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意圖,圖片來源/Freepik)
樓上小孩的跑跳聲、大人的走路聲、物品掉落聲,又或是拉動桌椅所發出的摩擦聲,日常不過的生活動態,卻是樓下住戶揮之不去的夢魘,尤其在夜深時刻,一點點聲響也將顯得突兀擾人,導致上下樓爭吵不休甚至引發衝突鬧上法庭,有鑑於此,政府即於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增訂第 46-6 條「分戶樓板衝擊音隔音構造規定」,並且已於 2021 年元月正式上路。
一般來說,住家的噪音來源主要有「空氣音」與「衝擊音」,在集合住宅中又以樓板衝擊音最令人感到困擾,正因混凝土材質剛性強、減振效果不佳,導致垂直樓板的噪音在共振下加劇放大,甚至會藉由樓板、牆壁與柱體,使聲音反射傳遞至他戶,而水管中因水壓變化所引起的「水錘效應」,亦是常見的噪音來源之一,因此即便聽到惱人聲響,不全然就是樓上所造成,因此才有了利用緩衝材隔絕樓板,亦或是改善結構降低衝擊音等的做法。
在第 46-6 條「分戶樓板衝擊音隔音構造規定」中,主要的規範要點共有下列三項:
- 鋼筋混凝土造樓板厚度在 15 公分以上,或鋼承板式鋼筋混凝土造樓板最大厚度在 19 公分以上,所鋪設的表面材(含緩衝材)需能降低 17 分貝。
- 鋼筋混凝土造樓板厚度在 12 公分以上,或鋼承板式鋼筋混凝土造樓板最大厚度在 16 公分以上,所鋪設的表面材(含緩衝材)需能降低 20 分貝。
- 其他經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具有樓板衝擊音指標,須具有控制在 58 分貝以下的隔音性能。
至於「加厚樓板」與「中空樓板」,雖然也是過往常見的做法,但近年因察覺兩者的隔音效果有限,尤其中空樓板的造價相對高昂,且無法有效阻隔低衝擊音,因此並不普及。最後,其實從新法上路至今,雖然有望改善樓板噪音問題,但依然存有諸多疑慮,以目前最常見的問題來說,正是如何檢驗隔音效果?未來修繕工程的問題?緩衝材的安全性與年限?若遇天然災害造成緩衝材損壞時,責任歸屬如何釐清等等,但相信日後將會逐步完善,不知大家對「樓板隔音」有什麼看法呢?
資料來源|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建築防音法規解說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