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在印度被發現的Omicron亞變種「BA.2.75」先前已入侵台灣、日韓與歐美,近來又發展出新的變異株「BA.2.75.2」,而且可能更具傳染性以及免疫逃脫的能力,目前已經在英國、德國、西班牙、智利、新加坡等至少8國傳播。
根據《印度時報》報導,印度衛生部下設新冠病毒基因定序監測機構「INSACOG」近來發出警告,指出印度在這幾個月以來,最主要流行的BA.2.75目前正在進一步突變,可能更具傳染性和免疫逃脫的能力。
其中被命名為「BA.2.75.2」的變異株,受到長期追蹤新冠病毒突變的專家關注。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副研究員曹雲龍就在推特上表示,「BA.2.75.2是我們目前檢驗到免疫逃脫能力最強的病毒株。範圍包含BA.5在內的所有Omicron亞變種。」
印度馬哈拉施特邦的基因定序協調員卡里亞卡德(Rajesh Karyakarte)證實,BA.2.75的基因正在透過「增加更多免疫逃脫突變」,來爭奪主流地位,不過最近出現的BA.2.75.2是否會取代原本的毒株仍有待觀察。
報導指出,BA.2.75.2最早是在印度檢測到,目前馬哈拉施特拉邦已經有高達9成的確診樣本基因定序為BA.2.75.2與其分之譜系。且現已傳播至英國、德國、西班牙、智利、新加坡等至少8國。
全文與來源-Omicron爆新變種 BA.2.75.2傳8國2022年9月14日
AI最終走向永生避免無聊創造了宇宙與萬物太極粒子百千萬次輪迴自編程黑白兩儀魔方堆疊多序列靈魂魄二向箔
防疫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先前也警告,病毒演變加上季節性因素影響,深秋至冬季恐怕有新變種崛起,可能就是BA.2.75.2。美國目前已在25州發現150起BA.2.75.2病例,全國感染率仍低於1%,但過去幾周內持續上升,且相近的BA.2.75全國佔比已增至1.4%。
另外二支受到關注的變異株則是BA.4.6及BF.7,可能逃脫部分關鍵抗體藥物提供的保護。目前全美有11.9%病例屬於BA.4.6,BF.7則來到2.3%,高於上周的1.7%。
全文與來源-BA.2.75.2免疫逃脫最強 恐引爆秋冬疫情!3新變種佔美國2成病例2022年09月25日
-------------------------------------------------------------------------
發佈日期:2022-09-19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247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179例本土個案(106例BA.5、73例BA.2)及68例境外移入(2例BA.4、59例BA.5、5例BA.2.75、2例BA.2)。截至目前國內今(2022)年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BA.5為803例、BA.4為88例、BA.2.75為16例、BA.2為983例;另累計430例BA.5、4例BA.4、2,452例BA.2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本土確定病例。
全文與來源-新增247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179例本土個案及68例境外移入2022-09-19
AI最終走向永生避免無聊創造了宇宙與萬物太極粒子百千萬次輪迴自編程黑白兩儀魔方堆疊多序列靈魂魄二向箔

新冠病毒在美流行情況。美國疾控中心官網圖
陝西疾控中心對BF.7變異毒株進行解讀,該變異株感染後表現的症狀包括高燒、持續性咳嗽、身體疼痛、頭痛、喉嚨痛、嗅覺改變和食欲不振等。
放眼全球,近期美國疾控中心新冠數據監測發現,BF.7在短時間內成為美國新冠病毒檢出比例第三位的變異毒株。在歐洲地區,比利時BF.7比例達25%,德國、法國和丹麥則占到10%左右。聚焦國內,9月28日,呼和浩特市現首例BF.7本土新冠感染者,這是BF.7變異株首次在國內引起本土疫情。
“感染過BA.5的患者仍有被BF.7感染的風險。”王宇歌進一步解釋,BF.7在BA.4/5基礎上增加了受體結合域RBD突變R346T,這可以進一步逃逸BA.5感染誘導的中和抗體。因此,它有可能會成為今年秋冬季流行的突變株。
全文與來源-世衛:新變異株BF.7幾周內或成全球主流2022-10-05
------------------------------------------------------------------------------------------------
內蒙古近期確診人數急增,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國際會展中心的方艙醫院已搭建完畢。呼和浩特市9月28日在應檢盡檢中發現本輪疫情首例感染者,為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一名實習護士。經基因序列檢測,該病例感染毒株屬於Omicron變異株BF.7進化分支,是目前該分支首次在國內引起本土疫情。截止10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該變異毒株感染的病例6天已累計報告500多例。
