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續泥作打底部分,目前屏東地區因為天時地利(88風災後),目前大多為里港河砂,較無可能會出現進口大陸砂(因近年運輸成本過高、簡單目識大陸砂大多為黃土色)。後續若有貼磚需求,選擇磁磚接著劑亦是關鍵。
印象中鳳勝預拌確實是使用台泥水泥,混凝土選用3500PSI約為245kgf/cm2,然而SGS(TAF)報告也是很具公信力的,對於業主,是正確選擇。(若求謹慎,可以請營造廠提供混凝土出廠證明與氯離子報告、鋼筋無輻射證明)

一樓地坪的水電配管與鋼筋綁扎,排水管與糞管比較粗,為了不穿過柱子與樑(管線垂直穿樑是大忌要盡量避免),吉鑫營造陳老闆決定以擴柱的方式走這些比較粗的管線,只有少數細的電管走外牆往樓上會穿過橫樑。
同時把配電箱放在室內玄關的牆壁上,不放在外牆,避免以後一大堆電管往上走的時候會垂直穿樑。

結果是每根柱子都需要擴柱處理,對結構強度應該是有益無害,而且柱子都是包在室內,對外觀完全沒有影響。我也不在意室內少一點點空間。感謝營造陳老闆加湯加麺不加錢。
(樑與柱子要在室外或室內各有優缺點,樑柱在室內則外牆平整,減少牆與樑接縫漏水的機會,而且柱子不一樣大也看不出來;柱子在外面則室內空間比較大,減少臥室橫樑壓頭的問題等等,但是如果外牆與樑的接縫因為地震漏水,又沒有窗戶可以伸出去塗防水漆,那就代誌大條了,看個人選擇。)

一樓地坪灌漿,同時鋪塑膠板防止水分蒸發太快產生太多裂痕。(其實一樓室內地坪的裂痕對以後貼磁磚沒什麼影響,可能只是KIMOCHI的影響而已。二樓以上就擔心是否影響強度。)同時準備隔天早上開始裝設定時灑水。

一樓地坪灌漿完成,未來幾天持續灑水養護。
關於鋪塑膠板與養護,以下這文章有幾位專業版大給的意見,請參考。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815&t=4340624

