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表示,依據春節前後本土疫情趨勢、有效再生數(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 Rt值)、檢驗陽性率及不同Omicron基因序列之傳播鏈等疫情狀況統計,顯示春節期間國內本土疫情穩定可控。
陳時中表示,邊境檢疫準備放寬,縮短檢疫天數為10天,99%以上病例在10天內可驗出,從全部集中檢疫,改為可選擇一人一戶或防疫旅館的選擇,但一人一室暫緩,至於一人一戶認定的爭議部分,將由內政部進行查驗,而放寬的商務人士資格則由經濟部規劃,會儘速提升長者疫苗接種率,並配合更大量的快篩檢驗。
入境檢疫政策調整規畫預計最快何時上路?陳時中表示,第一,持續觀察本土疫情,維持穩定可控的情況,第二,看第三劑疫苗涵蓋率能否達到50%,第三,相關配套是否整備完成,希望三月中旬之前上路。
媒體詢問,指揮中心是否一定要等第三劑疫苗覆蓋率達50%才會調整入境檢疫規劃?對此,陳時中回應,疫苗覆蓋率50%是目標,雖沒有完整科學證據可證明,但指揮中心認為「起碼要有一半的人打過第三劑,對社區安全比較好。」

另經審慎考量Omicron有縮短潛伏期跡象,暴露病毒後7天及10天內發病者比率分別達95%及99%以上,且感染Omicron之住院率及死亡率較其他變異株低,在國內持續提升COVID-19疫苗之基礎劑及追加劑接種率下,未來感染個案仍將以無症狀或輕症居多,並參考鄰近之日本、韓國、香港及新加坡陸續縮短檢疫措施等因素,研擬未來入境居家檢疫政策方向為「縮短居家檢疫天數為10天,並於檢疫期滿後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
陳時中分析,目前全球疫情約一天200多萬例,鄰近區域相關疫情升溫中,香港近日新增確診數從1000多到上升到1500,再小幅下降至1300,但數目仍相當高,而日本從10萬下降到7.7萬,韓國連續數日超過5萬,不過整體新增確診數降低了21%,可見全世界的整體疫情在收斂中。
此外,陳時中說,這一波新增的死亡比起前幾波,確診數大量增加,但死亡案例數與先前相當,死亡率相當低,且每周快速下降中,因此推測世界疫情對邊境威脅相對較低。
關於台灣開工至今的疫情發展,陳時中說,疫情屬「穩定可控」,確診數降低了24%,且陽性率也是極低的0.02%,R0值也控制在1,不會有指數性大量增加的情況,傳播鏈也從春節的10條減少到4條,包括桃機、高雄、宜蘭礁溪與高雄引水人等,其他零星個案也在收斂中,雖仍待觀察,但相對樂觀,至於新興的個案,則需要積極追查源頭,釐清社區風險。
媒體詢問,高雄、台北以外的縣市,民眾若遭到匡列、需要進行檢疫往往需要自費埋單,但有些民眾就是付不出錢,詢問指揮中心是否有解?陳時中說,居家隔離是以在家隔離為主,除非是陽性率非常高的,會列為專案處理,或是移工等無法符合檢疫規定的情況,會移往集中檢疫所檢疫。

指揮中心說明,在評估兼顧維持國內防疫量能、社會經濟活動及有效控管風險下,初步規劃調整方向如下:
一、居家檢疫天數及檢疫場所:
(一) 縮短居家檢疫天數為10天,並於檢疫期滿後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
(二) 以自宅或親友住所1人1戶為原則。如家戶無法符合1人1戶檢疫條件者,須入住防疫旅館完成10天檢疫。
二、入境人員之檢測措施:
(一) 放寬商務人士入境許可條件,並比照縮短檢疫。
(二) PCR檢測:入境時及檢疫期滿前(第10天)各1次,計2次。
(三) 家用快篩試劑快篩:檢疫第3天 、第5天、第7天以及自主健康管理第6-7天,各執行1次快篩,計4次。

指揮中心強調,因應檢疫措施調整規劃,已研擬提升1-3劑疫苗覆蓋率及長者接種率、持續整備醫療及加強版檢疫所量能、增加檢疫期間和期滿後快篩頻率、落實一人一戶和防疫旅館之嚴格防疫管理、強化企業自主防疫應變管理計畫、商務入境專案管理等防疫配套管理措施,並將持續監測國內外疫情趨勢及社區傳播風險,適時公布實施時間及執行細節。
未來第一線篩檢主力是否放在家用快篩?但專家認為家用快篩有偽陽性或偽陰性情況。陳時中表示,PCR檢驗各方面成本非常高,加上快篩準確度愈來愈高,不會完全放棄PCR檢驗,但會逐漸調整比重,根據快篩頻率和準確度,快篩和PCR檢驗混用來達成最好效果。
醫師沈政男認為,如果新北零星個案可以圍堵,全台距離清零就更近一步了。對此,陳時中回應,態度上還是努力,但這段時間感謝地方政府與疫調人員的辛勞,讓地方實質清零的可能性增加。
縮短入境檢疫天數是否會限定疫苗接種廠牌?陳時中表示,接種3劑疫苗是為了社會整體防護,而不是個人考慮,這是比例值。
未來入境檢疫政策調整後,是否仍要求檢附登機前2天內的PCR檢驗陰性報告?陳時中表示,登機前2天內的PCR檢驗陰性報告也在討論中,但目前沒有要完全去除,現在還很難評估,過一段時間再看是否很多人因為登機前2天內檢驗陽性而無法登機,如果這關過濾的人不多,可能考慮取消,加強邊境PCR檢驗。
(林芳如、林志怡/台北報導)
原文: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20214/SLPQ6SVQNVGDPPQHN256GDZ53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