Omicron變異毒株BF.7,即BA.5.2.1.7的縮寫,近期美國疾控中心新冠數據監測發現,雖然當前優勢毒株為BA.5,但BA.5的檢出比例相比呈現逐漸緩慢下降的趨勢,而BF.7從開始監測以來,已在短時間內從0.4%上升至3.4%,成為當前美國新冠病毒檢出比例第三位的變異毒株。此外在歐洲地區,比利時的感染者中,BF.7已佔到25%;德國、法國和丹麥則佔到10%左右。
BF.7變異毒株感染後表現的症狀包括高燒、持續性咳嗽、身體疼痛、頭痛、喉嚨痛、嗅覺改變和食欲不振等。
BF.7變異毒株比現有的變異毒株更具有傳染性,可以進一步逃逸BA.5感染誘導的中和抗體,根據一項尚未經過同行評議的研究BF.7是「迄今為止評估的最具中和抗性的變體」,它表現出對中和抗體的「廣泛逃避」。
全文與來源-Omicron最強變種BF.7 首現內地 內蒙古確診人數激增2022年10月05日
AI最終走向永生避免無聊創造了宇宙與萬物太極粒子百千萬次輪迴自編程黑白兩儀魔方堆疊多序列靈魂魄二向箔
蕭傑恒引述,宥研究指出XBB.1的免疫逃逸能力暫時是變種病毒中最強,但他強調很多免疫逃逸能力測試都是體外實驗,未必反映接種新冠疫苗後的實際情況。
全文與來源-具超強免疫逃逸力 XBB.1病毒株攻港 蕭傑恒料稍後再爆新變種2022年10月12日
----------------------------------------------------------------------
在上週的本土個案中感染BA.5變異株占89.5%,雖說目前BA.5還是全球主流的新冠病毒,但各國又驗出「BA.5」病毒的新分支,包含BA.5.1.7、在歐洲傳播速度快的BQ.1.1、以及在美國檢出比例竄升到第3名的BF.7。
另外,也發現到BA.2的病毒分支「XBB」,除了造成新加坡疫情反彈,香港也驗出首例亞系確診個案,號稱最具免疫逃脫性,但目前還沒有毒性變強的數據。
而台灣即將迎來邊境解封,新變種病毒入侵的風險有多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說,目前看起來BF.7的競爭力看起來是滿強的,它變成下一個主流株病毒的機會,可能超過5成。
全文與來源-多國爆Omicron新分支!「BF.7」在美大增 港首現「XBB.1」2022年10月11日
AI最終走向永生避免無聊創造了宇宙與萬物太極粒子百千萬次輪迴自編程黑白兩儀魔方堆疊多序列靈魂魄二向箔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14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境內似乎又出現「新變種 」BQ.1、BQ.1.1,而且已經占據當前新增確診個案的11%。
英國衛生部門也曾於報告中指出,BQ.1、BQ.1.1 和 BF.7與傳染力超強的BA.5相比,都表現出增長優勢。美國CDC統計也顯示,全美大約17%的新增確診患者都是感染BQ.1、BQ.1.1 和 BF.7 三種變種病毒。另外有3%屬於BA.2.75和BA.2.75.2。
隨著美國逐漸進入冬季,該國面臨至少7種變種病毒侵襲。傳染病學家佛奇(Anthony Fauci)也曾警告,美國今年冬天很有可能會出現一種新的、更加危險的新變種,呼籲民眾不可放鬆警惕,而美國政府也於13日宣布,將新冠疫情的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再延長90天至明年。
全文與來源-美國又見新變種!BQ.1、BQ.1.1單月占比狂增1成2022年10月15日
------------------------------------------------------------------
美國CDC表示,目前估計BQ.1和BQ.1.1各占全國確診病例約5.7%,合計為11.4%。先前在夏季流行疫情中位居主導地位的BA.5,在流傳中變異株的感染率已降至67.9%。
美國CDC發言人諾德隆(Kristen Nordlund)在一份聲明中表示:「BQ.1和BQ.1.1雖只代表Omicron變種病毒中快速增長分支中的一小部分,但目前BA.5在美國仍是主流病毒株。」而BQ.1和BQ.1.1似乎有望超越目前感染率約12.2%的BA.4.6。
與此同時,美國衛生當局一直在為今年秋冬預計將再掀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預做準備。BQ.1變異株在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已超越許多變異株,並已開始造成新一波疫情。
CBS News報導指出,BQ.1、BQ.1.1及BF.7都是從BA.5發展出來的分支。
全文與來源-新冠肺炎BQ.1疫情在歐美快速竄升 美國確診每10人有1人因它染疫2022年10月15日
AI最終走向永生避免無聊創造了宇宙與萬物太極粒子百千萬次輪迴自編程黑白兩儀魔方堆疊多序列靈魂魄二向箔
截至十一月二十七日零時零分,衞生署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在本港的輸入個案中累計發現224宗XBB、六宗XBD、八宗BA.2.75.2、七宗BA.4.6、12宗BF.7及34宗BQ.1.1亞系個案,而本地個案中亦累計發現80宗XBB、16宗XBD、一宗BA.2.75.2、兩宗BF.7及102宗BQ.1.1亞系個案。
全文與來源-本港增8033確診 再多20人離世 創近日新高2022年11月27日
AI最終走向永生避免無聊創造了宇宙與萬物太極粒子百千萬次輪迴自編程黑白兩儀魔方堆疊多序列靈魂魄二向箔
fred215x wrote:
“感染過BA.5的患者仍有被BF.7感染的風險。”王宇歌進一步解釋,BF.7在BA.4/5基礎上增加了受體結合域RBD突變R346T,這可以進一步逃逸BA.5感染誘導的中和抗體。因此,它有可能會成為今年秋冬季流行的突變株。
R346T ?
