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inehua wrote:
最新研究,確診過的天然保護力,甚至比打兩劑疫苗還持久。為了躲病毒打過兩劑以上的,還認為自己沒被騙?
研究:染COVID-19獲天然防護力 與打兩劑疫苗同樣持久
針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所做一項大規模研究結果今天顯示,確診後獲得防護力的時間,與施打疫苗同樣持久。
根據發表在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人們在感染COVID-19的10個月後,再次確診、住院與死亡的風險仍比一般人低了88%。
研究顯示,這樣染疫後獲得的天然免疫力,和施打兩劑輝瑞(Pfizer)或莫德納(Moderna)疫苗「至少一樣持久,甚至更為持久」。
...(恕刪)
唉 , 這不是最基本的『免疫』嗎 ?
問題是, 天然感染接觸的是完整病毒,是會感染 Covid-19 , 是會有重症死亡的可能
疫苗是只有病毒外殼的S蛋白,是不可能致Covid-19這個病
截至 112 年 2 月 15 日止,全國施打 COVID-19 疫苗總數為66,538,651 劑,共接獲疫苗不良事件通報 21,033 件,平均每十萬劑注射通報數約為 31.6 件。
其中死亡 1,614 件 , 每10萬人2.4 人
但是, 台灣Cocid-19的 病例總數 991萬, 死亡人數總計 17,452
每10萬人是176 人
2.4人(疫苗) ←VS →176人(感染)
數字相差這麼大 , 看不出來嗎?
「免疫」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明代醫書《免疫類方》,指的是「免除疫癘」
這從100年前的天花就知道了,發現曾在瘟疫流行中患過此種疾病的人,若僥倖未死,對這種疾病的再次感染具有抵抗力,稱之為「免疫」。
大清皇帝 順治 是直接死於天花,順治長子和四子已先後夭折。因為三皇子玄燁已出過天花,有了終生免疫力。才被順治立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康熙。
康熙深知天花對皇位繼承人的威脅。登基後,他引入中土民間流傳的"種痘法",在太醫院專門設立了痘診科;又設立專門的「查痘章京」職位,負責八旗防治天花, 還派種痘醫師朱純嘏前往東北和喀爾喀為滿清貴族子弟種痘。
但是,天然感染天花的種痘, 還是會有死亡案例發生
免疫(immunity)這個字的外文,是來自羅馬時代描述免除個人勞役或對國家義務的一個拉丁文「immunitas」
簡納醫生才將 疫苗 的種痘改採 "牛的痘病毒" , 減低了種痘的嚴重程度並產生"交叉免疫"保護
唉, 您引用的"聯合新聞網"就有寫
儘管如此,作者仍強調,這份研究結果不應被拿來鼓勵別打疫苗,因為施打疫苗仍是獲得免疫力最安全的方式。
主導研究的美國「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HME)在網站上寫
https://www.healthdata.org/news-release/lancet-most-comprehensive-study-date-provides-evidence-natural-immunity-protection
The researchers say we should recognise the natural immunity in people who have recently been infected with COVID-19, but warn that their findings should not discourage vaccination because it is the safest way to acquire immunity.

研究人員說,我們應該認識到 最近感染 COVID- 19的人的天然免疫力,但警告說,他們的發現不是阻止接種疫苗,因為這是獲得免疫力的最安全方式。
雙面浪人 wrote:
覺得樓主邏輯被誤導了
實驗藥物不是真正疫苗...真正的疫苗打下去病毒都沒了
這個病毒不一樣
唉 , 這個病毒就不是傳統病毒 !
早在去年這一篇就已經說明過了何以會打過疫苗及自然感染後, 都會再一次感染
說好的群體免疫呢?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814&t=6478330
已經說明
這個病毒的S蛋白有多變的α螺旋 和 β折疊 , 能呈現4種構像

