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束刪束刪束刪束刪束刪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3代Prius需要等熱車,主要是設計時把熱車單獨成一個運作模式,且這時動力主要來自大電池,進而導致一些耐用度減損的問題...(恕刪)

3代還有個怪設計
在車子行駛一段時間後,停下來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再發動,並不會暖車
但是油門踩深一點(P檔也可以)就會立刻暖車
此時跟冷車發動一模一樣,動力會全部由馬達提供
如果此時就開車上路,尤其是走出地下停車場重踩油門,會急速耗電

metta-sati wrote:
目前的證據 地球二氧化碳的含量並沒有增加


https://www.esrl.noaa.gov/news/2007/50YearCO2Record.html

https://www.esrl.noaa.gov/gmd/aggi/aggi.html

嗯...地球二氧化碳的含量沒有增加?
那這些圖表是怎麼回事???
(尤其那張工業革命後就開始上升的濃度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跟人類活動非常有正相關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不過我也同意二氧化碳不是溫室效應最厲害的氣體,這個王者是甲烷(CH4)。
目前大氣每日排量最多出自畜牧業(牛羊隻)與自然界的食草動物,但陸地最大蘊量是被冷凍封鎖在極地凍土中,比如西伯利亞的大範圍的永凍泥炭地,而這現在正因為全球暖化,導致凍土快速被解凍而加快被釋放到大氣中的腳步....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https://www...(恕刪)



這我知道 你講的是 noaa派別的數字比較著重在ppm濃度上

但我上次看的科學期刊
他們的觀察是著重在地球總量

並不否認地球工業 養牛 還有 南北極那些幾十萬個小洞冒出來的甲烷 的問題

但科學期刊那邊的統計
雖然環保人士不愛聽但是事實

就是 我們現在生物圈這個空間裡面的氧氣總量
就是陸地到臭氧層 加上淡水海水裡面所有的氧氣
其實只佔了全地球的0.5%
在這個總量上看 是真的沒什麼變化
用股票術語 都在一個範圍內盤整

99.5%氧氣都在地函或是深層的岩層中
在總地球總數來說


例如有些研究也說
地球歷史上好幾次達到400ppm甚至更高
2013年就達到過一次
而且似乎是火山惹的禍 不是工業
(我不是贊成工業的人喔!我只是依照各種派別的說法 目前我還不知道該相信誰)


noaa的重點在於工業化後 二氧化碳ppm從工業化270漲到了400
但在地球總量來說是很少的
地球上的氧氣其實是絕對不缺的

但溫室效應上還有 南極歐洲大陸尺寸的的臭氧大洞 也是很麻煩的事情


另外海洋中的垃圾更是大問題
那個面積再擴大下去 我看生物圈的氧氣可能真的會慢慢降低



========


另外還有一個科學派別提到noaa的說法不是很可信
noaa的概念是 人類產生的二氧化碳 通常會被 海洋 太陽 植物 或是其他轉換掉
但過多就會滯留在大氣圈裡面他們稱為 碳匯carbon sink
有一批科學家怎麼測都測不到這個現象


我個人目前比較認為 整個地球的調節功能目前應該還夠
我認為最大的問題 應該是人口


牛隻 南北極 火山 這種問題我是覺得 地球都一直在這樣循環
天災也是正常會發生

至於真相如何 可能還需要更多證據

===========
PS
我不是反暖化論者 我是屬於追尋真相者

我個人自己是做環保生意的 開油電車 機車也是選gogoro
雖然只是一丁丁點影響 但盡力就好
談地球環境或環保真的扯比較遠了

大家還回規 PHV 的討論上吧

話說 PHV 的大電池 , 新車第一次充飽 只有 50 公里

最近充放電很多次後 , 可用純電里程已逼近 60 公里

相當接近官方的數據了




隨著新電池 充放電激活
純電可行駛里程已趨近官方宣稱的 64km

真羨慕這樣的電動里程,我只要怠速不啟動引擎充電就滿足了.
一般Hybrid低電怠速時啟動引擎的瞬間抖動還是有點大.

allan_yang wrote:
真羨慕這樣的電動里...(恕刪)



應該是阿金森循環 要高效率 需要要高轉速


不過以後可能流行 只有電動馬達主驅動的油電車

引擎只負責當發電機



Nissan e power最近很賣
Prius 系列面臨首次最強的對手 就是這結構





metta-sati wrote:
應該是阿金森循環 ...(恕刪)


小車也許可行,大車就不一定了.
目前的實用技術還是以PHV為主.
感謝AK大幫我們收集這麼多prius phv的資訊,讓我們受益良多,在看嘉偉的試車誌,有提到TSS-P車子的功能是有的,只是被封印起來,不知道有沒有這方面的資訊,可以用軟體打開封印,還原完整的TSS-P?

metta-sati wrote:
不過以後可能流行 只有電動馬達主驅動的油電車

引擎只負責當發電機



這種車很早就有了,最有名的就是被Toyota列為PP頭號對手的Chevrolet Volt。
國內的話,Outlander PHEV,還有BMW i3增程版也是這樣的架構。

另外,這種車又稱為增程式電動車,或串聯式Hybrid。
優點是他就是一台電動車,先天缺點是電池電力不足時會讓動力大幅下降。
不過新的這類車款,很多都有修改機械結構,來避免或減少這個問題。

這種車成本通常會比較高,主要原因是需要相當大容量的大電池。
Volt那「根」貫穿車子的T字底盤大電池,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另外補個台灣稅制的漏洞。

如果廠商將一台500匹馬力的電動車上,裝上100 cc迷你引擎,然後說這是發電用的。
雖然你知我知監察機關也知道這顆小引擎根本沒有什麼作用,但這台車在法規上還是會變成混合動力油電車,

接著這台車,每年就只會收100 CC引擎車款的稅金....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