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鍋蒸口罩.就已經開始錯了.
再來錯了多少?已經是罄竹難書.
聯合新聞網
全台誤解確診亡要24小時火化?陳時中:沒做錯只是我們沒明寫
記者許政榆、楊雅棠、邱宜君、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
2022年6月7日 週二 下午3:14
國內針對確診者死亡,被迫趕24小時火化爭議延燒,指揮中心雖稱沒有規定,但醫院、殯葬業者皆如此執行,引發家屬極度不滿。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有些人誤解24小時內要快速火化,也不是說這樣做是錯的,只是我們沒有明寫,但沒有錯。
中央要求確診主「儘速」火化,至今尚未有明確規範。陳時中今強調,針對確診者遺體處理,一開始規定就是火化、或經報准地方政府可深埋,為安全避免染疫風險,要求快速、急速的火化,有些新聞誤解說要24小時內,「也不是說這樣做是錯的,只是我們沒有明寫,但沒有說這樣是錯的」。
陳時中表示,針對醫療院所訂定指引,處理屍體部分,要確保遺體不會再度傳染或防疫安全,因此規定裝上兩層屍袋後,不能打開瞻仰遺容,這是當初的規定,避免打開時傳染給處理人員,後續則要盡速火化。
陳時中表示,地方政府在處理遺體時,考量火化場量能,不影響日常工作下,都以24小時原為則,法律上沒有規定24小時內要火化,但有要求要盡速,地方根據排班、火化場量能,盡量在24小時內。
陳時中表示,相較過去要在冰櫃裡處理遺體,不過擔心有洩漏、感控物,因此盡量不進入冰櫃下,因此越快火化越好,以免有任何傳染可能性,雖然這樣對家屬瞻仰遺容有遺憾,當然也很不捨,但還是要綜合考慮,有傳染風險在,既然有規定時間就請大家盡速火化,根據火化塲要求24小時處理較好。
殯葬業者反應,若家屬想要瞻仰遺容,卻沒有足夠空間可暫存遺體,陳時中說,目前地方政府有規畫暫停區,現在都沒有進入冰櫃,照顧面規定,遺體放入雙層屍袋關起來後,就要避免再打開,怕有洩漏造成疫情擴散,雖2年多有遺憾,但也沒有造成殯葬處所再度感染,若要為了瞻仰遺容又打開,是有風險,對工作人員都有公共衛生疑慮。
udn報導
更多相關新聞
火化爭議燒不完 陳時中認了沒寫明「24小時內火化那是對的」
藍緊追確診者遺體火化爭議 綠籲勿再政治操作
24小時火化爭議 侯友宜:中央應說清楚講明白
走出台灣才能從容告別?多國確診殯葬規定一次看
家屬現身痛訴:確診亡父尿布沒脫、針頭沒拔被火化
聯合新聞網
獨/走出台灣才能從容告別?多國確診殯葬規定一次看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2022年6月7日 週二 下午12:30.
從2020年至今,台灣累計已有3090人死於新冠肺炎。過去兩年多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遺體「儘速火化」被解讀為24小時內火化,加上規定遺體裝進雙層防水屍袋就不能再打開,甚至發文建議殯葬業者在大體車上完成入殮,導致喪家無法見最後一面,無法好好告別,終生遺憾。
其實早在2020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已經為全球各國的確診喪葬規定奠定了方向。WHO開宗明義強調「應避免倉促處置死於COVID-19的死者」、「死者的尊嚴、他們的文化和宗教傳統以及他們的家人應該始終受到尊重和保護」,只要做好適當防護也不親吻或觸碰,家屬可以去太平間看遺體,遺體無論火化或埋葬都可以。
放眼紐西蘭、澳洲、加拿大、新加坡等四國的相關規定,也沒有一個國家跟台灣一樣有「儘速火化、屍袋不能再開、在大體車上入殮」這些規定。遺體處理的共通重點在明定殯葬業者所需的防護和流程注意事項。喪禮和儀式幾乎都盡可能兼顧喪家宗教文化背景,共通規定幾乎只有「不要親吻或觸碰遺體」,華人多的新加坡也允許喪家守靈3天。
加拿大政府官網明確寫道「應考慮在安全的非醫療環境中『最後一次告別』對悲傷家庭之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死亡人數激增也會導致殯儀服務人員和其他處理屍體的人面臨更大的心理健康挑戰,應考慮為這些人提供心理援助部門。
紐西蘭衛生部規定,只要能遵守機構規定及相關感控程序,牧師等和宗教司儀可以在醫院、臨終關懷院或私人住宅中舉行「最後的儀式」。紐西蘭政府也提供遺屬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哀傷輔導專線。