它能扭曲旋轉的角度是冠狀病毒當中最高的
也就是 它的 S 蛋白會變臉 , 抗體抓不到
新冠狀病毒SARS-CoV-2 的病毒颗粒外殼含有24±9個S蛋白三聚体
(1)由於蛋白的 α螺旋和 β-strands折疊 , S蛋白 呈遞有 down折疊 和 up伸出 二個構象,共表現出4種構象

(對照上圖可見 紅色伸出蛋白的up, 以及隱藏 折疊起來的 down )
(2)除了病毒的S蛋白會折疊, 而且,明明病毒就是以用融合前S蛋白進來, 如何會變成融合後S蛋白?
SARS-2的S蛋白是所有冠狀病毒中最不穩定,即便不與人體細胞結合,但這個病毒刺突蛋白 S1-S2 邊界處獨特的“RRAR”弗林蛋白酶切割位點, 681-PRRA-684位點的插入 , 引入了Furin弗林蛋白酶, 切開S1和S2, 就會出現【融合前→融合後】蛻變。
自備的Furin會切去S1,不一定會呈遞出S1亞基
融合前的S1 亞基,才是 CoV 感染期間的免疫優勢抗原

切掉了,由S2溶開細胞膜侵入,無法呈遞 融合前的完整 S1 亞基 給免疫系統
(3)除此之外 , 還有電荷問題
S蛋白還被置換了多群正電荷,包含4個連續帶正電荷的氨基酸(N354 R355 K356 R357) ,這在β冠狀病毒也是絕無僅有。
帶正電荷會如何? 不必嵌合受體, 在S蛋白RBD區遠端帶有正電荷群, 能『靜電吸附』黏上 細胞帶負電荷的部份
人體的免疫 , 以及免疫應答 , 是送一個什麼樣的"蛋白"進來,人體免疫系統回應這個"抗原" , 製造出相對的"抗體"的反應? 抗體能綑綁病毒的S蛋白,防止病毒嵌入細胞的ACE2受體造成感染。
這一群帶正電氨基酸 K444 R509 R346 , R355 K356 R357 R466 , 在目前的流行株Omicron不但沒有改變,還增加到9個位點帶正電, 比之前的Alpha,Delta一樣,有更強的電荷能 "靜電吸附"
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acs.jpcb.2c01048


能以"氣溶膠"黏上來 , 而不需經"ACE2受體"這個門戶相嵌合,能躲過抗體綑綁。

如圖K444 R509 R346 , R355 K356 R357 R466(綠色) 這幾個帶正電荷位點, 不是在接合ACE2(紫色)的位置上, 而是位於遠端 , 就算就算綁住了S蛋白RBD去嵌合ACE2 ,這個遠端還能有"額外"的"靜電吸附"力
有三種帶正電荷的氨基酸 , 分別是 別為組胺酸H(Histidine)、離胺酸K(Lysine)和精胺酸R(Arginine)
比較18年前的 SARS-1 和 帶正電荷的SARS-2 在RBD區,帶電位點的氨基酸排列

紅框是對正電荷有影響的位點,和過去18年前的 SARS-CoV-1 帶電來相比,SARS-CoV-2 有增強的正電荷群(圖H 藍紫色顯示帶正電荷,紅色顯示帶負電荷) , 相對之下, SARS-1 的S蛋白上藍紫色區分散而且少。

