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疫情升溫! 日本單日新確診逾3萬人 韓國近2萬

疫情趨緩,急診肺栓塞反增!醫示警:有「2症狀」快送醫
肺栓塞猝死率10%不可不慎

楊博州解釋,2021年起Delta株開始在國內擴散大流行後,因其病種毒性較強,且那時大眾對於疫苗有疑慮,所以接種還不普遍,許多來急診就醫的病人,都嚴重到呼吸衰竭,需要插管的情況,再加上民眾恐慌紛紛擠至急診室來採檢,造成急診癱瘓。

隨著民眾普遍接種疫苗後,嚴重肺炎的病患數下降了,反倒是一個少見疾病卻變多了,那就是肺栓塞,成因顧名思義,就是肺動脈裡面血液被「血栓」塞住了。楊博州說明,患者症狀表現包括:喘氣、胸悶、胸痛、咳血等現象,嚴重發作時,會造成右心過勞與右心衰竭,其猝死率可達10%。
tteffuB 特肥吧 wrote:
疫情趨緩,急診肺栓塞(恕刪)


The growing evidence that Covid-19 is leaving people sicker
未來新冠的後遺症將會是整個醫療體系的重大負擔,
現在台灣已經無法清零,
家裡有老人的,
建議染病康復後去做一次全身檢查,真的是慘痛教訓~~
nikon_user wrote:
日本第七波新冠疫情持續升溫當中,首相岸田文雄也確診。據《共同社》報導,23日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為343人,超過「第六波」2月22日時的327人,再度創新高,單月死亡人數在8月首次超過了5千人。

8月23日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為343人,超過「第六波」2月22日時的327人,再度創新高
單日2月22 日 327 (總感染母數69447) → 8月23日 343 (總感染母數208451)
6萬多人感染 對比 20萬人感染
感染後是經過發病 →重症 , 才會造成 死亡
所以要先審視感染數

8月23日感染人數多了13萬9千 , 如果依照之前327/69447=0.0047的比例 , 是達到 981人 , 但現在只有343人
所以要看感染母數
不是只看 多了 16 人的新高點
甚至 9月2日還多了7個人 增加到 350人 (但感染母數130182是降下來的) , 但是0.0026的死亡率 還是比之前0.0047的死亡率要低
其實都沒有2月的情況嚴重

為何數字會上升 因為 omicron 帶電的位點增加 , 更容易感染 , 感染數就上升了
這感染數上升,是因為病毒帶電的位點增加→更容易靜電吸附黏上來感染所造成的,
並不是打疫苗能阻擋"靜電吸附"的

nikon_user wrote:
23日日本新增加確診人數為208551例,較一週前增加了約4.2萬人,感染人數未減,死亡人數急增。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強調「兼顧防疫和社會經濟活動」,但死亡人數增加的未停止。


327 (總感染母數69447) → 8月23日 343 (總感染母數208451)


日本的疫苗注射率其實比台灣還低 , 但如圖可見2月和8月的疫苗注射差不多 , 已進入高原期的80%左右
8月是高一點,不過多1-2個百分點

nikon_user wrote:
日本目前的「第七波」疫情中,感染人數從6月下旬起增多,死亡人數從7月下旬起增加。政府為解決醫療機構和保健所業務過於繁重的問題,將對所有感染者的現行做法進行調整。

據《NHK》報導,政府小組委員會成員、東邦大學立田教授表示,在第七波期間,每天的感染人數最多約為26萬人,大大超過了第六波的高峰,「這一波每天有超過20萬人被感染,我們仍然看不到感染高峰」。