人生必修課之一:知錯,認錯,還要改過
2022-03-26由 學佛新視野 發表于 農業
認錯錯誤知錯推卸責任勇於
糾正錯誤是什麼意思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人都會犯錯,但我們犯了錯誤,該如何面對呢?是掩飾錯誤,推卸責任,還是熟視無睹,抑或是勇於知錯、認錯、改過呢?不同的態度,決定了不同的品格,也會鑄就不同的人生。
人生必修課之一:知錯,認錯,還要改過
有一種人,面對錯誤,習慣掩蓋、逃避、推卸。對於自己的錯誤與過失,他總能找到理由解釋。而這些理由往往又和他人有關,也就是說這類人慣常於推卸責任而不是自我認知過錯。
就小事而言,比如孩子在學校打傷了同學,卻理直氣壯地辯解道:“誰讓他先罵我的,都怪他,打他是他活該!”若家長也不明事理,一味袒護孩子,那孩子能知錯就改嗎?恐怕犯雙重之過了——不知錯,還跋扈。怕會應了那句“慈母多敗兒”吧。想要成為蒼天大樹,小樹苗就必須在未變形前,多加培植、扶正,這才頂天立地,不然就容易長成歪脖子樹了。
往嚴重了說,若一個殺人犯被捕後,宣稱:“都是這個社會不公平,不給我一條活路,不然我也不至於走到今天。”或強辯道“不是我的錯,是刀之過!”你說可笑還是可悲呢?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推卸責任也逃避不了法律的制裁。
另有一種人,面對錯誤,不推卸責任而是主動擔當。認錯是需要勇氣和涵養的,放下自尊和麵子,把自己的缺點及過失暴露在他人面前。而認錯之後呢,進一步勇於承擔責任和後果,這才是我們基本道德的體現。
人生必修課之一:知錯,認錯,還要改過
知錯認錯,並不丟人。隱瞞錯誤或推卸責任,就是持錯隨行,相當於把錯誤當作包袱一樣背在身上行走,能坦然安寧、閒庭信步嗎?坦誠承認過錯,是積極主動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問題,是光明之舉,不僅能給自己加分,還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美國一個銀行家曾經說過:“承認錯誤,你會得到錯誤意外的東西。”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小時候就因偷砍他父親的櫻桃樹而犯錯,但他勇於承認錯誤,收穫了成長。當生氣的父親詢問,是誰砍了優良的櫻桃樹時,小華盛頓怯生生回答:“是我,爸爸。”並向父親道歉。令他吃驚的是,父親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摸著他的頭說:“我為你的誠實而高興,因為那是比櫻桃樹還要寶貴的東西。”
勇於承擔責任,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勇於面對自己,更是不斷自我完善,種進步的受用之因。但話又說轉過來,真正的知錯認錯,不是反覆犯同樣的錯,然後認錯。若只認錯,卻不改正錯誤,那就不是真正的改過,而是走形式了。
南無羌佛在《世法哲言》中有云:“大德者多於公諸棄錯,懷私者常於強詞奪理,因瞻何來?強奪之理則非為理,故以非理而蓋其私。”意思是說:一個具有祟高倫理道德的大善知識,往往敢於當眾承認並糾正自己的缺點,隨時隨地主動檢查自己的錯誤。而心懷私慾的小人則常常搬弄是非,強辭奪理,千方百計砥毀他人。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強奪的這些道理實際上並不是道理,而是為了拿這些不是道理的東西蓋蔽他自私貪慾的內心境界。
人生必修課之一:知錯,認錯,還要改過
若我們能領悟這條哲言的真理,並能照做,會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祟高倫理道德的大善知識。
同時,“認錯誤不當下糾正”是錯誤知見。如果發現自己有錯誤不當下糾正,過後再糾正,不管過五分鐘還是過半個小時,或過更長時間,都不好,應該立刻、馬上、當下糾正,放下錯見,轉為正見。
所以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知錯,認錯,改過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之一。犯錯不可怕,就怕不認錯,更怕不改過!
——END——
撰稿:花開半夏
編輯:薩依/悅色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