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duck wrote:問一下..為什麼這次要把ISO 100 拿掉? 多一個選擇不是很好嗎? 以前還有隱藏的 ISO50
既然要當網路乳魔大師...(恕刪)
BamBamBam wrote:
況且他是說same low noise.....那幹嘛不留著? (恕刪)
去問官方啊,上頭貼的是olympus的人出來說的,又不是我說的(炸
那段在恕刪乳摸也好,在digicame info也好,討論都蠻熱烈的
跟您一樣有同樣疑問(快門速度)的人也不少 XD
BamBamBam wrote:
問一下..為什麼這次...(恕刪)
會把ISO 100拿掉, 應該是因為感光元件是原生ISO 200的關係.
在這種情形下 ISO 100 的表現通常會比ISO 200差.
因為ISO 100其實是用ISO 200去模擬出來的.
舉個例子,
一個場景正常曝光是 F2.0 1/8000 ISO 200.
但我們的快門上限是1/4000,
今天如果提供了ISO 100
那相機上會看到的是 F2.0 1/4000 ISO 100.
但實際上相機的感光元件是運作在ISO 200下,
也就是說相機內是用 1/4000 ISO 200 的感光度去拍一張over的影像,
再用壓暗的方式去降低畫面亮度到ISO 100的水平.讓你覺得是在用ISO 100拍攝
沒錯, 雜訊表現ISO 100,200是一樣的, 但是這麼低的ISO沒人會care雜訊吧.
重點反而是在用壓暗方式所損失的動態範圍.
所以拿掉ISO 100, 主要是避免使用者覺得我用ISO 100怎麼拍出來比ISO 200還差.
我變邪惡了喔~
Evilcat! wrote:
沒錯, 雜訊表現ISO 100,200是一樣的, 但是這麼低的ISO沒人會care雜訊吧.
重點反而是在用壓暗方式所損失的動態範圍.
我覺得另一個問題可能是高光裁減的問題,原生ISO 200的感光元件,模擬為ISO 100時,感光元件的受光量是增加的(因為相同光圈下,延長了曝光時間),如果是動態範圍小的場景,延長曝光時間後,場景動態還可能落在感光元件的範圍內,即使壓暗損失也還好,但如果是超過相機動態範圍的場景,曝光時間延長,一大半的高光部份因為感光元件無法吸收而裁切掉,這時候再壓暗或調曲線,通常就會看到很嚴重的亮部色階不連續,基本上就像是把曝光過度的照片硬拉曲線調暗的結果…
對數位相機來說,去雜訊遠比高光裁減好處理的多,與其去搞個模擬的ISO 100增加高光過曝沒藥醫的機會,或許用更短的快門拍事後再提亮,效果反而會比較好,這樣作是增加一些暗部雜訊,但至少高光是留下來的,而且多數的影像軟體都有按個鍵就自動調整亮度的功能,以OM-D定位在較資深的攝影玩家來看,Olympus或許是認為沒有人會使用這樣的低ISO、而寧願先欠曝再事後調亮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