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CX-5 II蓋水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圈黃色整個車身下半部黑色防刮料很單薄的意思嗎?


福大說的是其中一點.

的確是車身的亮面烤漆和黑色防刮材質所帶來的視覺差所造成的.


其二是車子的前葉子板的切面角度太過垂直,和後葉子板的切面角度相差有點大.

再加上引擎蓋以及車門的板件角度,讓身子的側面形成有點突兀的兩個切面....

但有可能是圖片中的板金反光所帶來視差.



因為視角轉到車身的"正側面"卻又覺得非常流暢優美....




其三是車燈的面積和全車正前方或前方斜側面的面積占比相差太大.

=====================================================================

個人吹毛求疵的嘴炮一下....

但如福大說的Mazda的設計做到這裡已經讓人非常驚豔!!


chen_jackman wrote:
我也感覺防刮飾板的...(恕刪)




這組很好看
請問 福大


新一代cx5的後輪輻似乎變大了

輪胎與輪輻的空隙 好像比上一代更大了一些
(避震器都看得清清楚楚)

請問這是不是為了舒適性作的改變?(off road?)(避震行程拉長?)

bbp408 wrote:
福大說的是其中一點...(恕刪)

忽然發現
新CX-5沒附尾翼喔!?

休旅車、掀背車還是有尾翼較好看吧
雖然那種稍微向下垂的尾翼沒啥實際功能 純粹視覺效果

PLAYER553386 wrote:
忽然發現新CX-5...(恕刪)


拍攝角度問題而已



My blog : https://chujy.pixnet.net/blog

bbp408 wrote:
福大說的是其中一點...(恕刪)


日系車的設計,一直以來輪拱都是與車身比較齊平。
歐系車在輪弧造型上,比較會設計外擴的輪拱造型,從正後、正前視角,輪拱就會有外張的視覺效果。
CX-5 I輪拱防刮料就比較能呈現外張的視覺張力,較運動風、越野風。
CX-5 II輪拱、車身、後保桿防刮料大幅驟減,輪拱與傳統日系車設計相當與車身較齊平,就呈現比較都會、高雅、靜逸的視覺效果。

這都沒什麼絕對的對錯好或不好,輪拱與車身齊平,對駕駛技術比較差的駕駛者來說是比較不會去掃到輪拱,但我個人開車的經驗,三寶就是三寶,除了得精進自己的用車觀,終結仍得改善自身才是根本之道,設計師設計再怎麼綁手綁腳,規範內一直體貼幫不會開車的駕駛人想,從車體收斂去思考已沒意義,終結辦法只能將這批人趕去買自動駕駛汽車圈起來養才是對他和其他用路人友善。
設計類型就看消費者個人較喜愛哪種設計韻味。

以2代CX-5身形來說,個人覺得整體走高雅感受是讓此車往高級車的質感方向去,這是對產品賣相有絕大好處的。
不過身形比例屁股過於短潔,比較適合設計歐洲鋼砲掀背車的設計走法會更討喜。
比例美來說,1代卻是比較成功的,比較符合休旅車的越野運動性格。
就是類似像CX-3的設計,就比較能帶來這級距休旅車的肌肉氛圍,是目前消費大眾多數對休旅車比較既有的定見。
但CX-5 II的設計,仍有它有別於市場一般SUV設計上不同的見定手法,車頭與車頭長度的比例、腰線...等等,都是很美的!
凱燕也沒這等曼妙身段呀!
M5 darren wrote:
請問 福大 新一代cx5...(恕刪)


避震器行程拉長與輪拱間隙關聯其實很低。

以我們再做車輛設計跑CAD來說,就算此車超越野,我要另外包覆輪拱讓輪拱輪胎的間隙變很小,甚至設計到藏輪都是沒問題,完全不會影響桶身行程結構的伸縮。
只要輪拱讓輪胎與行程距離固定,將外輪拱設計外擴包覆於輪胎之外,就能設計成藏輪,甚至用整個車體輪殼將輪胎整個設計內藏都沒問題。

如BMW 2006年 Concept Coupe Mille Miglia概念車附圖 :


輪拱間隙要小,對我們汽車設計師與工程師來說壓根不是問題的問題!XD
甚至輪、鋁胎外蓋,也可以做拆換設計,讓造型多變,讓車主也可以拆開清洗內部,這都是能辦得到的,並不會像古董車藏輪設計,輪子還有洗不到的窘境。


不論是CX-5 I or CX-5 II的輪拱間距大、小,車廂比例怎麼分配,車身離地高度要改為多少,其實設計師都是能做出變化或以視覺假象去做遮蔽蒙騙讓車看起來輪拱很小。

