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6花蓮大地震有篇新聞整理出容易被震倒的大樓型態,這次台南地震,善化被震裂大樓剛好一樓又是停車場,只有柱子沒有牆體,地震波來襲,破壞最大的角度剛好對上,震倒機會很大,買防震房,大樓結構也要特別注意。單邊騎樓柱多牆少 遇強震軟腳/4傾塌大樓位於米崙斷層帶附近 直接命中最弱結構
話說好像怎麼樣都有機會中獎,20240403花蓮大地震有報導新北中和有排透天只有其中幾間騎樓柱體崩裂,google找了好久才找到,應該不是剛好那幾根偷工減料或施工不良,倒像是地震波來襲,受震波角度剛好打在整棟結構不良處就中獎。
嗯,又是一篇大議題。不過,我覺得你過度簡化地震這件事。如果從大數據來看,全台灣可能有十萬棟這樣的房子,然後在地震中受損的數字是一個,損壞比例是1/10萬。反過來,可能另外一種樣態的房子,數量是100萬棟,受損的數字是500棟,損壞比例是50/10萬。可是你覺得這棟的震撼力大,就覺得這個樣式有問題,卻忽略去探討,本質的問題。就跟韓國一輛飛機意外死了快200人、美國死了幾十人,然後佔據新聞好多天,你貼個文簡化說:飛機很危險。但忽略了,光是台灣,一年其它各種交通死亡人數,就是2500多人。更細分下去,台灣一年的行人死亡數300人,就比這兩場飛機意外,還要多。所以走路比較危險?還是飛機比較危險?---當然,兩者這樣比也很怪,只是想說,並不是長成這樣的房子是原罪,同類型的大樓很多,沒事的佔大多數,問題本質是計算。同樣是2條腿,LBJ可以跳到頭碰籃框,大部分人卻雙手伸長都還摸不到籃板下緣。甚至有人跳起來掉下來,大腿就斷了。不能說形狀沒影響,但,不是形狀就決定一切,關係到結構安全的原因很多。地震力大小、跟結構抗震能力,兩個方向的討論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