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1.5米 防疫須面對病毒空氣傳染的可能
2020-03-25 11:53 聯合報 / 主筆室
繼美國衛生研究院〈NIH〉及多所大學發表研究結果,確認新冠病毒存在空氣傳染〈氣溶膠傳播〉事實,我方防疫官員終於鬆口,承認新冠病毒若是空氣傳播,控制及防治難度必將大增。現況是,防疫策略必須收緊,針對可能的空氣傳播調整。
氣溶膠傳播的說法最早是一月時大陸上海民政局副局長提出,不知當時是否在強烈批中方防疫、隱瞞疫情情緒下,台灣官方、公衛學界多有駁斥;即便二月大陸中央科技部、衛健委陸續提出證據,認為在密閉空間、長時間滯留、高濃度病毒環境,確實存在空氣傳播可能,台灣仍然認為可能性不高。
台灣防疫單位最近鬆口承認的確有空氣傳染可能,可能原因之一是確診病例激增後,對一些難於找尋感染源的病例過濾因果關係的發現;例如,隔了幾十例才發現兩例曾在同樓層、不同病室出現的事實;更糟的的是這樣的「巧遇」不只一例,該怎麼解釋?
之前防疫單位告訴民眾,新冠病毒是飛沫、接觸傳染,大概近距離碰觸,或者在飛沫重力觸地前的一點五米距離有感染危險,不認為新冠病毒可能隨空氣飄散,跨越空間、幾十公尺外也能攻擊無辜民眾。至少迄今的公衛研究證實隨空氣飄散是可能的。
既然有此可能,防疫策略必須再做檢討。例如少許民眾可能聚集如超市等場合,規定客人結帳必須隔一點五米距離,顯然不能發揮防護效果;再如咱們立法委員大人改採梅花座,顯然也無作用;病毒親近委員大人,與藍綠無關,或許鼻息、呼吸溫度有關吧,這得防疫學界再探究。
必須提醒,著眼於飛沫、接觸傳染的防疫現下策略可能不足。十八年前一位帶SARS病毒者上了火車,打個噴嚏造成全車「同病相憐」,大家因此有難同當?不怪打噴嚏的人,生理反應壓抑不了,該怪為什麼防疫沒想到這一塊?
現況是,假若空氣傳染是真,現況台灣的病毒防疫可能不足,該怎麼防堵?總不能每天讓國人看記者會披露竄升的病例數字訝異吧!
恐怕之前沒有那個病毒這麼難纏,甚至上世紀「四大瘟疫」也比不上,尤其至今還搞不清緣由。此刻該寄望辛勞的防疫人員多費心了。
故記者自述「通過檢疫關卡後,為何隔離人士身上都沒有任何辨識手帶或貼紙,也沒有工作人員追蹤跟進?」「過海關、取行李的過程都跟一般旅客無異,甚至還可以到銀行換錢、在便利商店買飲料。」等語,應是對我國防疫政策不甚瞭解而有所誤解。
進入檢疫關卡前沒有電話卡販賣處」,致使現場處理造成不便,疫情中心亦於3月19日下達入境旅客全面居家檢疫日起,於檢疫關卡前安排電信廠商販售sim卡
其通關流程雖與一般旅客相同,但入關途中均有相關防疫措施說明、標誌、宣導單張及專人指引
方案自3月4日實施至3月10日為宣導期,11日正式上路後,違者將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5條處以新臺幣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