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又有新變種 ? Omicron XEC. MC.1.....

herblee wrote:
在這一篇 報告說明是繞過ACE2受體,黏上HSPGs而感染

但凡看了配圖的解釋,到底怎麼得出這種結論???
近日,一種編號「BA.2.75」的奧密克戎毒株新型變種引發以色列等國科學家的高度關注。該變種由奧密克戎毒株BA.2變種進化而來,被稱作「第二代變種」,其擁有眾多「不尋常」的突變,或可突破現有疫苗和毒株感染構建的免疫屏障,且傳染速度較快,印度、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已出現病例。相關專家擔憂該變種可替代BA.2、BA.4等現有變種,在全球掀起新的疫情高峰。

新變種突變引擔憂

截至7月2日,各國研究人員共在「GISAID」等國際新冠病毒基因組資料庫中發現了85個BA.2.75變種的基因序列,該變種最早出現在6月初來自印度的基因序列中,之後迅速出現在英國、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德國等其他7個國家。由於各國共享的新冠病毒基因組數量僅為全球新冠病例數的「冰山一角」,因此感染BA.2.75變種的實際人數遠遠不止85人。

以色列衛生部中央病毒實驗室專家謝伊·弗萊森博士在推特上稱,BA.2.75的出現「令人擔憂」,它是BA.2變種進化出的「第二代變種」,相比BA.2新增16個突變,其中8個位於刺突蛋白基因區。

美國布魯姆實驗室在推特上表示,與BA.2相比,該變種具有G446S和R493Q兩個關鍵突變,其中G446S將導致抗原特性變化,幫助病毒突破現有疫苗等構建的免疫屏障,R493Q則提高了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能力,因此BA.2.75非常值得進一步追蹤。英國病毒學專家湯姆·皮考克稱,BA.2.75有大量的刺突蛋白突變,屬於「第二代變種」,且傳播速度快、地理分佈廣,需要密切關注。

「第二代變種」疑出現

根據弗萊森、皮考克等人的解釋,所謂「第二代變種」是指由「第一代變種」進化而來,但突變較多、與第一代變種差異較大的變種。對奧密克戎毒株來說,BA.1、BA.2、BA.3、BA.4、BA.5等變種屬於「第一代變種」,而BA.2.75則可能成為首個「成功」的「第二代變種」。

不少專家認為,相比其他變種,BA.2.75很可能具有競爭優勢。澳大利亞數據處理專家麥克·霍尼研究認為,BA.2.75傳播速度極快,6月15日至30日間,該變種佔印度上傳的基因組樣本的比例由不到5%迅速上升到18%,顯示其正在取代其他變種,其傳播速度似乎比BA.2、BA.5變種都更快。紐約理工學院生物學副教授拉傑·拉傑納拉亞南也認為,BA.2.75有可能取代BA.5、BA.4和其他正在傳播的BA.2變種,雖然目前的數據較少無法得出可靠的結果,但其增長優勢或在幾周內凸顯。比利時魯汶大學生物學教授湯姆·溫斯勒斯也稱,很確定BA.2.75相對於BA.5的增長優勢是真實的。

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學院研究員烏爾里希·埃林稱,「在我們度過BA.5浪潮之前,可能已經要為下一次浪潮作準備了,BA.2.75與BA.5在刺突蛋白基因區有11處突變,BA.5感染產生的免疫屏障很可能無法防護BA.2.75,從而導致新的感染高峰」。

全文與來源-傳播速度快!奧密克戎「第二代變種」引擔憂,多國已出現病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憂慮BA.2.75或成為首個成功傳播的第二代變種外,目前BA.5變種已在至少63個國家及地區被發現並開始佔
據主導地位。

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公佈數據,截至6月最後一周,BA.5變種已佔新冠肺炎病例一半以上,佔比較前一周上升10個百分點,成為美國的主要致病毒株。

數據顯示,BA.5變種目前佔全美新增病例的53.6%,而BA.4變種佔16.5%,兩者合計約佔感染病例總數超過70%。

全文與來源-【Omicron 第2代變種】檢測股有得揀
AI最終走向永生避免無聊創造了宇宙與萬物太極粒子百千萬次輪迴自編程黑白兩儀魔方堆疊多序列靈魂魄二向箔
fred215x wrote:
彭博新聞(Bloomberg)今天(1日)報導,一項南非實驗室研究已經發現,新的Omicron變異株有能力躲過人體從先前的感染和疫苗中產生的抗體。