這是蓋塑膠板加水定時灑水養護三天後的地坪情況,放樣的師傅因為要做放樣,所以把灑水器移走、塑膠板也收起來了。
整個地坪的裂痕很少,可能只有個位數,至於表面淺淺的坑洞如月球表面,那是混凝土粘在塑膠板的結果,只是在表面所以沒有關係,不用在意。
但是考量到只有灑水養護三天太少,後續請營造商有過去就灑水,我自己有經過也去灑水一下,同時與營造商陳老闆講好未來二樓灌漿後完整的定時灑水七天,然後才能吊鋼筋上去,樓板模板應於混凝土澆製21日後拆除,梁柱為28日。感謝營造商這邊能體諒,允諾切實執行。 二樓定時灑水七天後,定時灑水器移除,我還是會盡量人工灑水,以不妨礙師傅工作為準。
其實這樣子要求是會拖慢營造商的工程時間,一般的透天工程的順序,看以前版大(ming0409)的文章提到如下:
灌漿完成後全天灑水養護3日~
第4日放樣、拆側模!及吊鋼筋~
第5~14日柱牆組立、紮筋、配管
第15~20日樑版組立、紮筋、配管
灌漿1天,共21天。(並不是說真的21天就蓋完一層樓,還要考慮天氣,人力調度,工程複雜程度等等)
重複此循環....
但是又查到:
公共工程施工綱要規範:
第02317章3.1.6 :混凝土構造物周圍,至少應在澆置混凝土7日後,並經工程司同意後方可回填。
第03310章(結構用混凝土) 3.6.2 :新澆置後至少7天內,應保護混凝土不受天候侵害,包括雨水、日曬及過高或過低溫度。
第03053章(水泥混凝土之一般要求) 3.3.1 :(1)濕治法A.混凝土澆置後,最少應連續用水保持7天潮濕。
第03390章(混凝土養護) 3.1.1 :(1)除非採用加速養護或另有規定外,混凝土的養護時間應視水泥的水化作用及達成適當強度之需求儘可能延長,且不得少於7天。
又有一篇論文(https://sites.google.com/site/b9905007/er-ben-wen-yang-hu-dui-hun-ning-tu-de-ying-xiang/2-2yi-ban-da-qi-zhong-yang-hu)提到
養護7天及28天之關係強度比曲線,由圖四可看出預養護7天相對溼度80%之強度於120天時約遞減20%,由圖五遇養護28天則約遞減5%之強度。以台灣氣候而言,平均之相對濕度約為70~80%之間,若混凝土澆置好後不施予養護,則其實強度未達設計標準是可以預期的。........如果持續養護時強度將可持續成長,然而如果養護時間縮短,明顯的降低強度,至少養護7天強度才會相當於養護28天之80%,這也是一般混凝土規範規定最少的養護天數。當然如果許可的話,養護時間越長是越好的。
還有一個實驗(https://www.tsdesign.tw/rc-experiment/)是關於持續定時灑水與一天撒三次水,同樣養護七天,混凝土的強度會有約13%的差異(當然是持續定時灑水保持濕潤比較好);如果是養護28天,會有約20%的差異。
那可能會有版大說,那為什麼不定時灑水養護28天?我也想,但是應該沒有營造商要接這案子,除非自己統包發包工程,我們是外行,不敢想。
也可能會有版大說,那只養護3天與28可能只差不到20%的強度,一般混凝土強度都會超過設計值,需要在意嗎?我是考慮如果養護不足少了20%的強度,加上一些其他不可控的因素(例如搗實不切實或壓送車冷卻水箱裡的水不小心混進來...)又少了20%的強度,那麼強度可能只剩下0.8*0.8=0.64..那就危險了。可能只是杞人憂天,但是養護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能做就做吧。但是反過來想,樓板灑水養護其實只是減少樓板的裂縫,對於整體房屋的結構強度影響不大(例如對樑柱其實沒有影響),也不用太吹毛求疵,前幾天灑水養護應該夠了。
抱歉文章太長傷眼睛,為了要養護三天或七天,不想做無理的要求,所以先做了一番功課。如果結論是三天與七天或二十八天的結果差異不到5%,那就三天就好,早點完工、皆大歡喜,不過好像不是如此,所以才堅持至少七天。
有專業的版大們再請不吝指教,感謝。
TVBS)。
實際上也有親戚的房子受到混凝土加水的危害,頂樓加蓋的水泥牆幾年後發現強度不足,裡層的混凝土變成粉狀沒有強度可言。
新聞上是說壓送車有接水管就是加水,可是壓送車師傅會說冷卻水箱就是需要水冷卻,好像也不能不讓他接水管,總不能夠還上車把暗管檢查一遍看看開關在哪裡吧?如果是冷卻水箱要用水,那麼壓送車工作完成要離開的時候,應該要把水漏掉吧?
另外一個說法是,如果混凝土流動性太差導致蜂窩狀或空洞,那個部位的強度不是降低10~20%,而是降為0%。聽起來好像加點水也是有點好處。(需要流動性好一點照說應該是請混凝土廠調整坍度,不是二次加水。)
有一種說法是試體取樣的時候在尾管取樣,但是加水與否是隨時可以控制的,尾管取樣的時候可以停止加水就好,那也是沒有監督的作用。所以就放棄這個方法。
以下取自網路文章(https://ppfocus.com/0/hoa49d060.html):
有學者通過研究得出結論:「爲彌補泵送混凝土坍落度損失而採取的人爲二次加水使其強度損失10%~20%」,這一結論過於寬泛,沒有明確加水數量對強度產生的如此影響,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另有學者通過實驗室試配研究出「用水量每增加10kg/m3,混凝土28天強度可降低3.7MPa」,「單純採用增加用水量的方法,使坍落度每增加10mm,混凝土28天強度可降低1MPa」兩條結論。
唯一可行的方法可能就是現場看壓送車的攪拌機,混凝土的粘稠程度如何,跟試體取樣的混凝土粘稠度大略比較看看,只能靠目視自由心證了。可以參考一下新聞的影片。

