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新冠肺炎」第四波疫情已過去3個月左右,
雖然很多人已經康復了,
但仍有部分人群出現新冠後遺症,
尤其是男性友人常深感困擾。
《疫情篇》新冠後遺症:突然不舉或容易軟!陽痿/陽萎/早洩?另一半不太講的秘密...
疫苗抗原棘蛋白體內濃度都有技術可以檢測!醫院就是不採用?!
上呼吸道病毒的棘蛋白怎麼跑到全身上下都會有呢?
值得研究研究
調養食品 可參考
青蒿素 黑孜然油 維生素C與D3 鋅, 青蒿素artemisinin , NAC,血栓症狀可補充柳樹皮萃取物,納豆激酶
青蒿素用量 治療分階段不同劑量,並補充亞鐵,鐵與鋅需間隔3小時以上,鋅30~50mg D3用量 5000~10000IU 間隔12小時可補充C 100mg (青蒿素為主療法維生素C需求減少)
黑孜然油每15KG體重 可計算1CC 以上都 屬於食品 使用前也先諮詢醫生,以上是排毒用劑量保健食品也不宜長期高劑量使用!這點很重要!
由於考量食品等級青蒿素有抗藥性問題,初期高劑量可快速壓制症狀,過程中可能瘓部刺刺悶悶發熱拉肚子,前三天會比較有感覺
第一天第一次可吃到500mg,連續七天
第七天停用一週,
第二週期七天500mg停用一週,
第三週期500mg,使用一週後停用一週,
症狀解除可以停用三個月完整代,還有症狀的話可監測肝指數 繼續使用並補充亞鐵與鋅間隔3小時
劑量可視身體反應調整降低為主,肝臟代謝要考量肝功能,與自己的主治醫生充分討論可搭配血液靜脈雷射加快復原!停用週期可配合中醫
副作用患者可主動要求主治醫生使用青蒿素藥物作為治療或維生素C注射劑與維生素D注射劑NAC注射(主動提出能改變磁場與命運)
新聞長新冠腦霧血栓關聯
2023年09月01日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即便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趨緩,不過在3年多後,可能還有部分人士飽受長新冠後遺症摧殘,即便新冠肺炎痊癒後,仍長期存在著腦霧、疲勞等現象,一名曾在警察部門工作的大學教授感染後,儘管已恢復至原來的6至7成,但仍無法集中注意力。英國研究指出,可能與大腦或肺部血栓有關。
塔奎特表示,「纖維蛋白原可能直接作用於大腦及其血管,而D-dimer通常反映肺部的血栓,至於大腦的問題可能是缺氧造成。」
原文網址: 腦霧、疲勞在新冠痊癒後仍揮之不去! 英國研究:可能是血栓害的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30901/2573142.htm#ixzz8CHu6qeIr
Follow us: @ETtodaytw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長新冠後得到血栓
上呼吸道病毒如何誘發血栓?
我複製貼上好幾次的文章內容
打過新冠疫苗可參考
可去 免疫科驗血(打疫苗前驗更好)
項目 檢查白血球、淋巴系統和免疫蛋白,血小板,血色素
D-dimer二聚體 (微血栓)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
CD4 ,CD8細胞計數,IgEd抗體 ,cTn,肌鈣蛋白 Troponin. ,
淋巴結節 、 肺結節 、甲狀腺結節 後天免疫力缺乏症
個人觀點喜歡就拿去用!用就是你的了!
https://www.nytimes.com/2023/11/13/upshot/long-covid-disability.html
20多歲、30多歲和40多歲的成年人正在推動這一趨勢。研究人員指出,長期的新冠疫情是一個主要原因。
經過弗朗西斯卡·帕里斯
在報導本文時,Francesca Paris 採訪了 16 位研究殘疾、長期新冠、認知和人口普查數據的研究人員和醫療專業人士。
2023 年 11 月 13 日
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自稱在記憶、注意力或決策方面有嚴重認知問題的美國人數量比過去 15 年中的任何時候都要多。
這一增長始於新冠疫情:報告思維「嚴重困難」的工作年齡成年人人數估計增加了 100 萬人。
目前,報告嚴重認知問題的 18 至 64 歲成年人數量大約與報告行走或爬樓梯困難的人數相當,這是該局自 2000 年代開始每月詢問問題以來的首次。
表示自己在記憶、集中註意力或做出決定方面存在「嚴重困難」的美國人百分比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急劇增加反映了長期新冠疫情對一小部分但很大一部分年輕人的影響,很可能除了疫情的其他影響(包括心理困擾)之外。但他們也表示,目前還不可能完全剖析這成長背後的所有原因。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學家理查德·戴茨分析了這些數據,並將成長的大部分歸因於長期的新冠疫情。「這些數字不會這樣做——它們不會像這樣突然急劇增加,」他說。
在每月的當前人口調查中,人口普查詢問了一些美國人的記憶力和注意力是否存在嚴重問題。如果他們對該問題或其他五個關於日常活動限制的問題回答“是”,則將他們定義為殘疾人。這些問題與殘疾申請無關,因此受訪者沒有經濟動機以某種方式回答。
截至 2020 年初,調查估計年齡在 18 歲至 64 歲之間的美國人中患有各種殘疾的人數不到 1500 萬人。到 2023 年 9 月,這一數字將增加至約 1,650 萬。
其中近三分之二的增加者是新報告思維受限的人。人口普查估計患有視力障礙或執行基本事務有嚴重困難的成年人數量也有所增加。對於年長的工作年齡的美國人來說,這場大流行結束了報告的殘疾率多年來的下降。
認知問題的增加與困擾許多新冠長途運輸者的一個常見症狀有關:「腦霧」。
灣區30 歲的軟體工程師伊曼紐爾·阿吉雷(Emmanuel Aguirre) 在2020 年底感染了新冠病毒。他說,一個月之內,他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我感覺自己永遠處於宿醉、醉酒、興奮的狀態,大腦一下子就凍結了。”
他停止約會、玩電子遊戲和小說,儘管他設法保住了工作,遠距工作。他的一些身體症狀最終減輕了,但腦霧一直揮之不去,有時甚至會在幾天後消失,讓他不堪重負。
退伍軍人管理局聖路易斯醫療系統研發主管、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家 Ziyad Al-Aly 博士說,認知障礙是「長期新冠疫情的一個標誌」。