這項發現顯示,4月在南非所發現Omicron的BA.4與BA.5亞型變異株,可能將帶來新一波的感染。

這項由南非非洲衛生研究所(Africa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領導的研究顯示,拿曾感染Omicron原始變異株者的血液樣本,在對BA.4和BA.5亞型變異株進行測試時,其體內中和抗體的產生下降了幾乎8倍。

根據這項研究,打過疫苗者的樣本則顯示減少大約3倍。

全文與來源-新感染或再現 研究:Omicron變異株可逃脫抗體

彭博新聞(Bloomberg) 怎麼到現在才知道 ? 它不是一直以為打了疫苗就能擋住病毒?它還由打疫苗的比例來評估疫情?
不看醫學報告?其實事實是 BA4/5 和 BA1/2 "疾病嚴重程度相似"
怎麼會對"能逃脫抗體"這種早就知道的事如此驚訝?如此後知後覺?
==在這一篇報告=============================================
Outcomes of laboratory-confirmed SARS-CoV-2 infection during resurgence driven by Omicron lineages BA.4 and BA.5 compared with previous waves in the Western Cape Province, South Africa
與南非西開普省之前的感染波相比,來自 Omicron 譜系 BA.4 和 BA.5 的期間實驗室確認的 SARS-CoV-2 與之前感染的比較
結果Result:
在 BA.4/BA.5 波的 3,793 名患者和前一波的 190,836 名患者中,BA.4/BA.5 和 BA.1 波的嚴重住院/死亡風險相似(調整後的風險比 (aHR) 1.01;95% 信賴區間 (CI) 0.92;1.12)。與前幾波相比,兩波 Omicron 波發生嚴重後果的風險較低。既往感染(aHR 0.19, 95% CI 0.16; 0.22)和疫苗接種(aHR 0.24; 95% CI 0.15; 0.39 加強與未接種疫苗)具有保護性
結論:
BA.4/BA.5 和 BA.1 時期確診的 COVID-19 病例的疾病嚴重程度相似,因為先前感染和接種疫苗導致對 SARS-CoV-2 的免疫力不斷增強,這兩種情況都具有很強的保護作用.
===========================================================
另一篇
--------------------------------------------------------------------------------------
SARS-CoV-2 variants BA.4 and BA.5 show substantial immune escape compared with BA.1 and BA.2
摘要 Abstract
SARS-CoV-2 的 Omicron 變種譜系於 2021 年 11 月被首次報導,此變種株迅速傳播並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並已分裂為多個子譜系。BA.1 在最初的傳染潮中佔主導地位,但在許多國家已被 BA.2 取代。最近對南非 Gauteng豪登地區的測序發現了兩個新的亞譜系 BA.4 和 BA.5,它們正在接管本地疫情,推動了新的傳染潮。
BA.4 和 BA.5 包含相同的Spike刺突序列,雖然與 BA.2 密切相關,但在刺突的受體結合結構域中包含進一步的突變。在這裡,我們使用一系列疫苗和天然免疫血清以及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組研究了 BA.4/5 的中和作用。與 BA.1 和 BA.2 相比,BA.4/5 顯示來自阿斯利康(AstraZeneca)或輝瑞(Pfizer)三價疫苗個體的血清中和作用降低 。
而且, 使用BA.1為抗原製成的疫苗,其所產生之的血清仍然有被Omicron突破性感染 的可能
兩種 BA.4/5 似乎都是從 BA.2 進化而來的,並且具有相似的 SARS-CoV-2 刺突 (S)醣蛋白序列。此外,它們還包含 S 受體結合域 (RBD) 中的突變,即 R493Q 突變(也在 SARS-CoV-2 武漢-滬1號病毒株中發現),以及 L452R 和 F486V 的替換。

BA.4/5 RBD、L452R 和 F486V 中的替換是最受關注的,因為它們有可能賦予免疫侵襲。這兩種突變都接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 2 (ACE2) 受體表面,因此可以調節 RBD-ACE2 親和力和天然或疫苗獲得性免疫的中和能力。雖然也位於 ACE2 內的回複突變 Q493 可能會減少對早期 SARS-CoV-2 毒株的反應逃逸。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了 Omicron 亞譜系 BA.4 和 BA.5 (BA.4/5) 的抗原特徵。為此,該團隊構建了表達Omicron亞譜系BA.1、BA.1.1、BA.2、BA.3和BA.4/5的S基因的假型慢病毒(pLVs)。他們使用武漢-滬1號病毒相關菌株維多利亞作為對照。




