有車廠在Euro ncap達到成人防護結構98%

你怎麼不質疑在工程學上如何達成

馬三在外觀得到紅點設計Best of the best 你又不質疑德國人眼光有問題了?頭被敲到?

如果這台車爛到一無是處

也好歹你去試過再來噴,最好開個直播說明你覺得不堪的地方

連開都沒開過就懷疑別人設計爛?

不要再拿youtube來講

要說明馬三比較好的影片多的是

你只是看到你想看的,噴你想噴的

完全都不客觀甚至對這台車一知沒有半解

可惜在車業這麼久了,還是只會紙本文件論天下

不該慚愧?(笑😄)



您說的是,小弟會繼續開我那台落伍老舊的多連桿懸吊車,等到那天開竅了再去體會扁擔懸吊的奧妙!
素八滷 福斯的車價 水貨車的保固 賓士的零件價格 法拉利的待料時間
Pachilla wrote:




您說的是,小...(恕刪)


為什麼要說自己的多連桿落伍呢?

好奇怪的形容詞

多連桿跟先進與落伍又有什麼關聯了🤔
Pachilla wrote:




您說的是,小...(恕刪)

馬自達不過就是一間小車廠 嘴他扭力樑設計實在也說不過去⋯⋯
小弟是覺得馬三用扭力樑其實開起來還是比國產altis強欸⋯⋯當然也許版大常去國外有開過國外版的神車 所以感受跟我們不太一樣⋯⋯
講舒適面 多連桿絕對優於扭力樑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這幾年歐系中型車越來越多用上扭力樑懸吊代表這種技術有進步了 而且說真的在台灣這種山路就算用上多連桿四驅 論操控都不一定是這些扭力樑車種的對手咧⋯⋯
當初就有人預測,福特的扭力樑之亂會不會在馬3上重演,
隨著新馬3上市,我想應該會吵一陣子吧!

morihuman wrote:
為什麼要說自己的多連桿落伍呢?

好奇怪的形容詞

多連桿跟先進與落伍又有什麼關聯了🤔


按照馬牌的說法,多連桿因為表現不如扭力樑就被馬牌淘汰了啊...

難道上一代的馬川比較先進? 還是我17年前 Lease 的 2002 Mazda Protege 1.8ES 還有 26 年前買的 1993 626ES V6 多連桿比較先進?
素八滷 福斯的車價 水貨車的保固 賓士的零件價格 法拉利的待料時間
小肥龜 wrote:
馬自達不過就是一間小車廠 嘴他扭力樑設計實在也說不過去⋯⋯
小弟是覺得馬三用扭力樑其實開起來還是比國產altis強欸⋯⋯當然也許版大常去國外有開過國外版的神車 所以感受跟我們不太一樣⋯⋯
講舒適面 多連桿絕對優於扭力樑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這幾年歐系中型車越來越多用上扭力樑懸吊代表這種技術有進步了 而且說真的在台灣這種山路就算用上多連桿四驅 論操控都不一定是這些扭力樑車種的對手咧⋯⋯


重點是福特並沒有說過採用扭力樑是因為扭力樑的操控以及舒適性表現都比多連桿優秀......

福特完全是CostDown而已
國外仍然是多連桿為主
原因只說是 因為扭力梁可以很接近多連桿所以省下來也還好
然後為了節省成本就用扭力梁了
但不代表扭力梁比多連桿好

馬自達比較扯這一代的設計真的有點爛
原本就是為了更舒適一些且操控也不差所以用扭力梁
很多原因 其一能說服我的是
「空間大比起獨立運作的避震更加舒服」

也確實馬3後座真的太小 我都在擔心小孩長大恐怕不能繼續買馬自達
改款後 用了扭力梁 但說好的空間呢?
拿去預留輕油電設備的空間了⋯
意義我已經不知道在哪裡了

遊覽車夠晃了吧? 但與其自己開車北高來回 我還覺得坐啊樓哈要輕鬆多
除了不用自己駕駛 最大的差異我想還是空間大

比較扭力梁 跟多連桿是很蠢的行為
試試自己打造一台軸距不到兩米的車放多連桿
再試試一台軸距超過6米的車放扭力梁
兩者雖然個自有個自突出的優點
但並不是絕對

就像你說台啤好喝還是金牌?
Pachilla wrote:


重點是福特並沒有...(恕刪)

的確馬自達話說的太滿了⋯⋯福特自己倒是沒特別強調扭力樑多強 反正國外測試影片結果一翻兩瞪眼 只能說馬自達的扭力樑的確跟歐系車比起來還有進步空間⋯⋯
但是我們自己也別庸人自擾啦 不管什麼形式的懸吊都是車廠工程師的心血 以前我也是獨立懸吊信仰者 後來開了幾部扭力樑歐系掀背車整個改觀了 不如好好享受車廠帶給我們的科技結晶也不錯啊~~~
小肥龜 wrote:

的確馬自達話說的太...(恕刪)


扭力梁跟歐系車沒有關係
歐系車也有扭力梁 韓國還有「歐化扭力梁」
歐化扭力梁? 工撒小 看都沒有

一堆人也是開個Fabia Octavia Polo
就說這個車真的好歐 殊不知自己底盤有夠爛
Mazda3的扭力梁還是好過這些車的
底盤撐起來 誰節省成本到極致一目了然

可惜的是跟上一代的多連桿來比較
上一代會熱賣 不是沒有道理
關鍵這一代很多人就表明 扭力梁沒關係
重點是你把偷來的空間放出來啊
不是拿來預留輕油電系統吧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