研究估計,大約20%至3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幾個月後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認知障礙,其中包括症狀從輕微到衰弱的人。研究還表明,該病毒與認知相關的明顯生物學變化,包括在一些長期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中,血清素水平降低。
「這不僅僅是霧,基本上是腦損傷,」聖安東尼奧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康復醫學主任莫妮卡·維爾杜斯科-古鐵雷斯博士說。「存在神經血管變化。有炎症。MRI 上有變化”
為什麼所報告的認知障礙的變化在年輕人中更為常見尚不清楚。但范德比爾特醫學中心的神經心理學家詹姆斯·C·傑克遜博士說,老年人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更有可能出現一些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他說,對於年輕族群來說,認知變化「更加突出」。
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健康中心神經病學教授加布里埃爾·德·埃勞斯奎因博士說,長期新冠病毒在年輕人和老年人中的表現往往有所不同。在他的研究中,他發現長期患有新冠相關認知缺陷的老年人有更多與記憶相關的問題。但年輕人更有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出現嚴重的疲勞或疼痛,影響他們的思考。
影像長期新冠疫情對身體和認知造成的影響讓希瑟卡爾深受打擊。 「我喜歡我所做的事情,我在工作之外也有愛好,」她說。 「現在我沒有愛好了。 我無法工作。”
長期新冠疫情對身體和認知造成的影響讓希瑟卡爾深受打擊。「我喜歡我所做的事情,我在工作之外也有愛好,」她說。「現在我沒有愛好了。我無法工作。”信用...勞倫‧佩特拉卡為《紐約時報》撰稿
31 歲的希瑟卡爾 (Heather Carr) 在紐約州錫拉丘茲 (Syracuse) 銷售農業機械零件,但兩次冠狀病毒感染使她幾乎臥床不起,幾乎無法理清基本思路。她在開車時很難保持清醒,最終不得不放棄工作。
「現在,當我嘗試思考時,我會哭,」她說。“我的大腦短路了。”
在大流行期間,像卡爾女士這樣處於工作年齡的殘疾人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的人數大致保持穩定。
但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處於工作年齡的美國殘疾人就業人數估計增加了 150 萬人。
疫情期間勞動力市場緊張和遠距工作的靈活性使新冠疫情前的殘疾人更容易找到工作。根據人口普查的定義,也有可能有更多的工人新近殘疾,但仍保住了自己的工作。
這可能有助於解釋迄今為止社會安全殘障申請僅出現相對微妙的增長。
專家表示,長期新冠疫情可能並不是導致殘疾人數增加的唯一因素。
人口普查數據中報告的年輕人認知障礙率在疫情大流行前的幾年一直在緩慢增加。殘疾數據專家表明,在可能導致這一增加的眾多因素中,兒童過動症和自閉症診斷的增加可能導致更多的人認識到並報告他們的認知困難。
然後,在大流行期間,美國人獨處的時間更長,憂鬱症發病率更高,並且服用了更多的精神藥物。
「大流行改變了世界,」傑克森博士說。“我確實認為人們面臨的心理健康挑戰的總和會影響認知功能。”
年輕人似乎比老年人經歷更多的 心理困擾,而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與認知問題有關 。蓋洛普的民調發現,不同年齡層的憂鬱症發生率在疫情期間相對相似,但在疫情期間,45 歲以下成年人的憂鬱症發病率急劇上升,而老年人的憂鬱症發病率則持平。
34 歲的紐約女星克里斯汀卡本 (Kristen Carbone) 表示,疫情來襲時,她的焦慮和憂鬱加劇,記憶力開始衰退。她的問題沒有達到人口普查所要求的“嚴重困難”,但比她在大流行前經歷過的任何事情都要嚴重——而且她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從未呈陽性,所以她說這不太可能是感染造成的。在她擔任服務生的第二份工作中,她必須開始寫下每位顧客的訂單,甚至包括那些她過去靠記憶填寫的訂單。
「如果我不立即處理它,它就不存在,」她說。
她說,她的心理健康狀況已經恢復,但記憶力和注意力卻沒有恢復。
華盛頓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瑪格麗特·西布利博士說,大流行的壓力源可能加劇過動症等現有疾病。
「如果那個人處於極度壓力或緊張之下,這些症狀可能會暫時加劇,」她說。
由於人口普查完全依賴自我報告,專家表示,這些數據也可能捕捉到人們認知方式的轉變,即使他們的健康狀況沒有改變。
研究人員表示,殘疾人士可能已經注意到人們對殘疾的接受程度不斷提高,並且更有可能誠實地回答人口普查問題。一些年輕人可能受到了殘疾研究人員所說的在大流行期間對神經多樣性的認識和接受程度提高的影響,因為有關精神疾病和發育障礙的視頻在網上激增,常常鼓勵人們進行自我診斷。西布利博士說,過動症藥物的廣告也有所增加。
「每個人都在說,『我在網路上收到這條訊息,』」她說。“接受它們的人的主觀體驗是,它們可以讓任何人相信他們患有多動症”
但布蘭迪斯大學盧裡殘障政策研究所所長莫妮卡‧米特拉表示,這些觀念的改變可能對數字產生相對較小的影響。她說,大部分成長可能反映了人們健康的真正變化。
「作為一個社會,我們需要非常認真地對待這個問題,」她說。“我們需要了解這些人是誰,他們受到的影響如何,以及我們可以採取什麼措施。”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d723/7394828?login=false
齊亞德·阿里
歐洲心臟雜誌,ehad723,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d723
發表: 2023 年 11 月 9 日
長新冠病毒代表了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對健康的一系列急性後和長期影響,這種感染幾乎可以影響包括心血管系統在內的每個器官。1長期新冠肺炎可能影響不同種族、民族、性別、性別和年齡層的人。2雖然患有嚴重急性 COVID-19 疾病的人長期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最高,但患有輕度 COVID-19 疾病的人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據估計,全球至少有 6500 萬人受到長期新冠疫情的影響。3