感染後是經過發病 →重症 , 才會造成 死亡
死亡是增加了16人 , 但是感染數更增加了13萬9千人
每天有超過20萬人被感染 , 但是依這樣20萬人的感染母數 , 每天應有 981人死亡 ,實際上卻沒有,而是343人
這表示死亡率並未如感染的比率一樣上升
在發病 → 重症 被擋住了
感染率上升是因為 omicron 帶電的位點更多 , 更容易 "靜電吸附" , 接觸就黏上去感染
但死亡率其實是下降的
也就是 T 細胞在感染後清除了病毒 , 阻止了死亡數升到相對比例的981人,停留於343人

nikon_user wrote:
疫苗施打率明明比二月多,為何此次感染人數及死亡人數創新高?
出處:日本新冠第七波疫情死亡人數343人 超越「第六波」創新高


目前 感染率很高 ,是因為這個病毒能靜電吸附粘上來感染,抗體擋不住
現在不是自然發生"火警" , 而是縱火狂到處丟汽油彈 , 汽油彈因汽油流動而延燒(靜電吸附),被丟到到就燒起來, 當然很多地方都火警燒起來沒錯

但是住戶99.56%都自行拿滅火器(感染後T細胞會清除)噴滅火燄 , 真的住宅完全燒光的只佔0.19% , 重症死亡率 並沒有增加
herblee wrote:
感染率上升是因為 omicron 帶電的位點更多 , 更容易 "靜電吸附" , 接觸就黏上去感染
但死亡率其實是下降的
也就是 T 細胞在感染後清除了病毒 , 阻止了死亡數升到相對比例的981人,停留於343人(恕刪)

日本第六波是Ba.2,日本第七波是Ba.5。
可以把兩種不同程度的變種病毒混為一談,然後推論出這種結論。

眾所皆知疫苗保護力是包含降低感染率,上面那種混為一談的說法,根本無法解釋為何第七波感染人數較第六波多。關於靜電吸附說,在此版已經多位網友指正不實,依舊故我再放送。個人也多次強調無意願接受此鄉野傳說,既然不懂尊重別人意願,恕我在此留言之後在此COVID-19專區不再給予任何回應。

引用:Ba.5之前,死亡率0.04%
基於以上原則,因為無法得知確診者黑數,所以分母統一以全日本人口來計算,分別計算第六波及第七波的死亡率。
此外,為何不以感染者為分母,因為:
未打疫苗:未打疫苗染疫死亡人數/未打疫苗感染人數。
打一劑疫苗:打一劑疫苗染疫死亡人數/打一劑疫苗感染人數。
打二劑疫苗:打二劑疫苗染疫死亡人數/打二劑疫苗感染人數。
打三劑疫苗:打三劑疫苗染疫死亡人數/打三劑疫苗感染人數。
打四劑疫苗:打四劑疫苗染疫死亡人數/打四劑疫苗感染人數。
從來沒有提供這樣的資料,基於公平起見,採全人口數當分母,基礎相同下較無爭議。
當新冠疫苗從防染疫,破功後改為防重症、防死亡,被這樣詐欺,當然不能再被主流消息牽著鼻子走。我們看實際案例,不要去看那些實驗計算出來的數字。

引用:華人沒有新冠疫情

底下節錄最初的對話:
herblee wrote:
疫苗是激活免疫,進而產生保護力,這需要時間!至少21天而且需要補強第二劑,就像機器需要暖機,電腦開機要跑完程式,不是立即反應,而是反映在一個月之後。且因靜電吸附必然感染,並不能看感染數字就下定論

我的回覆 wrote:
明明第二劑有打,之後再打追加劑,意思是之前打的兩劑沒效?照您的說法21天後,如果感染及死亡人數整體下降,功勞算疫苗的?天底下有利的都算疫苗的功勞?豈有此理?還靜電吸附勒?可以別再扯鄉野傳說了嗎?
沒打疫苗自我防疫也不用等21天,打疫苗還要看黃道吉日?就算如此,依據這種算法,第六期施打第二劑,效力延升至第七期,那第六期的死亡率還是要高過第七期。因為第六期很多第二劑還未滿21天。
超級小任任 wrote:
疫情升溫! 日本單日新確診逾3萬人 韓國近2萬

病人一堆,經濟也沒好到哪去,
到底共存個寂寞~~

我確診後十天快篩才陰性,
甚麼七天免篩就可以解隔離,根本搞全民感染,
更慘的是我咳到現在還沒好,
又發現有呼吸不順的毛病,走一下子就覺得喘,
尼瑪到底誰說像感冒的。