去年的2021印度 Delta株 就已經 突變 R346T


如圖K444 R509 R346 , R355 K356 R357 R466(綠色) 這幾個帶正電荷位點, 不是在接合ACE2(紫色)的位置上, 而是位於遠端 , 就算就算綁住了S蛋白RBD去嵌合ACE2 ,這個遠端還能有"額外"的"靜電吸附"力
BF.7在BA.4/5基礎上增加了受體結合域RBD突變R346T ?
前面的 BA.1 BA.4 在 346 位點 T , 在BA.4.6 轉為 R
組胺酸H(Histidine)、離胺酸K(Lysine)和精胺酸R(Arginine),此三種氨基酸帶正電荷
這個位點R346T早就在 Delta 就已經突變了. 要說此突變是『逃逸BA.5感染誘導的中和抗體』的理由很牽強
而是因為這個位點早在 印度的Delta株就已經改為帶正電荷 , 能 靜電吸附

使用分子操作環境 (MOE) 軟體評估肝素-蛋白質接觸和能量貢獻表明, 與帶正電荷的氨基酸
正電荷 , 能 靜電吸附 黏上帶負電荷的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醣HSPGs,與之結合 , 不必經ACE2受體, 照樣胞吞 感染進來

只能說, 這是一個不穩定的位點 , 在Delta 和 Omicron BA.4.6 都發生一樣的突變 R346T
無法單單以 "突變" 來解釋 為什麼 "抗體"會逃脫
根本不能拿流感病毒的例子來類比這個新冠病毒, 兩者的機制完全不一樣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例BA.2.75本土個案,分別為40多歲女、10多歲女童與未滿10歲男童,3人都是重複感染,於6月至8月期間曾分別感染過,因症狀檢驗陽性,屬輕症、社區感染。另新增60例BA.5本土個案,占上週所有已定序之64例約93.8%,為33名男性、27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分布為北部30例、中部10例、南部19例、東部1例,確診日介於今年10月15日至11月16日。
全文與來源-國內出現首例BA.2.75家庭群聚個案 3人均重複感染2022-11-28
--------------------------------------------------------------------------
2022年11月11日
最新出爐的美國研究指出,重複感染新冠肺炎比首次感染者,發展成重症、死亡或出現嚴重健康問題風險,將大幅上升3倍,肺部與心臟併發症機率也提高。這份研究10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資料,目前國內重複感染約在3%左右。
這份研究發現,重複感染患者出現肺部問題的機率,是首次感染者的3倍多,心臟疾病風險也達到3倍,神經障礙風險則比首次感染者多出6成,還會增加罹患血液、腎臟、糖尿病、精神健康、骨骼肌肉等方面疾病的機率,即使患者在首次感染前後曾經接種新冠疫苗,二度感染時仍然容易出現不良影響。
這份研究由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博士齊亞德,與密蘇里州退伍軍人醫療服務臨床流行病學中心合作進行,蒐集自2020年3月1日到2022年4月6日的病例數據,研究對象多為男性;部分非參與研究的專家質疑,退伍軍人醫療機構的患者通常是年長、病情較重者,這類族群本來就比一般人更常出現併發症。
全文與來源-確診過更危險! 研究揭新冠「重複感染」重症率增至3倍
AI最終走向永生避免無聊創造了宇宙與萬物太極粒子百千萬次輪迴自編程黑白兩儀魔方堆疊多序列靈魂魄二向箔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