然後就是28天後的強度測試了。之前完成的基礎與圍牆的強度用反彈錘測試結果還不錯,所以我是不太擔心這個問題,我寧可相信可能沒加水或是很節制地加很少水只是為了流動性的需要。我也跟混凝土的師傅提過,如果是牆面的電箱下面或是窗戶下面,有一些灌漿時很難搗實的部位因而產生蜂窩,只要是不影響結構強度的我都不會在意,事後再補救即可。(意思是就算要加水也盡量加少一點...)
再請專業的版大們不吝指教。


以上是柱筋的綁扎。因為有以下這個實驗結果,繫筋勾住箍筋比繫筋只勾住柱筋之韌性比例平均高出22 %,那繫筋如果能夠同時勾住柱筋與箍筋,那應該會更好(缺點是稍微減少保護層)。而且最好繫筋的阿搜比不要太大也就是下圖的offset小一點。(鋼筋混凝土柱採用組合繫筋設計與施工注意要項之研擬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

(文章出處,技師報。再談『柱圍束箍筋綁紮方式之安全性探討』)
近日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3,000噸萬能試驗機的裝置完成後,進行一系列75×75 cm,高寬比3之混凝土結構柱之實驗,試驗結果初步證實現行規範以繫筋二端之彎鉤鉤住箍筋之綁紮方式(試體試驗前、後照片見圖六),較鉤住住主筋(試體試驗前、後照片見圖七)之韌性比例平均高出22 %。
所以特別商請吉鑫營造的陳老闆拜託鋼筋師傅如最上面兩張圖綁扎,鋼筋師傅是古意的南投人,帶著一樣古意的年輕徒弟,看他們綁扎的鋼筋都是整齊堅固的感覺,相當滿意,感謝他們辛苦的付出。
以下的資料供參考,個人外行的感覺,除了以下8問題之外,其實還有兩個問題是在結構施工之前;一是房屋的外形,盡量四四方方比較好,房屋外觀是給別人看的,住在裡面是否安全舒適才重要;二是一樓開窗面積要適當,如果一樓的四面都開窗,那麼就少了一樓牆壁協助對抗地震時橫向的剪力,地震倒塌的大樓都是從一樓的柱子先被破壞,所以一樓還是要留一些完整的牆壁對抗剪力。
921大地震房屋倒塌研究分析-結構施工8問題
(出自《挑房FOLLOW ME!-好宅應該內外兼具-戴雲發教你挑選安全耐震的好宅》)
一、結構施工方面的主要八大問題
1、柱箍筋綁紮不良
2、柱鋼筋塔接在同一斷面
3、樑柱接頭未綁紮鋼筋
4、箍筋間距過大且未做135度彎鉤與圖說不符
5、樑筋在樑柱接頭之錨定長度不足
6、樑柱主筋塔接長度不足
7、樑柱鋼筋設計過密間距太小
8、混凝土強度不足
還有就是鋼筋的檢驗報告也出來了,基本上鋼筋上面都有浮彫方式軋上製造廠商名稱或其商標縮寫,鋼種符號、強度及號數等等,這部分我是不擔心的,不至於有違法進口的鋼筋上面打著國內廠牌的名稱吧。
再請專業的版大們不吝指教。



鷹架搭起來,然後開始模板的組立。



外側模板組立完成後,開始牆壁鋼筋的綁扎。此時水電師傅也開始進場拉水電管線。
牆壁鋼筋的檢查重點比較簡單,看是單層鋼筋或雙層鋼筋,保護層,鋼筋間距,轉角搭接,門窗開口補強等等,另外配合水電師傅確認插座位置 高度等等。
預計等到樑 板的鋼筋綁扎好,再請建築師來檢查樑板筋的綁扎 搭接,樑柱接頭的樑筋入柱是否有彎鉤錨定等等重點。
以下是土木技師工會與結構技師工會提供的RC結構的參考圖,有PDF檔案供下載,我們外行的只能看看熱鬧也好。
https://sites.google.com/view/rcbim/%E9%A6%96%E9%A0%81
http://www.ncsea.org.tw/Filedown/html/?58.html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