這一群帶正電氨基酸 K444 R509 R346 , R355 K356 R357 R466 和肝素的結合數 及 使用分子操作環境 (MOE) 軟體評估肝素-蛋白質接觸和能量貢獻表明, 與帶正電荷的氨基酸 R346、R355、K444、R466 和可能的 R509 有很強的相互作用。 其所貢獻的能量 如圖示
帶電會如何?
『抗體』就算綁住了S蛋白去嵌合ACE2 , 但這遠端還是能"黏"上帶負電的HSPGs ,造成逃脫"抗體"綑綁
和 SARS-CoV-1 帶電相比,SARS-CoV-2 有增強的正電荷群 , 能黏上 帶負電荷的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醣HSPGs,與之結合,獨立於結合Spike棘蛋白ACE2受體的模式 ,利於 SARS-CoV-2 黏上人類細胞 , 以雙重結合模式去感染人類細胞。
造成了"突破性感染"
液遞免疫, 釋放到細胞外液的『抗體』會被逃脫 , 當然病毒能一次又一次侵入到細胞內 ,所以病毒一定會突破人體阻絕境外的抗體, 一定會跑進來 , 造成感染數目一定會很高
傳統病毒感染是以棘蛋白嵌入人體ACE2受體
病毒的S蛋白 → 嵌入人體ACE2受體 ,傳統的病毒感染循 ﹝S蛋白 →嵌入ACE2受體 ﹞模式,再胞吞感染進來

但是, 這個病毒還有次要的,另一種感染方法
ChemBioChem combining chemistry and biology 12 January 2022
https://chemistry-europ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bic.202100681
Charge Matters: Mutations in Omicron Variant Favor Binding to Cells
電荷問題:Omicron 變體中的突變有利於與細胞結合
這個病毒 S蛋白帶正電荷 , 能 靜電吸附 黏上帶負電荷的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醣HSPGs,與之結合 , 不必經ACE2受體, 照樣胞吞 感染進來

傳統的冠狀病毒感染循"飛沫", 病毒含在飛沫中咳嗽噴發出來, 1.5m-2m就掉在地上, 隔開距離才不會被病毒噴到
問題是這個病毒 S蛋白帶正電荷 , 能 靜電吸附 黏上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所以能飛更遠, 超越社交距離!
面對一個 能靜電吸附 氣溶膠黏上來感染的病毒, 還以為測量傳統的"抗體效價"就能憑估? 不! 抗體就算成功綑綁了病毒的S蛋白, 照樣以靜電吸附 氣溶膠黏上來HSPGs感染
所以,台灣對於這個病的防治是擺出套餐, 是隔離檢疫,疫調,口罩洗手消毒, 疫苗,藥物通通要, 從餐前酒前菜主餐附餐甜點飲料全都要! 而不是以為"單點"這其中一項就可以?
想要"疫苗打下去病毒都沒了"?在這個病是不可能的
抗體 只能針對特定的"抗原"
因為超出了"免疫系統"所能做的 範圍
這一篇是 Nature 的報告,標題就寫了 escape antibodies 逃脫抗體 , 都逃脫了沒被抗體擋住,當然會"確診"。

這一篇是美國醫學期刊 JAMA , 打過四劑BNT照樣突破性感染!
該篇論文統計實驗是在以色列做的, 打過三劑BNT之後的突破性感染是19.8% , 打第四劑是降低到 6.9%

抗體Fab端中和病毒 , 抗體的Fc聯結到免疫細胞FcR受體, 然後才有免疫細胞吞噬
病毒能逃脫"抗體",無法以Fab固定住病毒 , 並聯結到吞噬細胞的 FcR 受體 ,吞噬細胞 能胞吞到病毒嗎?

打過疫苗後感染(被靜電吸附)之後會如何 嗎?
數字顯示被感染後,99.56%人都沒事 , 無症狀或輕症
我們的免疫系統有二大部份 , 液遞出去的抗體能中和病毒←這是阻絕境外 , 現在病毒逃過抗體跑進來, 這些漏網之魚有第二道防線"T細胞免疫"在感染後清除病毒
所以99.56%人才會是 無症狀或輕症
雖然這個病毒 能逃脫抗體綑綁, 有抗體照樣帶電黏上來, 當然就會侵入人體, 造成高感染數
然而, T細胞對於病毒的辨識不同於抗體; 抗體是嵌合S蛋白,捆綁住整個S蛋白防止和ACE2受體接合(嵌合)。但T細胞則是將S蛋白分解為一個一個小單位來辨認。

