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材料有可取代彈泥的材料嗎?

最近在看youtube有看到某營造技師的頻道裡面有講到
房子目前主要有跟加強磚造的老房及RC建築物
以這兩種建築物作外牆防水來說
加強磚造房子多半是用到紅磚,在外牆防水材多半使用到彈泥,紅磚水泥砂粗胚再來上彈泥就土膏貼二丁掛了
但由於彈泥久了容易硬化 所以很多外牆磁磚容易捧共就是因為上了彈泥,所以他建議如果是磚造房外牆防水使用到彈泥就上塗料漆就好不建議貼磚

另外RC混凝土建築物,不用全面做防水

要做的有兩個地方

1.窗框結構防水

2.層接縫防水處理

這個是為什麼呢?混凝土本身就有防水嗎?為什麼RC建築物外牆貼磚前不用全上彈泥一遍呢?
目前新建案外牆防水是使用甚麼材料呢?因不是在第一線蓋房子所以不是很清楚,上來詢問一下,謝謝
2025-02-02 21:30 發佈
好像沒有取代的材料
RC混凝土建築物 牆壁沒有縫隙不會滲水.

磚牆會滲水.
現在不是有一些塗料說是可防水的嗎?印象中有聚氨酯什麼的,還有壓克力什麼的
彈泥只是眾多防水材料的一種,聚氨酯系跟壓克力橡膠系及橡膠瀝青系防水材也都很常見。
現在較新材料有
高強度防水epoxy環氧樹脂【砂漿】~
也就是將環氧樹酯混入水泥裡
環氧樹脂砂漿產品特性
高黏著度、高硬度、不易裂。
快速乾燥、不收縮、施工效率佳。
好批、好施工、用途廣泛。
立面、平面、吊掛皆可施工,不垂流。 高粘接強度、韌性好、耐油、耐水、耐酸鹼。
防潮、防塵性能等眾多優點。
可耐高低溫,耐濕熱和大氣老化。
固化物具有良好的絕緣、抗壓、收縮率低等電氣及物理特性。
你打的內容,錯誤很多,不知道是原本說的人說的,還是你漏打。

先說防水的概念,如果你有買過機能外套,應該聽過一個詞,叫做Gore-Tax

Gore-tax是防水材料嗎?
答案可能"不是"。

之所以說不是,是因為Gore-tax材料之間的密合程度,是在水分子過不去、但更小的水蒸氣可以過得去。

這有點像是磚塊跟水泥的狀況,

在建築學上,這兩種材料,磚塊的天然縫隙,會大於水泥,

所以如果是在理想狀況下,水泥牆體確實不用做防水。防而磚塊要思考。

可是如果你去住過阿嬤的老房子,會發現紅磚反而下雨不會漏水,
但看到漏水的RC建築一大堆。

這裡的邏輯很複雜,
簡單的來說,有設計防水、跟材料防水兩個方向要談:

1.設計防水,通常我們講的是牆體,
傳統紅磚建築不太有漏水的問題是:他利用屋頂的構造方式,將牆體保護在雨遮之下,
所以外水下來的時候,只有很少量會停留在牆體上。停留時間越短,防水效果越好。

這是從設計的觀點來看。

而加強磚造、或者RC造,你可以觀察一下,主要漏水的位置,幾乎都是直接曝露在雨線下,
也許是兩層以上的高樓,屋頂就算是斜屋頂,屋簷也無法包覆牆體,
甚至就是方塊狀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物,牆體是直接垂直向上到頂,完全沒有遮蓋。
在下雨的外水條件上,就直接曝露在雨水下,只要下雨的時間略長,漏水的風險就大幅度拉高。

2. 材料特性上,紅磚是屬於"會呼吸的材料",
意思是下雨時,雨水會進到紅磚裡面,以毛吸現象被從外牆往紅磚裡面吸收,
但,這些孔隙,卻又不足以大到讓水分形成水流,往往是"含"在紅磚裡面,
造成室內溼度高,但沒有淹水的狀況,
只要天氣放晴,外牆乾燥,這些水分就會被散走。