必須優先考慮加深我們對長期新冠病毒的生物學和流行病學、如何最好地預防和治療它以及如何優化對受其長期後遺症影響的人的護理的了解。
長期新冠肺炎的定義
長新冠肺炎是一個涵蓋性術語,涵蓋 SARS-CoV-2 感染的所有急性後和長期後遺症(包括心血管疾病)(即由 SARS-CoV-2 感染引起並發展或持續的健康狀況)急性期後)。
COVID-19 的長期心血管後遺症
長期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會影響心血管系統,產生後遺症,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律不整、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包括姿勢性心搏過速症候群)、血栓栓塞事件和心肌炎。4一些心血管後遺症的風險可能會持續到感染第一年後,尤其是那些患有嚴重急性 COVID-19 疾病、需要住院治療的患者。5即使在沒有預先存在商品的人群、不同人口群體以及患有輕度 COVID-19 的人群中,風險升高也很明顯,但隨著急性感染的嚴重程度而增加。4
COVID-19 和心臟病的近端危險因子
感染 SARS-CoV-2 也會增加心臟病近端危險因子的風險,包括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疾病和神經精神疾病。1 , 3 , 6–9
再感染的影響
世界各地的人們正在再次感染 SARS-CoV-2——這可能是我們所有人都將不可避免地面臨的問題。有證據表明,再次感染可能會增加長期感染新冠病毒的額外風險,包括心血管後遺症的額外風險10 (即兩次感染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一次感染更嚴重,三次感染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兩次感染更嚴重10)。
疫苗接種的作用
儘管各項研究在降低風險方面存在差異,但普遍認為,COVID-19 疫苗可以降低(有效性範圍從 15% 到 50%),但無法消除長期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包括其心血管後遺症。11
抗病毒藥物的作用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 SARS-CoV-2 感染急性期使用抗病毒藥物可能是降低長期急性後遺症風險的重要策略。12 , 13 Nirmatrelvir(與利托那韋併用)可將長期 COVID 風險降低 26%。13具體來說,nirmatrelvir 可使心律不整和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分別降低 27% 和 29%。13 Molnupiravir 還可以將長期新冠肺炎風險降低 14%。12特別是,molnupiravir 可將心律不整風險降低 13%,但並未顯著降低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12
長期新冠肺炎的治療
儘管在了解長期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以及如何預防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治療方面的進展尚未實現。在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幫助指導我們的同時,對於患有心血管後遺症的人來說,目前的建議是,如果他們的新冠肺炎後病情不是新冠肺炎(COVID-19) 後遺症,則應以同樣的方式進行治療。
病毒感染與包括心臟病在內的非傳染性疾病之間的聯繫
這次大流行揭示了 SARS-CoV-2 可能導致心血管和其他器官系統急性後和長期不良後果的可能性。從更廣泛的歷史角度來看,病毒導致急性後慢性疾病的情況並不少見。流感病毒感染可引發心血管事件和/或加劇疾病急性期和急性後期的潛在病症。勞拉·斯賓尼 (Laura Spinney)在她的《Pale Rider》一書中報道了人們在接觸 1918 年西班牙流感後遭受的一系列慢性神經系統疾病。14同樣,包括脊髓灰質炎、麻疹、埃博拉病毒和許多其他病毒感染在內的許多病毒感染的倖存者都經歷了後遺症。感染後的急性和慢性疾病。最近,愛潑斯坦-巴爾病毒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15所有這些觀察結果都表明病毒感染與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內的非傳染性疾病之間存在密切關聯。這次大流行的一線希望是它讓人們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希望我們以此為契機,加深對傳染源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造成非傳染性疾病負擔的理解,並利用它來找到更優化的方法來改善人類的健康和福祉。
COVID-19 的長期陰影:現有證據的影響和行動呼籲
關於 SARS-CoV-2 感染對健康的長期影響的新證據對世界各國政府和醫療保健系統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強調,COVID-19 不僅僅是一種暫時性呼吸道疾病,還可能引起持續的心血管(和其他)健康問題,可能會增加全球心血管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的負擔。長期新冠疫情不僅可能導致疾病和殘疾負擔增加,還可能對預期壽命產生負面影響,阻礙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和教育程度,抑制勞動參與和經濟生產力,並可能產生社會影響(圖文摘要)。認識到這一點需要在幾個領域採取緊急行動。
加強 COVID-19 急性期後護理
必須解決患有 SARS-CoV-2 急性後遺症和長期後遺症的人的照護需求。在世界各地,這些患者獲得護理的機會仍然受到限制(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沒有)——應對這一挑戰必須多管齊下,包括擴大能力和培訓初級保健提供者,以識別和解決可能不需要專門護理的長期新冠肺炎的許多表現。衛生系統必須建立和維持多學科的新冠肺炎後診所,以滿足患有多種後遺症的人的護理需求。