這些病毒蛋白質(抗原) , 是經由抗原呈遞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包括 巨噬細胞、B細胞及樹突狀細胞,是將病毒蛋白分解成蛋白片段較小的肽(胜肽)。
胞吞 → 分解(蛋白片段較小的肽)→添加MHC2組成複合體 →抗原呈遞
T細胞不是認整個S棘蛋白, 而是拆解為較小的"胜肽"認出病毒
打比方如同認人不是認 整個臉 , 而是拆開成 眉毛 眼睛 鼻子 耳朵來認 , 例如蠟筆小新以"一字眉"被認出來, 人臉是以鳳眼, 朝天鼻 ,招風耳 的形式被認來是"那個人"
MHC II(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II)是免疫細胞添加上去的記號, 代表這個Ag抗原曾經被APC細胞吞噬過(如同罪犯被逮補過), 這個『蛋白』屬於是侵入的病原所有, 加上記號是記憶分類其為"致病病源", 避免誤判類似的蛋白。
反之,這個蛋白若未被APC吞過(沒打過疫苗或之前沒感染過舊冠),沒有添加MHC II這個記號, 會被視為"良民",不是只有抗體逃脫, 帶有這個蛋白的病毒也不會被辨識出來,是連T細胞都不會啟動,病毒就長驅直入了 。
雖然病毒變種了,但是所蛋白片段較小的"胜肽"並沒有改變 , 仍然會被T細胞認出來
雖然無法擋住病毒侵入, Omicron和之前的Alpha,Delta病毒一樣"突破性感染",能被驗到PCR陽性,但是免疫系統不是只有"液遞" , 還有細胞免疫 , 疫苗 仍然事先讓T細胞產生了免疫, 做感染後的病毒清除 。
疫苗能減少重症及死亡 。

左邊"抗體"逃脫 , 但是右邊的T細胞能清除病毒
意思就是大門的鎖(抗體)被小偷用強力磁鐵吸開, 失效了 , 大門沒上鎖 , 小偷強盜就可以進來
已經沒有"東西"能擋在細胞外阻止病毒入侵了, 當然感染後還會重覆感染,只要有接觸就感染,病例數當然會往上升。
現在防火門失效,火燒進來,若越快拿起滅火器(T細胞免疫)滅火, 就看不出有火災,就會呈現"無症狀",外表根本不會發現到已經"有火災"了?
是有縱火狂沿路在丟汽油彈 , 到處都被丟中著火了
但是 99.56% 的起火點都被住戶自己的滅火器撲滅了 , 看不出有火災的情況 (無症狀)
需要消防隊滅火的剩下0.4%
怎麼能不明究理? 一直說,你看看, 到處都是火災 ! 花錢買火災偵測?花錢買滅火器根本無效?
還說滅火器無用! 不如就讓火繼續燒(自然感染) ? 災民會自行逃亡?燒完就會重建 ?
感染數很高( 但都自行撲滅﹝要有滅火器,不是天生能徒手滅火﹞了 , 看不出有火災的情況) , 重症死亡沒有增加
也就是疫苗所引發的人體免疫,所針對 SARS-2 的保護力 , 不是直接以『中和抗體』嵌合病毒了 , 而是侵入後才被T細胞清除
必定要經歷 感染發燒的過程才被滅掉 , 當然會有很高的感染數
但是感染後呢 ? 99.56% 都自行滅掉
但是,但是65+以上是高危險群 , 若增加的病例是年輕人,發燒幾天就好了,因為死亡率低,一旦罹病放入數據當中,不增加分子,反而可以放大分母,拉低死亡率。但是還會放出病毒,若傳染給65+以上, 死亡率機率高
這一篇 科學論文都有詳細比較了 未打疫苗的風險
Protection against SARS-CoV-2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 and Previous Infection
March 31, 2022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 Engl J Med 2022; 386:1207-1220
DOI: 10.1056/NEJMoa2118691
以為天然感染過就穩了? 不知道這個病毒帶正電荷能靜電吸附, 感染後會再次感染
如統計,未打疫苗再次感染的風險是 2.25 VS 打1劑疫苗突破性感染風險 0.43
打2劑疫苗突破性感染風險降到0.40