就說了

要學習老共路線

把自己給清零了才對

沒事跑出門幹嘛

nikon_user wrote:
日本第六波是Ba.2,日本第七波是Ba.5。
可以把兩種不同程度的變種病毒混為一談,然後推論出這種結論。

不同程度?
Ba5 就是來自Ba2 ,再怎麼變還是omicron , 還是存在交叉免疫保護
是大貓走大洞 , 小貓走小洞的概念嗎 ?
實際上卻是 小貓也能走大洞
感染過BA.2的人,再發生 BA.5 變種病毒的突破性感染的可能性較小
這不是推論(推測出來的) , 請看報告
Risk of BA.5 Infection among Persons Exposed to Previous SARS-CoV-2 Variants
September 8, 2022 N Engl J Med(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2022; 387:953-954
DOI: 10.1056/NEJMc2209479
結論是
we found that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with the BA.5 subvariant were less likely among persons with a previous SARS-CoV-2 infection history in a highly vaccinated population, especially for previous BA.1 or BA.2 infection, than among uninfected persons.
我們發現在高度接種疫苗的族群中,有 SARS-CoV-2 感染史的人發生 BA.5 亞變種病毒的突破性感染的可能性較小(←有交叉保護).特別是對於既往 BA.1 或 BA.2 感染者,再其次為未感染者
還有這一篇
Antibody escape 抗體逃逸 of SARS-CoV-2 Omicron BA.4 and BA.5 from vaccine and BA.1 serum
Cell . 2022 Jul 7;185(14):2422-2433.e13. doi: 10.1016/j.cell.2022.06.005. Epub 2022 Jun 9.

人體的免疫系統不是只有"抗體" , 還有細胞免疫

==在這一篇報告=============================================
Outcomes of laboratory-confirmed SARS-CoV-2 infection during resurgence driven by Omicron lineages BA.4 and BA.5 compared with previous waves in the Western Cape Province, South Africa
與南非西開普省之前的感染波相比,來自 Omicron 譜系 BA.4 和 BA.5 的期間實驗室確認的 SARS-CoV-2 與之前感染的比較
結果Result:
在 BA.4/BA.5 波的 3,793 名患者和前一波的 190,836 名患者中,BA.4/BA.5 和 BA.1 波的嚴重住院/死亡風險相似(調整後的風險比 (aHR) 1.01;95% 信賴區間 (CI) 0.92;1.12)。與前幾波相比,兩波 Omicron 波發生嚴重後果的風險較低。既往感染(aHR 0.19, 95% CI 0.16; 0.22)和疫苗接種(aHR 0.24; 95% CI 0.15; 0.39 加強與未接種疫苗)具有保護性
結論:
BA.4/BA.5 和 BA.1 時期確診的 COVID-19 病例的疾病嚴重程度相似,因為先前感染和接種疫苗導致對 SARS-CoV-2 的免疫力不斷增強,這兩種情況都具有很強的保護作用.
嚴重程度相似
nikon_user wrote:
眾所皆知疫苗保護力是包含降低感染率,上面那種混為一談的說法,根本無法解釋為何第七波感染人數較第六波多。關於靜電吸附說,在此版已經多位網友指正不實,依舊故我再放送。個人也多次強調無意願接受此鄉野傳說,既然不懂尊重別人意願,恕我在此留言之後在此COVID-19專區不再給予任何回應。

眾所皆知疫苗保護力是包含降低感染率?

並沒有,科學期刊是說 eacape antibody 逃避抗體 ,是 increase evasion 增加逃逸

沒想到 "眾所皆知"也能當成科學討論的理由 ? 科學討論不是看事實證據 ? 卻是"多數決"的"眾所皆知"?
請問為什麼能 『降低感染率』?
眾所皆知 ? 所以前面才解釋過這是基於 傳統病毒﹝S蛋白←抗體嵌合 X 阻斷嵌入ACE2受體﹞
靜電吸附 發生時 , 請問"抗體"還會有效嗎 ? 沒有! 報告說是逃避抗體 escape antibody