國家和地方政府必須認識到這樣一個現實:疫情已經蔓延,並繼續導致大量人員需要失業救濟、殘疾人支持、社會服務和其他福利形式的援助。這些需求必須解決。
加強公共衛生和全球衛生方法
這次大流行更加強調了改善人口健康(包括心血管健康)的必要性。由於心血管疾病是感染(包括 SARS-CoV-2)後不良後果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人在這次大流行中表現最差。改善心血管健康必須成為未來大流行防範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更強調需要將緩解心血管風險納入公共衛生策略,包括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可以幫助人們應對未來的挑戰並降低下游後遺症的風險。此外,確保廣泛的疫苗覆蓋率和獲得抗病毒治療是減少 COVID-19 長期心血管負擔(和其他併發症)的關鍵策略。
增加對感染相關慢性疾病研究的投資
這次大流行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機會,可以加深我們對傳染源(例如病毒)如何導致慢性疾病的理解。我們必須利用這一時刻來更好地了解長期新冠肺炎(包括其心血管後遺症)的機制,這可以指導標靶治療的開發。需要縱向臨床研究來確定這些併發症的發生率、危險因子和預後。儘管在如何預防長期新冠肺炎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需要更優化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迫切需要更多的隨機試驗來測試大量潛在的治療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它們在治療長期新冠肺炎及其多種後遺症方面的潛在功效和安全性。候選治療方法可能包括抗病毒藥物、抗凝血藥物、抗發炎藥物和抗纖維化藥物、調節腸道微生物組的藥物以及非藥物幹預措施(例如迷走神經刺激、起搏和認知起搏)。3 , 16
對長期新冠病毒研究的投資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滿足長期新冠病毒患者的護理需求,還可以為我們提供概念上的進步,以更好地理解與感染相關的慢性疾病——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被忽視的領域。
重振大流行病防備
這次大流行凸顯了未來大流行防備的重要性,不僅針對急性疾病,也針對傳染病潛在的長期後果。流行病將繼續發生,隨著氣候變遷、人類對動物棲息地的侵占和旅行的增加,其發生頻率可能會增加。因此,我們必須從當前的大流行中吸取教訓,為未來的大流行做好準備。未來的大流行規劃必須納入流行病學監測、管理和減輕傳染病長期後遺症(包括心血管併發症)的策略。
這場大流行已經造成了沉重的傷亡,數百萬人喪生,更多人患病和殘疾,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壓力。它還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機會,可以大規模地提高我們對與感染相關的慢性疾病的了解——這是人類歷史上真正前所未有的時刻,絕不能浪費。加強新冠肺炎(COVID-19) 急性期後護理、加強全球和公共衛生系統和機構、推行雄心勃勃的研究策略以及優化未來大流行病防備,這些都是必須追求的關鍵目標,以幫助應對我們今天面臨的挑戰,並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們抵禦疫情的機會。未來流行病對健康、經濟、社會和政治的不利影響。
這些可能並不是所有可能的副作用。可能會出現嚴重且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致電疫苗接種提供者或醫療保健提供者詢問令人煩惱的副作用或不會消失的副作用。
輝瑞這次很大方
幾乎把人類已知疾病通通都承認了.......可能跟疫苗有關喔!
愛滋病 陽痿 猝死 癌症 想到的都承認了喔!
反正長新冠幾乎都是有打疫苗拉!
棘蛋白就是毒不能當疫苗抗原
反正2024~2027很多人會選擇跟隨主流媒體走呵呵!
美國防疫指揮官 福契博士 也在有線電視 承認疫苗造成心肌炎
https://www.pfizer.com/news/press-release/press-release-detail/pfizer-and-biontech-receive-us-fda-approval-2023-2024-covid?fbclid=IwAR146CwYXzTjTAvlZn8chJNT3Lnq3OC-QWt4lr6z89rtJ1TfwUsmMiB9Tns
google 翻譯
指示、授權使用和重要安全訊息
指示
COMIRNATY®(COVID-19 疫苗,mRNA)是一種經批准用於主動免疫的疫苗,用於預防12 歲及以上個體由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 (SARS-CoV-2) 引起的2019 冠狀病毒病(COVID-19) 。
重要安全訊息
如果您 對 COMIRNATY 的任何成分或先前劑量的輝瑞 BioNTech COVID-19 疫苗有嚴重過敏反應,則不應接受 COMIRNATY ®(COVID-19 疫苗, mRNA )
COMIRNATY 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的可能性很小。嚴重的過敏反應通常會在接種一劑疫苗後幾分鐘至一小時內發生。因此,您的疫苗接種提供者可能會要求您在接種疫苗後留在接種疫苗的地方進行監測。如果您或您的青春期前兒童或青少年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請致電 9-1-1 或前往最近的醫院。嚴重過敏反應的跡象可能包括:
呼吸困難、臉部和喉嚨腫脹、心跳加速、全身出現嚴重皮疹、頭暈和虛弱
授權或批准的 mRNA COVID-19 疫苗顯示心肌炎(心肌發炎)和心包膜炎(心臟外壁發炎)的風險增加,特別是在接種疫苗後的第一週內。對於 COMIRNATY,觀察到的風險在 12 至 17 歲的男性中最高。如果您在接種疫苗後,特別是在接種一劑疫苗後 2 週內出現以下任何症狀,請立即就醫:
胸痛
呼吸急促
感覺心跳加速、撲動或劇烈跳動
其他症狀,尤其是兒童,可能包括:
暈倒
異常且持續的疲勞或缺乏精力
持續嘔吐
腹部持續疼痛
異常且持久的涼爽、蒼白的皮膚
注射 COMIRNATY 等注射疫苗後可能會發生暈厥。您的疫苗接種提供者可能會要求您在接種疫苗後坐下或躺下 15 分鐘