兩劑 BNT162b2 疫苗與針對 SARS-CoV-2 感染的高度短期保護有關;這種保護在 6 個月後顯著減弱。感染後 1 年多,通過接種疫苗增強的感染獲得性免疫力仍然很高。(由英國衛生安全局和其他機構資助;ISRCTN 註冊號,ISRCTN11041050. .)
1年之後,未打疫苗再次感染的風險是 2.40 VS 打1劑疫苗突破性感染風險 0.52
1年後打2劑疫苗突破性感染風險降更多0.09 , 差距拉的更大 , 打疫苗的保護較有持久性

為什麼 ? 因為疫苗是使用 S2P抗原 , 加上2個脯胺酸讓免疫原性更好
雙面浪人 wrote:
實驗藥物沒辦法保證不中標(病毒可以在身體複製到被檢查出來)
但可以變輕症?(怎麼做?抑制病毒在身體複製的上限?可能嗎?)
覺得只是壓抑身體免疫反應,跟感冒喝止咳糖漿一樣,壓抑症狀但是還是靠身體自癒
是T細胞免疫
由於病毒能逃脫抗體 , 無法阻絕體外 , 但是進來發燒,流鼻涕,喉嚨痛之後 , 還是會被T細胞認出來, 進來後感染複製後被T細胞近身肉膊後才清除掉

西雅圖和金郡 的資料
相對風險是指我們比較未接種疫苗的人與接種疫苗的人的 COVID-19 感染、住院和死亡風險。
例如,在 8 月 26 日之前的一個月裡,金郡未接種疫苗的人是:
COVID-19 檢測呈陽性的可能性是接種疫苗的人的 7 倍
住院的可能性是接種疫苗的人的 49 倍
死於 COVID-19 的可能性是接種疫苗的人的 32 倍。

圖表顯示了與接種疫苗的同齡人相比,病毒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傳播的速度要快得多。7月1日,未接種者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每天8例,而接種者中不到1例。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的病例激增,每天每 100,000 人增加 82 例。接種疫苗的人群中的病例也有所上升,但增幅要小得多:到 8 月下旬,這一比率每天僅增加 8 例/100,000 例。

當查看住院情況時,風險差異更加顯著。在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年齡調整後的比率幾乎沒有變化,每天每 10 萬人中只有 0.1 人住院。在未接種疫苗的人中,住院人數幾乎增加了 9 倍,高達每天每 100,000 人中有 8 人。COVID-19 死亡顯示出類似的趨勢,接種疫苗的人的風險大大低於未接種疫苗的人。

由於這個病毒能靜電吸附躲避"抗體",傳染率很高,而且這個數據統計時,超過三分之二的金郡總人口已完全接種疫苗,是看到即使是一些接種疫苗的人也會生病(因為能靜電吸附躲避"抗體"),但很少會住院或死於 COVID-19。正如圖表清楚地顯示的那樣,未接種疫苗的居民面臨 COVID-19 最壞結果的風險要高得多。
科學論文都有詳細比較了 未打疫苗的風險
這一篇
Protection against SARS-CoV-2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 and Previous Infection
March 31, 2022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 Engl J Med 2022; 386:1207-1220
DOI: 10.1056/NEJMoa2118691
以為天然感染過就穩了? 不知道這個病毒帶正電荷能靜電吸附, 感染後會再次感染
如統計,未打疫苗再次感染的風險是 2.25 VS 打1劑疫苗突破性感染風險 0.43
打2劑疫苗突破性感染風險降到0.40