原因機制都不知道, 能說, 就是這樣 "莫須有" 就 眾所皆知了?
時間回到100年前 , 當時的人對於巴斯德所發明的, 世界上首支推出的量產疫苗 "Rabies"看法,並不是"眾所皆知"?
降低感染率 並非不會感染 ? 所有報告都顯示自Alpha ,Delta ,Omicron都存在『突破性感染』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
並非根本無法解釋為何第七波感染人數較第六波多?
怎麼會無法解釋 ?
「感染率」 那個"率" 字 是比例 比較 要有母數
上面54樓已經解釋過了"母數"? 還要再解釋?
您引用的 引用:Ba.5之前,死亡率0.04% , 還是在講"母數" 的問題

所以您所謂的 死亡人數增加 16 人 , 只顯示了分子 , 看不到分母 , 不能稱為 "死亡率"!
沒有分母參予計算的單一感染人數 , 也不能稱為 "感染率"!

關於靜電吸附說,在此版已經多位網友指正不實

多位網友指正不實? 明明引用論文報告資料俱在! 居然能說指正不實 ?
學術論文報告被說成鄉野傳說?

一直認為您比較理性 , 可以說道理的 ,才會花很多時間一再說明
"靜電吸附"是冠狀病毒前所未有 , 所以早在去年就列舉過10幾篇以上許多論文, 到現在這個研究還陸續發表
AZ、莫德納、高端差在哪?醫揭疫苗「背後原理」:不用挑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814&t=6385552&p=10#83008271

怒駁扯上高端 王必勝:不是不買BA.5疫苗!現在除美國沒人買得到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814&t=6658773&p=2#85784367
那一個位點帶電, 能量為多少?能吸引到相對於人類細胞那一個受體位置, 每一篇都有資料,麻煩您看一下

了解,就算成堆成塔的論文資料放在面前也不接受 ! 您無意接受沒有問題 , 但"多位網友指正不實"的說法從何而來?
麻煩說明那一位網友指正不實? 指正了那裏? 那裏不實?
麻煩您舉證所說的 多位網友指正不實?
找不到任何舉證? 眾口碩金 ? 這是三人成虎 ! 曾參殺人
麻煩您
nikon_user wrote:
引用:Ba.5之前,死亡率0.04%
基於以上原則,因為無法得知確診者黑數,所以分母統一以全日本人口來計算,分別計算第六波及第七波的死亡率。

感染這個病 → 才會因為這個病而死亡
自己說有很多黑數?卻把不會因感染而死亡的未感染者拉進來計算?不是增加更多相對黑數嗎?
(未感染者就算死亡,死因也不能歸因於這個病, 這是不相干邏輯誤謬(fallacies of relevance),是前提和結論毫無邏輯關聯的不當推理方式)
此外,為何不以感染者為分母,因為:
未打疫苗:未打疫苗染疫死亡人數/未打疫苗感染人數。
打一劑疫苗:打一劑疫苗染疫死亡人數/打一劑疫苗感染人數。
打二劑疫苗:打二劑疫苗染疫死亡人數/打二劑疫苗感染人數。
打三劑疫苗:打三劑疫苗染疫死亡人數/打三劑疫苗感染人數。
打四劑疫苗:打四劑疫苗染疫死亡人數/打四劑疫苗感染人數。

完全看不懂 , 自相矛盾
此外,為何不以感染者為分母,因為:
未打疫苗:未打疫苗染疫死亡人數/未打疫苗感染人數。
下面分母又列入感染數 ?

為何不以感染者為分母,因為:分母有列入感染數 ?
完全看不懂在說什麼?
因 → 果 ? 完全是 不相干邏輯誤謬(fallacies of relevance),"前提"和 "結論"毫無邏輯關聯?

nikon_user wrote:
底下節錄最初的對話:
herblee wrote:
疫苗是激活免疫,進而產生保護力,這需要時間!至少21天而且需要補強第二劑,就像機器需要暖機,電腦開機要跑完程式,不是立即反應,而是反映在一個月之後。且因靜電吸附必然感染,並不能看感染數字就下定論

我的回覆 wrote:
明明第二劑有打,之後再打追加劑,意思是之前打的兩劑沒效?照您的說法21天後,如果感染及死亡人數整體下降,功勞算疫苗的?天底下有利的都算疫苗的功勞?豈有此理?還靜電吸附勒?可以別再扯鄉野傳說了嗎?
沒打疫苗自我防疫也不用等21天,打疫苗還要看黃道吉日?就算如此,依據這種算法,第六期施打第二劑,效力延升至第七期,那第六期的死亡率還是要高過第七期。因為第六期很多第二劑還未滿21天。