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對 COMIRNATY 的免疫反應可能會降低
COMIRNATY 可能無法保護所有疫苗接種者
告訴您的疫苗接種提供者您的所有醫療狀況,包括您是否:
有任何過敏症
患有心肌炎(心肌發炎)或心包膜炎(心臟外壁發炎)
發燒了
有出血性疾病或正在服用血液稀釋劑
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服用影響免疫系統的藥物
已懷孕、計劃懷孕或正在哺乳
已接受另一種 COVID-19 疫苗
曾因注射而暈倒
服用 COMIRNATY 後最常見的不良反應(≥10%)是注射部位疼痛(高達 90.5%)、疲勞(高達 77.5%)、頭痛(高達 75.5%)、寒顫(高達 49.2%)。%)、肌肉疼痛(高達 75.5%)、寒顫(高達 49.2%)。高達45.5%)、關節疼痛(高達27.5%)、發燒(高達24.3%)、注射部位腫脹(高達11.8%)及注射部位發紅(高達10.4%)。
這些可能並不是疫苗所有可能的副作用。致電疫苗接種提供者或醫療保健提供者詢問令人煩惱的副作用或不會消失的副作用。
疫苗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的可能性很小。嚴重的過敏反應通常會在接種一劑疫苗後幾分鐘到一小時內發生。因此,疫苗接種提供者可能會要求您在接種疫苗後留在接種疫苗的地方進行監測。如果您的孩子有嚴重過敏反應,請致電 9-1-1,或前往最近的醫院。嚴重過敏反應的跡象可能包括:
呼吸困難、臉部和喉嚨腫脹、心跳加速、全身出現嚴重皮疹或頭暈無力
一些接受 mRNA COVID-19 疫苗的人出現了心肌炎(心肌發炎)和心包膜炎(心臟外壁發炎)。接種輝瑞 BioNTech COVID-19 疫苗後出現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最常見於 12 至 17 歲的青少年男性。大多數人在接種疫苗後幾天內就開始出現症狀。發生這種情況的幾率非常低。如果您的孩子在接種疫苗後出現以下任何症狀,尤其是在接種一劑疫苗後 2 週內,請立即就醫:
胸痛
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
心跳加快、撲動或劇烈跳動的感覺
其他症狀,尤其是兒童,可能包括:
暈倒
異常且持續的煩躁
異常且持續的餵養不良
異常且持續的疲勞或缺乏精力
持續嘔吐
腹部持續疼痛
異常且持久的涼爽、蒼白的皮膚
注射疫苗(包括輝瑞 BioNTech COVID-19 疫苗)後可能會發生暈厥。因此,您的疫苗接種提供者可能會要求您在接種疫苗後留在接種疫苗的地方進行監測
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對輝瑞 BioNTech COVID-19 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會降低
輝瑞 BioNTech COVID-19 疫苗可能無法保護所有人
告訴您的疫苗接種提供者您的所有醫療狀況,包括您是否:
有任何過敏症
患有心肌炎(心肌發炎)或心包膜炎(心臟外壁發炎)
發燒了
有出血性疾病或正在服用血液稀釋劑
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服用影響免疫系統的藥物
懷孕或正在哺乳
已接受另一種 COVID-19 疫苗
曾因注射而暈倒
輝瑞 BioNTech COVID-19 疫苗已報告的副作用包括:
嚴重過敏反應
非嚴重過敏反應,如皮疹、搔癢、蕁麻疹或臉部腫脹
心肌炎(心肌發炎)
心包膜炎(心臟外壁的發炎)
注射部位疼痛/壓痛
疲倦
頭痛
肌肉疼痛
發冷
關節疼痛
發燒
注射部位腫脹
注射部位發紅
噁心
感覺不適
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腫大)
食慾下降
腹瀉
嘔吐
手臂疼痛
因注射疫苗而暈倒
頭暈
易怒
這些可能並不是所有可能的副作用。可能會出現嚴重且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致電疫苗接種提供者或醫療保健提供者詢問令人煩惱的副作用或不會消失的副作用。
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以及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 (VAERS) 報告疫苗副作用。
個人觀點喜歡就拿去用!用就是你的了!
https://bmc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6-023-03200-2
發表:2023 年 12 月 5 日
COVID-19 與流感住院後急性後遺症的比較
劉廷輝,黃寶玉,吳正彥,莊敏祥,徐萬軒,蔡亞文&賴志成
BMC醫學 體積 21、文章編號: 480(2023) 引用本文
背景
很少有研究直接比較 COVID-19 和流感後急性後遺症的風險和嚴重程度,而這些研究大多數是在 Omicron 出現之前進行的。本研究調查了 COVID-19 患者新冠肺炎後病情的盛行率以及急診室 (ED) 就診、住院和死亡的長期風險,並將其風險與流感患者的風險進行了比較。
方法
基於全球健康研究網絡 TriNetX 資料庫的回顧性研究。我們確定了在2022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1 月1 日期間需要住院治療的COVID-19 和流感患者。我們比較了兩組之間出現任何COVID-19 後病症的風險,並分析了每種COVID-19 後病症和追蹤 90-180 天期間,兩個人群的全因急診就診、住院和死亡情況。
結果
在配對之前,7,187 名 COVID-19 患者年齡較大(63.9 ± 16.7 比 55.4 ± 21.2),並且主要是男性(54.0% 比 45.4%),且超重/肥胖(16.1% 比 11.2%)比 11,266 名流感。經過傾向評分配對後,每組共識別出 6,614 名患者,從而獲得了均衡的基線特徵。在追蹤期間,與流感組相比,COVID-19 組出現任何 COVID-19 後病症的發生率更高(17.9% vs. 13.0%),風險比 (HR) 為 1.398(95% CI ,1.251–1.562 )。與流感組相比,COVID-19組呼吸異常(HR,1.506;95% CI,1.246–1.822)、腹部症狀(HR,1.313;HR,1.034–1.664)、疲勞(HR,1.034–1.664)的發生率顯著較高。 ,1.486;95% CI,1.158–1.907)和認知症狀(HR,1.815;95% CI,1.235–2.668)。此外,與流感組相比,COVID-19 組在全因急診就診、住院和死亡期間出現綜合結果的風險顯著更高(27.5% vs. 21.7;HR,1.303;95% CI,1.194– 1.422) 。