行程要拉多長,則是偏向跟機構設計有關,行程長,後軸避震器上座塔就得高,相對會吃掉後行李箱空間的容積。
如果要藏的漂亮,結構體就須設計再C柱正下方,也就是剛好介於第二排椅背調整的位置,比較不會影響行李箱容積,內規爆2沱大凸點,後行李箱本來梯形變成內凸字型,對休旅車容積表現就會大打折扣。
Nissan X-Trail現行款的後行李廂就是有這一大敗筆。
車身明明就夠大,但後行李箱變內凸字型,對休旅車來講=-15分,跟CR-V相較,空間機構上的設計就遜色一截。
本田在日系車款中,空間機構設計表現相對是比較強悍的,這方面頗為明顯,不論是小車FIT、City、HR-V、CR-V...等等。
TOYOTA則是鋼骨機構精巧,四門內飾板也極簡壁化,門就超級薄,自然各車型也讓車室、後艙、行李廂空間極大化,例如RAV4,內艙因為極薄壁設計,艙室是呈現圓滾型,讓使用者感覺空間很大。
但對開發車輛車體結構來說,這並不是樂見的事,Honda、Mazda的結構設計是比較正常車體工法來跑,比較不會東摳西省。
門內主樑結構體本身就是越粗壯是會比較好的,機構空間越小,主樑鋼體結構只能簡化,得要靠CX-5 I有發表過的圖檔,鈑金強化肋去改善偷重、偷薄鈑金所需替代的強度。
如之前我發表過CX-5 I的文章內容與附圖,談到Flange鈑金肋或結構十字體這類的設變 :




例如Ford、VW的歐系車車門絞鍊,都是整塊狀,大約15~20mm厚整塊絞鍊座。
日系車則是清一色採用3mm左右的鈑件厚度,以造型邊沖壓強化肋,減輕重量來做絞鍊座。
反觀歐系車車門像Volvo就很重,絞鍊座壓根就不能像日系車這麼搞。
VW所有的廣告,都在宣傳它的鈑金很厚實,包括深植民心的一張槍戰現場海報,一堆警察在街頭槍戰,啥車都不去躲,全窩在VW車後面檔子彈。XD

結構不厚實,就得在機構面設計強化肋做替代,例如尾門原本是鋼板,因為挺桿壓力與強度與絞鍊做結構體弱小,尾門鈑得改採變異pp這種塑鋼材質減輕重量,來讓挺桿與絞鍊座維持正常運作和使用年限。
日系車車門輕,自然也因為絞鍊座本體結構強度弱小與省油訴求讓產品更好賣有關。
在汽車結構本體工程開發上來說,一昧去掏薄瘦身減輕,它並不是絕對的,就車體安全而言,是等價交換。

例如MX-5本身就短小輕量,主要結構體著重在底盤與車艙安全,朝駕馭導向激烈操駕設計取向走,輕量化,有其本身必要性。
一般乘用車,我是覺得該有的結構體,考量到安全性,仍不應朝刪減偷輕走。
就像許多銷售冠軍的SUV,油耗其實仍然也不會漂亮到哪去,實際上路從桃園開到台中,跟大家說油耗不好的納車U6相較,我兩車開來開去,其實油耗都大同小異。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但CX-5 II的設計,仍有它有別於市場一般SUV設計上不同的見定手法,車頭與車頭長度的比例、腰線...等等,都是很美的!
凱燕也沒這等曼妙身段呀!


CX-5 mk1和mk2風格差很多~

但兩次都讓人眼睛一亮!!

有很多觀點福大的文章裡如果沒提到自己可能都不會發現....

看福大的文都能得到新知識,請多多益善~
請問福大

輪圈尺寸在休旅車造型設計上您是否有研究?
外觀視覺效果比較突出嗎?
CX-5 17吋與19吋輪胎的設計在整體比例上的效果您做過比較嗎?
這次頂級汽油版都配19吋.反而馬力更大的柴油頂級卻只配17吋

bbp408 wrote:
CX-5 mk1和mk2...(恕刪)


XD客氣嚕!
剛好我們在車廠都是搞開發,工程面、強化結構...等等,我們都會面臨到設計的因應!

近幾年從比較多在福特車的著墨,變成Mazda文章比較多,是產品真的能吸引人,有其特殊的創新求變點。
也許之後本田或豐田車會寫比較多,這自己也很難逆料,喜歡啥車就寫啥車!反正也沒收半毛錢,台馬賺到!XD
一家在國際車廠規模很小的企業,從原本手上沒有資源,股權9成都在老外手上,如何購回將公司買回,又大破大立大筆投資研發創馳藍天技術,從年銷不到200萬輛的車廠,變成單CX-5就年銷售破150萬輛。
這些成功因子,都是我們創業者需學習的地方。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