至於混凝土,藉由水泥的水化現象,形成類似膠體、最後慢慢水分在水化反應中經由水化反應,
而消散,乾燥後形成良好的密合體,這樣的結構體,理論上是不會透水的。

所以理論上,混凝土不做防水,是合理的。

===

但,這只是理論,
實際上,混凝土材料,算是一種比較脆的材料,
脆性材料的性質,就是在常溫下,比較脆,在重力下,混凝土的承載力好,
但應付側向力的能力差。

所以在地震、風力的作用下,混凝土很容易形成裂縫,
有的肉眼看得到,但更多是肉眼看不到。
這些裂縫,如果很小,就會跟紅磚的呼吸縫隙一樣,可以忽略,
但如果大,就是水分會流動的路徑。

更加上,RC牆,是一種複合材料,由鋼筋、碎石、根水泥所結合,
三種材料之間,不是完美相融,而是藉由水泥在水化反應過程的塑性去相互包裹,
在澆置混凝土的過程,因為眾多原因,比方扮合、比方震動、比方流動性,會產生很多的結合不良的部位,
這在巨觀上,可能肉眼看不到,但包覆在牆體內,其實是有大量的縫隙,
會在水化反應最後發熱、水分流失的過程,形成縫隙、孔洞。
可以參考一下一些玻璃、或者火山岩的形成狀況。
這些原本很小的縫隙,在地震力作用下,會一點一點擴大,最後,就形成漏水的通道。

===

所以,防水很難,難在"時間性"。

一般的專業防水廠商,很少敢跟你保證2年以上的責任保固。
通常一到兩年是常見,問題就在這裡。

包括彈泥、包括各種塑性塗料,都有一樣的材料問題,
短時間要有效容易,但長時間要保持原本的設計防水能力,
是很難的。

所以,你要問哪一種防水方是最好?應該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對於一般五層以下的台灣販厝建築來說,
最有效、持久的方式,類似穿鐵衣,以雨林板(魚鱗板)的概念,
將鐵皮交錯重疊來保護,在建築結構體跟鐵衣之間,形成一個相對乾燥的空氣層隔開,
雨(外水)在碰到鐵衣後,先沿著魚鱗的交錯面,一路往下走,原則上外水很不容易進到內部空氣層。
只有兩個狀況風險大,一個是鐵皮鏽蝕,這個以防鏽漆延長鏽蝕時間;
一個是固定的釘子,會穿透鐵皮,通常以橡膠墊圈、跟環氧樹脂類塗料保護,
一段時間固定重塗接點。

除此之外,傳統的防水方式,一個是外牆釘魚鱗板,在部分高級的紅磚建築,
以穿瓦衣的方式做這件,但很罕見,因為成本很高,要很有錢的人才會這樣做。

除此之外,就是一層一層加上,
彈泥、防水層(防水毯、聚脲、防水漆),最後加上磁磚。

其實邏輯都一樣,以物理性的降低外水在牆體上停留的時間,
然後以化學性的具彈性材料來填補原本建築材料的縫隙。

並不是混凝土比紅磚好、或者反過來,
而是材料的特性就是這樣。

至於說應該補強開口角落處,
或者兩次澆灌的冷縫位置要加強防水。
其實原理跟上面講的都一樣,
不是那邊材料不同,而是那邊的耐震能力相對差,以及更多材料的介面處,
在地震、或者其他側向力(如風力)作用下,產生裂縫的風險更大。

所有的防水工程,沒有一勞永逸的,都有其生命的期限,
而且除了材料跟構法本身,還有施工品質的問題、當地條件的問題。

比方:如果蓋在沙漠,你覺得有這個問題嗎?
管他縫隙一大堆,在沙漠地區,就是沒有外水的來源,就不會有漏水這個議題需要討論。
反之,如果是在多雨的地方,你在那邊講說啥防水材料,從設計觀點,那根本不重要,
再好的防水材料都有失敗的時效性,更好的思維,是從設計階段,
就想好如何讓外水離開、減少、或者不要接觸到建築外牆。
彈泥有很多品牌,然後施工的順序也可以調換。
RC本身有軀體防水。
有些品牌與彈泥的防水機制一樣但是材料本身的性質不太一樣,有做跟義交泥的拉拔測試材料。
比較不容易造成澎共。
會造成外牆防水層跟沙漿層接著不良的原因通常是,沙漿層太厚,因彈泥不吸水導致沙漿乾太慢,重量滑落。
至於要多厚會失敗就很看現場經驗。
有時候可以把全棟防水設定在粉光層前。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克服,但就是針對個案去設計。

如果有什麼能為您解答的,小弟的FB粉絲團 "磊洲工程" 也有一些資訊,感謝您。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