結論
這項研究表明,與流感倖存者相比,住院的 COVID-19 患者出現長期併發症的風險更高。
同儕審查報告
背景
自 2019 年底首次爆發以來,COVID-19 大流行為全球衛生系統、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 1 , 2 ]。在過去的幾年裡,世界經歷了 SARS-CoV-2 的毀滅性影響,截至 2023 年 6 月 28 日,包括超過 7.67 億例 COVID-19 病例和 6,947,192 例死亡[3 ]。幸運的是,針對 SARS-CoV-2 疫苗的快速開發為個人提供了針對嚴重疾病和住院治療的增強保護[ 4,5,6,7 ]。此外,抗病毒治療的可用性進一步增強了病患照護和管理[ 8 ]。抗病毒藥物,如尼馬瑞韋加利托那韋、莫努匹拉韋和瑞德西韋,在預防非住院患者的COVID-19 病情進展方面顯示出良好的效果[ 8,9,10, 11,12 ]。瑞德西韋也被證明可以縮短重症 COVID-19 住院患者的康復時間[ 13 ]。疫苗開發、抗病毒治療的可用性和公共衛生措施的共同努力對於控制病毒傳播、保護弱勢群體和改善受 COVID-19 影響的患者的整體結果至關重要。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宣稱,我們應該謹慎地回到疫情前的狀態[ 14 ]。
然而,重要的是要認識到,COVID-19 的後果可能會超出急性期,導致通常被稱為「長期新冠肺炎」或「新冠肺炎後病症」的病症 [ 15 , 16 ]。COVID 後病症包括個人從 COVID-19 急性期恢復後經歷的一系列持續症狀和併發症。這些症狀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顯著影響受影響個體的生活品質和整體福祉[ 17 ]。新冠肺炎後的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困難、認知障礙、心臟異常和心理困擾[ 18 ]。隨著 COVID-19 住院倖存者人數持續增加,了解疾病的長期後果對於向受影響的個人提供適當的護理和支持變得至關重要。
儘管新冠肺炎後病症的影響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有必要透過將 SARS-CoV-2 與其他呼吸道感染進行比較來了解這種情況。流感是一種呼吸道病毒,對公共衛生構成威脅。然而,很少有研究直接比較 COVID-19 和流感後急性後遺症的風險和嚴重程度,而且這些研究大多數是在 Omicron 出現之前進行的[ 19,20,21,22,23 ] 。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較因 COVID-19 和流感住院後 90 至 180 天內出現急性後遺症的風險,並為進一步的實證決策和公共衛生策略提供最新資訊。
方法
資料來源
本研究使用了 TriNetX COVID-19 網絡,這是一個國際合作的健康研究平台,可從電子健康記錄 (EHR) 中編譯去識別化的患者數據。這些記錄包含各種各樣的患者信息,包括人口統計詳細信息、醫療診斷、手術、用藥記錄、實驗室結果、基因組數據和醫療機構就診類型。全球超過 120 個醫療保健組織 (HCO)(主要是學術健康中心)已將其主要醫院、附屬機構和門診診所的數據提供給 TriNetX。對於這項具體分析,我們利用了 COVID-19 網絡,其中包含來自 87 個 HCO 的超過 1.14 億患者的數據。TriNetX 提供用於患者層級資料分析的整合工具,並向研究人員提供匯總結果。有關資料庫的詳細資訊可以在線訪問[ 24 ]。由於 TriNetX 包含匿名數據,因此不需要書面知情同意書。奇美醫學中心機構審查委員會批准了該研究計畫(編號:11202-002)。
患者選擇
在病患選擇過程中,使用了TriNetX 資料庫,該資料庫包含截至2023 年7 月4 日的86 個HCO。初始病患庫由在2020 年3 月1 日至2023 年1 月1 日期間至少造訪這些HCO兩次的個人組成。從該池中識別出2022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1 月1 日期間SARS-CoV-2 檢測呈陽性或被診斷患有COVID-19 的患者,以及服用抗病毒藥物並最初住院治療的患者。處方抗病毒藥物包括莫努匹拉韋、瑞德西韋和尼馬瑞韋加利托那韋。對於同一時間內診斷出流感的所有患者,選擇過程都是相同的。該分析僅限於 18 歲以上的患者。
隨後,使用了幾個排除標準。對於 COVID-19 組,排除了在索引日期一年前也被診斷出患有流感的患者以及患有長期 COVID 相關症狀的患者。同樣,對於流感組,排除了 SARS-CoV-2 檢測呈陽性或被診斷患有 COVID-19 的患者以及在索引日期一年前出現長期 COVID 相關症狀的患者。
最後,患者選擇涉及根據指數年齡、種族、性別、健康的不利社會經濟決定因素以及共存醫療狀況以 1:1 的比例進行傾向評分配對。這導致本研究有兩個可比較的組別:COVID-19 組和流感組(表 S 1和 S 2)。
協變數
我們考慮了 47 個變數來調整 COVID-19 和流感組之間基線特徵的不平衡。該清單包括已確診和疑似的COVID-19 風險因素以及更嚴重的疾病病例,例如人口統計數據(例如年齡、性別和種族)、健康的不利社會經濟決定因素(包括「與教育和識字率相關的問題、 「根據ICD-10 的定義,「與就業和失業有關的問題」以及「與住房和經濟狀況有關的問題」)以及合併症(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氣喘、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缺血性心臟病、腫瘤、慢性肝病、中風、失智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牛皮癬、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情緒障礙及精神障礙)。
結果衡量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是由 12 項新冠肺炎後臨床特徵組成的綜合結果,在指標事件發生後 90-180 天觀察到。這些特徵包括胸部/喉嚨痛、呼吸異常、腹部症狀、疲勞/不適、焦慮/憂鬱、疼痛、頭痛、認知功能障礙、肌肉痛、味覺或嗅覺喪失、睡眠障礙、咳嗽和心悸[ 25、26 、 27 ] ]。
