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一個大廠跑去小廠的攤位前,當著小廠客戶(老外)的面摔小廠的腳踏板產品


p2919 wrote:
看你回文的內容很想直接請問你,你是自行車或相關產業的人嗎?或是你真的了解碳纖維嗎?
我再冒昧這樣說好了,到目前為止我沒看過有哪家公司的人能獨立一人完成一個車架的。
若焊接完畢之後就叫做一個車架完成,那前置動作呢?難道鋁管會自己做加工動作後自動來到焊接師傅面前說你焊我吧!
碳纖維黏貼的動作好比是鋁管也須先抽管與銑管做加工的動作一樣的意思,這些都是前置動作。而焊接師傅開始做焊接的動作就好比是碳纖維要放入模具去做熱壓成型的道理一樣,經過此關之後才能看到一台車架的完成,不論是金屬車的製作或是碳纖維車的製作,二者都須有很繁瑣的前製程加工動作,才會來到焊接或熱壓成型這一關,之後還有後製程加工動作,不是你說的那麼簡單啦!

請你能回答你是從事哪個區塊或領域的人嗎?不然這樣回覆下去會沒完沒了,差異太大了!



試問哪個車架銲接廠從鋁錠做到車架粗胚?

我倒是很好奇,你為何會把碳纖跟金屬車架製程放在一起比較?






"Guitar..Bike..Adorno"
自從上次看到一位車友貼出他的民國100年紀念車款的照片
那個像被狗啃過的鳥樣,外表的碳纖紋路也沒對齊
再對照大陸品牌同樣的碳纖原色車架
我就覺得我們已經輸了
只是我們這位老大哥還在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可惜 wrote:
試問哪個車架銲接廠從鋁錠做到車架粗胚?

我倒是很好奇,你為何會把碳纖跟金屬車架製程放在一起比較?

別誤會了,我是將製程做分析,讓你知道差異處是在哪裡而已,並不是要與你爭輸贏。
我的心態很簡單就是經驗的分享甚至說是傳承吧!
好的你們吸收去用,壞的你們看看就好別去當真。
網路就是這樣,真實與虛假都會存在,就看你的智慧與一念之間。
bakafish wrote:
自從上次看到一位車友貼出他的民國100年紀念車款的照片
那個像被狗啃過的鳥樣,外表的碳纖紋路也沒對齊
再對照大陸品牌同樣的碳纖原色車架
我就覺得我們已經輸了
只是我們這位老大哥還在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若你指的是我,我謝謝你的批評與指教。但我並沒有感覺自我良好喔!我知道這是有危機的問題,但我們還是會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鍾把事情好好的做下去,將來的事就給大老闆去傷腦筋吧!
看待事件的發生若是如此的去下定論,我只能說你還不夠了解事情的真相。
沒有一家製品是一百分的,也沒有永遠都是一百分的
任何一家都發生過被退貨的事
台灣業者、大陸業者都有
若你只信賴大陸生產的產品我沒辦法阻止你去買
但我相信台灣的業者也都是很努力在做事
從內容來看.涉及話題領域有

一. 台灣自行車產業.面臨業界競爭(不管是良性或惡性的競爭)的未來.

二. 大廠對小廠在會場的反應(只是不明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也不知所謂大廠.小廠的分類標準)

三. 部份發言者對某些廠商市場.管理.用人的批評.(聽者也無從查證.言者也沒有舉證.只好聽聽.

也只能聽聽)

四. 消費者對業界的期許.

哇...問題太大.層面太廣.真不知如何發言
他所說的老大哥是~~很巨人的那個~!!!
10幾年前
朋友是電子廠的技術研發人員
被高薪挖角去大陸(那時候好像台灣景氣不好~很多人失業)
過了兩年回台灣了
我問他為什麼???

他說~技術都被學光了!!工廠就要用大陸人啦!!!
讓我不禁的想到
當初花大錢及大把愛國的精英從國外回來做idf
最後,卻因為財源的問題裁員
把大把的精英及know how 拱手讓給大陸及韓國
我們花了數10年的時間及金錢~
結果把成果也無償分享了對岸及敵人(我覺得韓國比大陸更是台灣的敵人...)

日本-台灣(當初台灣幹掉日本的代工仿冒王國)
台灣-大陸(現在換大陸變成山寨王國~遲早取代)

國內的工廠再不藏私點...唉!!

朋友木工家具廠就不願意去大陸設廠
他說:過去兩年就被學光然後就被踢掉的大有人在

大陸不是沒人才
只是有些眉角還不懂...
就跟台灣鋼管車架發展一樣,從國外學回來以後就快速的取代
大陸的路~跟台灣的一樣,祇是取代的更快而已...

將軍抽車 wrote:
Cyfac手工碳纖車架

不過這種沒利潤的家庭手工,業界一定是看不上眼的啦!

休閒騎的用途是可以,但要使用於競速甚至是比賽用途的話,最好不要。因為他是用金屬車的製作方式,就是管與管去做銜接,利用樹脂去黏著(金屬是用焊接),等乾固後再利用第二次貼料去強化它,尤其他二次貼料的疊層設計並不專業,抽車或大力踩踏可能剛性會不足,反正看看就好,正規的製作就不是影片中那麼容易了。

願留清閒在人間 wrote:
部份發言者對某些廠商市場.管理.用人的批評.(聽者也無從查證.言者也沒有舉證.只好聽聽.

也只能聽聽

舉證他幹嘛呢?並且舉證就要把公司或是人名講出來,又不是舉證有獎金,我何必去惹麻煩呢?

dream11 wrote:
他所說的老大哥是~~很巨人的那個~!!!

若是這樣的話,是我誤解了bakafish的言下之意,抱歉了!
dream11 wrote:
大陸不是沒人才
只是有些眉角還不懂...

真的就是如此。表面上我們好像省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但實際上反而失去的更多,很多台商早就後悔了,但怎麼辦呢?
感謝版主的分享...

這句話小弟個人舉雙手贊成..

"自行車業長期以來是在賺外國人的錢,大家一起賺下去吧。"
四樓的那組踏板~
完成實裝測試了嗎???
最討厭常把「聽說」二字掛嘴邊的「人」了
car_19598 wrote:

"自行車業長期以來是在賺外國人的錢,大家一起賺下去吧。"


其實這句話真的讓人哭笑不得,台商幫太多大廠代工,
自行車產業也幫台灣賺了不少錢,
然而母國的市場卻是....

母國的自行車人口的培養對產業真的很重要。

另外我要幫P大說說話,
因為這個討論串讓我跟他有私下PM往來,
我覺得P大讓我覺得佩服一點的是,
他在這個業界被歸類於夕陽產業的時候就任職至今,
這些業內前輩篳路藍縷默默堅持,
這是當我們在黃金年代紙醉金迷無法想像的。

說真的,P大的發言那時候我也覺得嗆辣,
然而知道他的歷史,
我突然發現這是一個默默耕耘的職人,
那一切都不重要了,
謝謝你的努力,前輩。

將軍抽車 wrote:

你那個碳纖車架的影片,
如果成品真的能拿來騎,
一堆碳纖廠可能集體去跳海了。哈哈~

碳纖最重要的是堆疊的設計,物性也很重要,
用膠水接合只是一小部分,
重要的是前置作業,這也是我說碳纖是豪力工作的原因。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