完全看不懂 您的回覆在說什麼 ?
第六期施打第二劑 ? 效力延升至第七期? 第六期的死亡率還是要高過第七期?
是在說下面這個
nikon_user wrote:
日本第七波新冠疫情持續升溫當中,首相岸田文雄也確診。據《共同社》報導,23日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為343人,超過「第六波」2月22日時的327人,再度創新高,單月死亡人數在8月首次超過了5千人。
23日日本新增加確診人數為208551例,較一週前增加了約4.2萬人,感染人數未減,死亡人數急增。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強調「兼顧防疫和社會經濟活動」,但死亡人數增加的未停止。
日本目前的「第七波」疫情中,感染人數從6月下旬起增多,死亡人數從7月下旬起增加。政府為解決醫療機構保健所業務過於繁重的問題,將對所有感染者的現行做法進行調整。
據《NHK》報導,政府小組委員會成員、東邦大學立田教授表示,在第七波期間,每天的感染人數最多約為26萬人,大大超過了第六波的高峰,「這一波每天有超過20萬人被感染,我們仍然看不到感染高峰」。
疫苗施打率明明比二月多,為何此次感染人數及死亡人數創新高?
出處:日本新冠第七波疫情死亡人數343人 超越「第六波」創新高


那是日本自2019年這個病開始,所經歷的第6次感染高鋒期 及 第7次感染高峰期
8月23日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為343人,超過「第六波」2月22日時的327人,再度創新高
單日2月22 日 327(查到的是322) (總感染母數69447) → 8月23日 343 (總感染母數208451)
6萬多人感染 對比 20萬人感染
感染後是經過發病 →重症 , 才會造成 死亡
所以要先審視感染數

如圖所示
8月23日感染人數多了13萬9千 , 如果依照之前327/69447=0.0047的比例 , 是達到單日 981人的死亡數 , 但現在只有343人 ,是沒有達到先前的"死亡率" !
所以只要納入感染母數 , 就能比較出來 , 日本 的BA5疫情,感染率很高, 對比2月的6萬多, 是3倍達20萬, 感染多了13萬人 , 但是死亡數只增加16人? 死亡沒有更嚴重 !
可以證明 是細胞免疫 在感染後活化啟動, 清除掉病毒
不是只看 多了 16 人的新高點
甚至 9月2日還多了7個人 增加到 350人 (但感染母數130182是降下來的) , 但是0.0026的死亡率 還是比之前0.0047的死亡率要低
其實都沒有2月的情況嚴重

為何數字會上升 因為 omicron BA.5 帶電的位點增加 , 更容易感染 , 感染數就上升了
這感染數上升,是因為病毒帶電的位點增加→更容易靜電吸附黏上來感染所造成的,
並不是打疫苗能阻擋"靜電吸附"的


nikon_user wrote:
從來沒有提供這樣的資料,基於公平起見,採全人口數當分母,基礎相同下較無爭議。
當新冠疫苗從防染疫,破功後改為防重症、防死亡,被這樣詐欺,當然不能再被主流消息牽著鼻子走。我們看實際案例,不要去看那些實驗計算出來的數字。

爭議大了 !
感染這個病 → 才會因為這個病而死亡
沒有感染這個病 ? 卻歸納置於因這個病而死亡數目的分母 ? 到底是表達了什麼 ?

自己說有很多黑數?卻把不會造成死亡的未感染者也拉進來計算? 不是增加更多相對黑數嗎?
(未感染者就算死亡死因也不能歸因於這個病, 這是不相干邏輯誤謬(fallacies of relevance),是前提和結論毫無邏輯關聯的不當推理方式)

沒有前因後果?毫無關係的兩件事? 要如何湊在一起?

若要計算黑數? 沒有發病也要測到有血清抗體 , 才能列入被感染數
這在實驗設計時就會預定納入 有病毒抗體反應的百分比 %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