我們調查了隨訪期間全因住院、全因急診 (ED) 就診和死亡的次要結局。表 S 3提供了有關用於定義這些結果的診斷、就診和程序代碼的更多詳細資訊[ 21、28、29 ]。
統計分析
我們使用 TriNetX 平台內建的傾向評分配對 (PSM) 功能來確保 COVID-19 組和流感組的參與者之間進行 1:1 配對。這是使用最近鄰貪婪匹配演算法實現的,卡尺寬度為 0.1 合併標準差。然後計算標準差來評估組間的平衡,差異絕對值<0.1,表示組間匹配良好[ 30 ]。
隨後,我們進行了 Kaplan-Meier 分析,然後進行對數秩檢定併計算具有 95% 置信區間 (CI) 的風險比 (HR),以比較兩組。統計顯著性設定為 p < 0.05。HR 用於根據使用比例風險模型(TriNetX 中的內建函數)計算的事件發生時間率的比較來描述新冠肺炎後狀況的相對風險。
對於亞組分析,我們比較了兩組之間的主要和次要結果,按年齡(18-64 歲和≥ 65 歲)、性別、疫苗狀態(未接種疫苗、接種1 或2 劑疫苗、加強)和種族(白種人)分層和非白種人)。使用的疫苗類型為輝瑞(Pfizer),CPT代碼91,307(0051A、0052A、0071A、0072A)、楊森(Janssen)91,303(0031A)、Novavax(0041A、0042A)和Moderna 91,301(0011A、0012A、0013A、0111A) 。
結果
基線特徵
在排除不符合資格的參與者後,最終隊列由 7,187 名因 COVID-19 住院的患者和 11,266 名因流感住院的倖存者組成,作為比較隊列(圖1 )。COVID-19 組和流感組之間的基線特徵有顯著差異。平均而言,COVID-19 患者比流感患者年齡更大(63.9 ± 16.7 比 55.4 ± 21.2)。此外,兩組之間的性別和種族分佈也存在差異(表1)。研究組的過重和肥胖發生率也高於對照組(16.1% vs. 11.2%)。相反,流感組的氣喘盛行率高於 COVID-19 組(11.0% vs. 5.8%)。然而,在傾向評分配對後,每組共識別出 6,614 名患者,從而產生了均衡的基線特徵。COVID-19 組和流感組之間沒有觀察到顯著差異(表1)。
全尺寸影像
表1 COVID-19組及流感組配對前後特徵比較
全尺寸桌子
主要結果
整體而言,與流感組相比,COVID-19 組出現任何 COVID-19 後症的發生率較高(17.9% vs. 13.0%),HR 為 1.398(95% CI,1.251–1.562)(表S 2 )。在追蹤期間,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發生新冠肺炎後症的風險更高(對數秩p < 0.05;圖 2)。具體來說,焦慮/憂鬱是COVID-19 後最常見的症狀,其次是呼吸異常、腹部症狀、疲勞、胸痛/喉嚨痛、咳嗽、認知症狀、睡眠障礙、頭痛、心悸、肌肉痛和味覺喪失或喪失。氣味(圖 3)。與流感組相比,COVID-19組呼吸異常(HR,1.506;95% CI,1.246–1.822)、腹部症狀(HR,1.313;HR,1.034–1.664)、疲勞(HR,1.034–1.664)的發生率顯著較高。 ,1.486;95% CI,1.158–1.907)和認知症狀(HR,1.815;95% CI,1.235–2.668)(表 S 4)。
主要結果的機率:任何新冠疫情後狀況的綜合。此圖包含兩條不同尺度的卡普蘭-邁耶曲線。下部曲線顯示從 0 到 100% 的範圍,而上部曲線提供從 0 到 20% 的放大視圖,以便更詳細地觀察變化。藍色曲線代表 COVID-19,橘色曲線代表流感
A COVID-19 診斷後 90 至 180 天內每種 COVID-19 後症的發生率。B COVID-19 診斷後 90 至 180 天內全因急診 (ED) 就診、住院和死亡的發生率
次要結果
在追蹤期間,與流感組相比,COVID-19 組出現全因急診就診、住院和死亡等綜合結果的風險顯著更高(27.5% vs. 21.7;HR,1.303;95%) CI,1.194– 1.422)(表S 2)。具體而言,COVID-19 組全因急診就診(14.8% vs. 12.1%;HR,1.237;95% CI,1.098–1.393)、住院治療(17.0% vs. 13.1%;HR,1.302)的風險較高;95% CI,1.163–1.457)和死亡率(1.5% vs. 0.4%;HR,4.378;95% CI,2.573–7.449)(表 S 2)。
亞組分析
在大多數亞組分析中,COVID-19 組與持續且顯著較高的 COVID 後病症風險(圖 4)以及全因急診就診、住院和死亡的綜合臨床結果相關(圖 5)。接受過 COVID-19 疫苗接種的人群和非白人人群是例外,在這些人群中,僅發現 COVID-19 急性後後遺症的風險不顯著較高。
COVID-19 組和流感組之間發生 COVID-19 後病情風險的亞組分析
COVID-19 組和流感組之間全因急診 (ED) 就診、住院和死亡風險的亞組分析
討論
這項回顧性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因 COVID-19 住院的患者與流感患者相比,急性後遺症的風險更高。首先,與流感組相比,COVID-19 組出現任何 COVID-19 後症的風險更高。此外,COVID-19 患者出現呼吸異常、腹部症狀、疲勞和認知障礙等特定症狀的風險更高。其次,除了新冠肺炎後的情況外,與流感患者相比,COVID-19 患者還面臨更高的全因急診就診、住院治療和出院後死亡的風險。最後,這些研究結果在各個亞組中都是一致的,這強化了住院的 COVID-19 患者對急性後遺症的易感性增加的觀點。這些結果凸顯了監測和解決 SARS-CoV-2 感染的長期後果的重要性,即使患者因急性 COVID-19 住院後倖存下來,也強調了醫療保健專業人員需要持續保持警惕。
儘管 2023 年 5 月後 COVID-19 病例的等級有所下降,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繼續監測新冠肺炎後病情的發生率至關重要。儘管在控制病毒傳播和降低急性感染嚴重程度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但 COVID-19 潛在的長期後果仍不容忽視。對 SARS-CoV-2 感染的急性後遺症和部分個別症狀持續存在的認識不斷發展,因此需要繼續監測,以評估長期 COVID-19 的真正負擔和影響。透過密切監測新冠肺炎後病情的發生率,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可以識別風險因素,制定適當的干預措施,並分配資源來支持受這種情況影響的個人。因此,儘管 COVID-19 病例有所下降,但為了解決疫情對健康的長期影響,仍必須對 COVID-19 後的發病率保持警惕和監測。