兩劑 BNT162b2 疫苗與針對 SARS-CoV-2 感染的高度短期保護有關;這種保護在 6 個月後顯著減弱。感染後 1 年多,通過接種疫苗增強的感染獲得性免疫力仍然很高。(由英國衛生安全局和其他機構資助;ISRCTN 註冊號,ISRCTN11041050. .)
1年之後,未打疫苗再次感染的風險是 2.40 VS 打1劑疫苗突破性感染風險 0.52
1年後打2劑疫苗突破性感染風險降更多0.09 , 差距拉的更大 , 打疫苗的保護較有持久性

為什麼 ? 因為疫苗是使用 S2P抗原 , 加上2個脯胺酸讓免疫原性更好
Original Investigation
November 4, 2021
Association Between mRNA Vaccination and COVID-19 Hospitalization and Disease Severity
美國醫學期刊JAMA. 2021;326(20):2043-2054. doi:10.1001/jama.2021.19499
這一篇是調查 住院後重症死亡的風險
病程發展為死亡或需要加上呼吸器, 打疫苗是 12.0% , 未打疫苗風險增加一倍是24.7%

住院24小時內低血氧死亡的風險 打疫苗是 13.5% , 未打疫苗風險增加一倍是28.2%
還記得這篇那幾個零分帳號嗎?算一下大概就知道這版有幾隻在護航,對比一下那樓和目前在這的留言,大家不妨猜猜誰是誰。疫苗口碑建立不起來,還想出怪招?
美國防疫指揮官 福契博士 也在有線電視 承認疫苗造成心肌炎
https://www.pfizer.com/news/press-release/press-release-detail/pfizer-and-biontech-receive-us-fda-approval-2023-2024-covid?fbclid=IwAR146CwYXzTjTAvlZn8chJNT3Lnq3OC-QWt4lr6z89rtJ1TfwUsmMiB9Tns
google 翻譯
指示、授權使用和重要安全訊息
指示
COMIRNATY®(COVID-19 疫苗,mRNA)是一種經批准用於主動免疫的疫苗,用於預防12 歲及以上個體由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 (SARS-CoV-2) 引起的2019 冠狀病毒病(COVID-19) 。
重要安全訊息
如果您 對 COMIRNATY 的任何成分或先前劑量的輝瑞 BioNTech COVID-19 疫苗有嚴重過敏反應,則不應接受 COMIRNATY ®(COVID-19 疫苗, mRNA )
COMIRNATY 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的可能性很小。嚴重的過敏反應通常會在接種一劑疫苗後幾分鐘至一小時內發生。因此,您的疫苗接種提供者可能會要求您在接種疫苗後留在接種疫苗的地方進行監測。如果您或您的青春期前兒童或青少年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請致電 9-1-1 或前往最近的醫院。嚴重過敏反應的跡象可能包括:
呼吸困難、臉部和喉嚨腫脹、心跳加速、全身出現嚴重皮疹、頭暈和虛弱
授權或批准的 mRNA COVID-19 疫苗顯示心肌炎(心肌發炎)和心包膜炎(心臟外壁發炎)的風險增加,特別是在接種疫苗後的第一週內。對於 COMIRNATY,觀察到的風險在 12 至 17 歲的男性中最高。如果您在接種疫苗後,特別是在接種一劑疫苗後 2 週內出現以下任何症狀,請立即就醫:
胸痛
呼吸急促
感覺心跳加速、撲動或劇烈跳動
其他症狀,尤其是兒童,可能包括:
暈倒
異常且持續的疲勞或缺乏精力
持續嘔吐
腹部持續疼痛
異常且持久的涼爽、蒼白的皮膚
注射 COMIRNATY 等注射疫苗後可能會發生暈厥。您的疫苗接種提供者可能會要求您在接種疫苗後坐下或躺下 15 分鐘
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對 COMIRNATY 的免疫反應可能會降低
COMIRNATY 可能無法保護所有疫苗接種者
告訴您的疫苗接種提供者您的所有醫療狀況,包括您是否:
有任何過敏症
患有心肌炎(心肌發炎)或心包膜炎(心臟外壁發炎)
發燒了
有出血性疾病或正在服用血液稀釋劑
