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951/6320668
2022-05-18 09:18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長新冠後遺症,染疫者7月後可能出現
●腦霧屬於永久性腦神經傷害
●可透過良好飲食、睡眠、運動習慣,降低傷害
新冠病毒延燒全球,各國研究陸續發現,民眾染疫後會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影響患者康復後的生活。常見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
染疫後遺症 3個月後發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腦霧的三大症狀為專注力、理解力、記憶力下降。根據研究顯示,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
蔡睿蘋表示,新冠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國內疫情爆發,推估新冠後遺症會在7月左右陸續出現,國內尚未出現有染疫後出現腦霧的患者,但從國外的監測顯示,大約有二成五的Omicron染疫患者會出現腦霧症狀,且多數患者在染疫期間為輕症或是無症狀感染者。
有些疾病 也會引起腦霧
蔡睿蘋表示,腦霧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
蔡睿蘋表示,引發腦霧分為主要與次發性,以新冠病毒來說,新冠病毒與人體的ACE2受器結合引發症狀,ACE2多集中在呼吸道,但其餘臟器、血液中也會有受體,病毒也可能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這就是主要引起腦霧的原因,且腦神經受損後就無法透過藥物等方式改善。
預防失智症作法 可望改善
不過,像纖維肌痛症、慢性疲憊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引起的腦霧屬於次發性,只要原先的疾病改善,就能避免腦霧發生,以睡眠呼吸中止症而言,腦部因缺氧,才會出現腦霧症狀,因此需先診斷出導致腦霧原因,才能釐清是否能改善症狀。
蔡睿蘋表示,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引發腦霧的原因,若是新冠病毒則屬於永久傷害,染疫後,應避免讓腦神經傷害得更嚴重,或是讓其他可能引發腦霧的疾病加重症狀,建議可以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
有請醫學專業詳解。
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與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PD)是Prion-like protein聚集引發,分別為Tau protein(AD)與a-synuclein(PD)。最近五年的研究顯示,Tau protein與a-synuclein的聚集可能源於腸道微生物(細菌、真菌或病毒)的Prion-like protein (PrLP)。微生物的PrLP進入腸道上皮細胞,促使人類的PrLP聚集(PrLP aggregate),然後PrLP aggregate經由Exosome帶至腦神經細胞,經年累月PrLP aggregate在腦神經細胞越來越多,造成細胞死亡,於是就發生老年失智及肢體僵硬抖動。下面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文章刊登於今年10-19,在實驗室可做出Spike protein誘導Tau protein及Sup35NM在細胞內聚集,並在細胞間傳播。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5855-2圖文並茂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