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漏窗、洞門與洞窗的造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圖案基本取樣自幾何、花鳥山水與日常器物的意象,通常蘊含富貴吉祥的寓意,如同以葫蘆、蝙蝠象徵福氣,或是以萬字紋、壽字紋與龜代表萬壽無疆,也有以古代錢幣通寶的形象示意財源廣進,也因此,從窗櫺造型即能窺見園林主人的追求與願景,隨著園林建築的式微,漏窗的形式也逐漸轉變,材質也從原本的磚瓦石木,轉變成符合現代建築的水泥鐵件,然而蘊藏的祝福含義則一切如初。

▲空心花磚不只美觀,也能篩濾刺眼光線、達到優異採光通風條件。
漏窗不只潤飾建築表情、乘載祝福含義,也具備優化採光通風的用途,尤其放到現代建築上,不失為一種絕佳的設計手法,既能美化城市街景,也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使建築不再是方方正正、平淡制式的立方體,而是宛若一個有機體,隨著季節時序、陰晴雨晦有了不一樣的情緒,每當小編在瀏覽國外建築作品時,時常都能看見靈活運用空心花磚、磚瓦花格的案例,以下就來和大家分享來自泰國與越南的設計作品,看看在不同國情下,傳統花窗有什麼「新花樣」~
水泥空心磚:虛實之間,序列日光微風路徑
來自越南的這棟連排透天厝,如同台灣的傳統街屋般,也就是縱深長、幅寬短,僅能依靠前後二側納進日光空氣,導致生活空間陰暗狹隘,承接改造翻新任務的設計團隊 Landmak Architecture,鑑於基地年久失修,本身的結構也複雜密集,於是減少不必要的設計元素,以最小的干預改善建築體質,「寧靜具有生機」,即是他們的規劃主軸,因此在頂層新增露台外,同時於建築前後二側採用空心花磚,敞開日光微風的路徑,化解長型屋採光不佳、空氣不流通的常見問題,而花磚本身的圖樣與立體度也能提升私隱度,使路過的人車不易直視窺探。

▲以虛實交錯的手法,平衡生活與機能。
- 空心磚細節
- 室內向外看
出自泰國設計團隊 Pantang studio 之手的這棟透天厝也相當值得借鑑,將一棟建築切分成二戶獨立住宅,也同步顧及到各自的採光通風效能,根據基地的日照風向裁定開口位置,促成循環流動的氣流,依序沿著窗戶覆以木格柵,並針對樓梯方位佈局空心磚,使樓梯不再是陰暗無光的過渡地帶,而是可以在藍天日光下拾級穿梭,感受生活的漫步調,成為家中最自然愜意的小角落。

▲依據室內部局決定開窗位置,使光線適得其所。
- 木格柵與空心磚
- 日光樓梯
紅磚花窗:以自然親近自然,溫柔調節氣候
以黏土高溫燒製而成的紅磚,是古今中外熟悉不過的傳統建材,也是早期花窗常見的材質之一,使人倍感親切外,也具備自然溫樸的質感,使建築不再銳利生硬,而是多了一份溫潤氣息。由越南設計團隊 VTN Architects 所規劃的展示空間,即大膽於外觀全面採用紅磚花窗,不只大幅提升辨識度,也能過濾刺眼光線與調節溫濕度,使室內維持舒適溫度,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暖黃光頃刻乍現,使建築化作一只溫暖燈籠,靜靜襯映著蓊鬱街樹,溫和融於城市夜景。

▲以紅磚花窗使建築透散溫暖光暈,成為街景一抹迷人景致。

▲以若隱若現的效果,模糊室內外界線。

▲紅磚花窗的唯美細節。
另一個應用案例,則是越南設計團隊 Nghia-Architect 鑑於基地位在氣候不穩定的沿海地帶,於是採用紅磚花窗調節當地炎熱潮濕的氣候,藉此帶進溫和日光與新鮮空氣,一樣透過鏤雕花樣維護生活私隱,同時於室內一側加裝玻璃落地窗,即使風雨來襲也能絲毫不受影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團隊將香蕉葉拓印在水泥外牆,延續業主在此渡過的童年記憶,使老家的回憶不因改造翻新而中斷,而是未完待續。

▲▼以紅磚花窗+玻璃落地窗達到調節氣候的作用。

- 以水泥拓印香蕉葉
- 實際呈現效果
鐵花窗:市井小道間,雕畫出一幅好風景
在地狹人稠的城市中,建築之間幾乎比肩而立,棟距縮減、隱私大減,採光通風效能自然也大打折扣,此時不妨以花窗化解難題。來自越南的設計團隊 Sanuki Daisuke architects 鑑於基地周圍的小巷寬度介於 100~400 公分,狹窄尺度使生活毫無隱私可言,若單純以格柵或有色玻璃遮覆的話,則如同困於鳥籠般,令人感到不自由,於是折衷採用鐵花窗,穿透視線、引領日光微風,並且透過家具擺設維護私隱,即使身處窄巷也能喘息片刻。

▲窄巷之間也能爭取一絲生機。

▲沿窗佈局家具,不斷絕光線路徑也能維持生活隱私。
- 白天建築外觀
- 夜晚建築外觀
座落於越南胡志明市的這棟建築,一樣在高密度人口的情況下,不得不向上爭取建築面積,但生活品質卻是隨之下降,該如何維持良好居住條件?設計團隊 Trinhvieta-Architects 即在戶戶之間退出一方餘裕,藉此擴增出內外陽台,同時形成雙層外牆緩解炎熱氣候,搭配鐵花窗輕透視線,也使自然風可以在樓層間自由流動。

▲以鐵花窗創造良好居住品質。
圖片來源|ArchDaily
設計團隊|Landmak Architecture、Pantang studio、VTN Architects、Nghia-Architect、Sanuki Daisuke architects、Trinhvieta-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