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服用影響免疫系統的藥物
已懷孕、計劃懷孕或正在哺乳
已接受另一種 COVID-19 疫苗
曾因注射而暈倒
服用 COMIRNATY 後最常見的不良反應(≥10%)是注射部位疼痛(高達 90.5%)、疲勞(高達 77.5%)、頭痛(高達 75.5%)、寒顫(高達 49.2%)。%)、肌肉疼痛(高達 75.5%)、寒顫(高達 49.2%)。高達45.5%)、關節疼痛(高達27.5%)、發燒(高達24.3%)、注射部位腫脹(高達11.8%)及注射部位發紅(高達10.4%)。
這些可能並不是疫苗所有可能的副作用。致電疫苗接種提供者或醫療保健提供者詢問令人煩惱的副作用或不會消失的副作用。
疫苗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的可能性很小。嚴重的過敏反應通常會在接種一劑疫苗後幾分鐘到一小時內發生。因此,疫苗接種提供者可能會要求您在接種疫苗後留在接種疫苗的地方進行監測。如果您的孩子有嚴重過敏反應,請致電 9-1-1,或前往最近的醫院。嚴重過敏反應的跡象可能包括:
呼吸困難、臉部和喉嚨腫脹、心跳加速、全身出現嚴重皮疹或頭暈無力
一些接受 mRNA COVID-19 疫苗的人出現了心肌炎(心肌發炎)和心包膜炎(心臟外壁發炎)。接種輝瑞 BioNTech COVID-19 疫苗後出現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最常見於 12 至 17 歲的青少年男性。大多數人在接種疫苗後幾天內就開始出現症狀。發生這種情況的幾率非常低。如果您的孩子在接種疫苗後出現以下任何症狀,尤其是在接種一劑疫苗後 2 週內,請立即就醫:
胸痛
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
心跳加快、撲動或劇烈跳動的感覺
其他症狀,尤其是兒童,可能包括:
暈倒
異常且持續的煩躁
異常且持續的餵養不良
異常且持續的疲勞或缺乏精力
持續嘔吐
腹部持續疼痛
異常且持久的涼爽、蒼白的皮膚
注射疫苗(包括輝瑞 BioNTech COVID-19 疫苗)後可能會發生暈厥。因此,您的疫苗接種提供者可能會要求您在接種疫苗後留在接種疫苗的地方進行監測
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對輝瑞 BioNTech COVID-19 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會降低
輝瑞 BioNTech COVID-19 疫苗可能無法保護所有人
告訴您的疫苗接種提供者您的所有醫療狀況,包括您是否:
有任何過敏症
患有心肌炎(心肌發炎)或心包膜炎(心臟外壁發炎)
發燒了
有出血性疾病或正在服用血液稀釋劑
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服用影響免疫系統的藥物
懷孕或正在哺乳
已接受另一種 COVID-19 疫苗
曾因注射而暈倒
輝瑞 BioNTech COVID-19 疫苗已報告的副作用包括:
嚴重過敏反應
非嚴重過敏反應,如皮疹、搔癢、蕁麻疹或臉部腫脹
心肌炎(心肌發炎)
心包膜炎(心臟外壁的發炎)
注射部位疼痛/壓痛
疲倦
頭痛
肌肉疼痛
發冷
關節疼痛
發燒
注射部位腫脹
注射部位發紅
噁心
感覺不適
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腫大)
食慾下降
腹瀉
嘔吐
手臂疼痛
因注射疫苗而暈倒
頭暈
易怒
這些可能並不是所有可能的副作用。可能會出現嚴重且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致電疫苗接種提供者或醫療保健提供者詢問令人煩惱的副作用或不會消失的副作用。
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以及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 (VAERS) 報告疫苗副作用。
個人觀點喜歡就拿去用!用就是你的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