目前的研究結果與先前的研究形成鮮明對比[ 19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項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表明,與流感相比,除了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風險更高(調整後HR,1.77;95% CI,1.36–2.31)外,因COVID -19 住院與住院率增加無關。一年內發生缺血性和非缺血性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精神健康狀況的風險[ 19 ]。然而,這項研究[ 19 ]重點關注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期間因COVID-19住院的成年患者;因此,他們的研究結果可能不適用於 2022 年之後的情況,在此期間,Omicron 變種是主要的 SARS-COV-2,並且實施了有效的加強疫苗和口服抗病毒藥物。這可以解釋這些相互矛盾的發現背後的原因。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時間和病毒學因素可能有助於闡明結果的差異,但其他有影響力的決定因素不應被忽視。人口統計、流行病學狀況和宿主遺傳因素等因素可能對 COVID-19 的臨床表現和後果產生重大影響 [ 31 , 32 ]。
在這裡,除了接種疫苗的患者外,大多數亞組分析都一致觀察到 COVID-19 後急性後遺症的風險較高。一個可能的解釋可能是 COVID-19 疫苗對急性後遺症的保護作用。一項基於人群的分析估計,SARS-CoV-2 疫苗可以將美國成年人中長期感染新冠病毒的盛行率降低20.9%(95% CI,-32.0%,-9.9%),並且根據對158 個國家的分析得出:在所有患有 COVID-19 的人中,這一比例為 15.7%(95% CI,-18.0%,-13.4%)[ 33 ]。同樣,一項薈萃分析報告稱,至少一劑疫苗與對長期新冠病毒的保護作用相關(比值比,0.539,95% CI,0.295-0.987)[ 34 ]。此外,在SARS-CoV-2 感染前接種疫苗的患者(風險比[RR],0.82;95% CI,0.74-0.91)或在SARS-CoV-2 感染後接種疫苗的患者(RR,0.83; 95% CI,0.74-0.91),疫苗接種對長期COVD 仍然有效。95% CI,0.74–0.92)[ 35 ]。基於這些發現,本研究表明,COVID-19 疫苗可以幫助降低 COVID 後病症的風險,因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先前接受疫苗接種的 COVID-19 住院患者發生 SARS 急性後遺症的風險不會增加-CoV- 2感染。
優點和局限性
這項多國、多中心回顧性研究納入了所有因 COVID-19 或流感住院的成年人,並使用 PSM 方法來最大程度地減少各組之間的混淆。目前的研究結果在幾乎所有亞組分析中都是一致的。此外,這項現實世界的研究重點關注2022年後的Omicron波。最後,很難確定新冠病毒後病症的診斷是否與先前存在的基礎病症或病毒感染有關。為了克服這一困難,我們排除了在 SARS-CoV-2 感染之前有過 COVID-19 後症狀病史的患者,這可能有助於確保住院後新出現的 COVID-19 後症狀。因此,本研究提供了具有強有力證據和高度普遍性的最新資訊。
這項研究有幾個限制。首先,作為一項基於電子病歷的研究,我們無法排除殘留錯誤、資訊缺失和不一致的情況。不完整的文件、編碼變更和資料輸入錯誤可能會引入偏差。EHR 數據可能並不代表整個人口,因為它們主要包括尋求醫療護理和使用醫療機構的個人。此外,重要的是要了解,沒有症狀報告並不一定意味著症狀沒有發生。然而,這項研究主要針對住院後存活的特定患者族群。因此,相關的選擇偏差被最小化。其次,儘管這項研究試圖調整研究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大多數混雜變量,但EHR 中未捕獲的殘留因素(例如生活方式或未測量的合併症)可能會影響感興趣的結果,並可能導致有偏差的結果。在這裡,我們沒有評估抗 COVID-19 治療的混雜效應,例如抗病毒、全身性皮質類固醇或白細胞介素 6 阻斷;然而,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 SARS-CoV-2 感染後急性後遺症的發展[ 36,37,38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與流感患者相比,COVID-19 患者可能更頻繁地提及某些新冠肺炎後病症,即使它們同樣常見,這可能是由於患者和醫療保健提供者的預期和意識增強。第四,TrinetX是一個涵蓋廣闊地理跨度的資料庫,包括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和亞太地區,但是我們無法訪問每個國家的個人和HCO的貢獻的具體數據由於他們的隱私政策。我們只知道這些合作的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美國。最後,本研究重點關注住院的 COVID-19 或流感患者;然而,大多數患有 COVID-19 或流感的患者不需要入院接受治療。需要進一步研究來澄清這些問題。
結論
這項研究強調,與 SARS 90-180 天內的流感倖存者相比,住院的 COVID-19 患者可能面臨更高的急性後遺症風險,包括 COVID 後狀況、全因急診就診、住院和死亡。CoV-2感染。儘管許多國家已將 COVID-19 大流行降級並將其視為流感,但這項研究提醒人們,SARS-CoV-2 感染可能與長期併發症的可能性更大有關。這些後遺症對健康狀況和生活品質的潛在影響凸顯了臨床醫生對因 COVID-19 住院的患者的急性後後遺症保持警惕的重要性。透過對這些長期風險保持警惕並提供適當的監測和護理,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可以更好地滿足 SARS-CoV-2 感染後患者的需求。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