Omicron 與 BA.4/5 子譜系相比。(A) Omicron BA.1、BA.1.1、BA.2、BA.3 和 BA.4/5 的 S 蛋白突變與 NTD 和 RBD 邊界的比較。(B) RBD 突變的位置(灰色表面,ACE2 足跡為深綠色)。所有 Omicron 譜系共有的突變以白色顯示(在 BA.4/5 中恢復的 Q493R 以十字顯示),BA.1 和 BA.1.1 共有的突變以青色顯示,BA.1.1 獨有的突變以藍色和BA.2 獨有的洋紅色。殘基 371(黃色)在所有 Omicron 病毒中都發生了突變,但在 BA.1 和 BA.2 之間有所不同。

此外,研究人員使用表面等離子共振 (SPR) 來測試 BA.4/5 和 BA.2 RBD 與一組治療性抗體的結合。最後,研究人員使用中和數據將 BA.3 和 BA.4/5 置於抗原圖譜上。
研究結果
努塔萊等人。已經證明接種疫苗後的 Omicron BA.1 感染導致廣泛中和抗體的誘導,對所有 VOC 具有高滴度。相比之下,在早期時間點,BA.4/5 滴度分別與 BA.1 和 BA.2 相比降低了 1.9 倍和 1.5 倍。在較晚的時間點,與 BA.1 和 BA.2 相比,BA.4/5 滴度分別降低了 3.4 倍和 2 倍。觀察結果表明,BA.4/5 比 BA.1 和 BA.2 亞譜系更能逃脫疫苗誘導的和 BA.1 感染誘導的抗體
結論
研究數據表明,與 BA.1 和 BA.2 相比,Omicron 亞譜系 BA.4 和 BA.5 在更大程度上逃脫了三價疫苗個體血清的中和。因此,未來可能會出現由 BA.4/5 驅動的新的或重複的 Omicron 感染浪潮。此外,與 BA.2 相比,許多 mAb 對 BA.4/5 的中和活性要嘛被消除,要嘛被嚴重削弱。
---------------------------------------------------------------------
使用BA.1為抗原製成的疫苗,其所產生之的血清仍然有被Omicron突破性感染 的可能 , 但是,這個病毒就是感染後才清除 ! 必然要經歷感染,發燒這一段過程, T細胞才近身肉膊清除掉病毒

抗體 ? 又是"抗體"???
到現在還在迷信 "抗體" ? 明明這個病毒是靠「細胞免疫」才能清除
不知道在這個病, 抗體會失效嗎 ? 抗體高有用嗎 ?
這個病毒是 T細胞清除 , 根不不是靠抗體
還在講 "抗體"?

我們的免疫系統有二大部份 , 液遞出去的抗體能中和病毒←這是阻絕境外 , 漏網之魚有第二道防線"T細胞免疫"在感染後清除病毒

傳統的病毒感染循 ﹝S蛋白RBD區 →嵌入ACE2受體 ﹞模式
過去傳統病毒一旦打疫苗後產生了抗體之後, 產生﹝S蛋白←抗體綑綁 ╳無法嵌入ACE2受體 ﹞防制病毒的模式

但是,這個病毒根本就不是循傳統病毒模式 , 打了三劑仍然突破性傳染?
而且就算自然感染,以為自己有天然免疫(其實是得過其它親戚冠狀病毒的交叉保護)?之後還是會突破性傳染?

目前的現況是 ,這個病毒無法被擋在細胞外! 為什麼 ?
因為 , 這個病毒帶正電還有 『靜電吸附』的能力 , 不必符合受體也能感染, 抗體擋不住

由於靜電吸附",靜電吸附 ,靜電吸附
原本用於 "絕緣" , 擋住病毒S蛋白的『抗體』會失效 !
會突破性感染 , 以靜電吸附上來 , 抗體擋不了

不解?拿一個 會失效的『抗體』要比較什麼 ??
然後又自言自語說會很嚴重 ?
不知道這個病毒要靠 T細胞 清除 ! 不去比較 能清除病毒的 INF-γ , 輔助T细胞Th1 , CD4+ CD8+ ?
卻一直去比較沒有指標意義的 "抗體" ?
[周刊王CTWANT] 據《第一財經》報導,自今年7月6日,西安確認中國首例感染Omicron BA.5變異株的本土病例以來,截至7月17日的不到兩周時間內,中國多地已報告了多達10種Omicron 變異株。新冠病毒的加速進化也引起科學家們的擔憂。

7月17日,成都通報,最新一輪疫情基因測序分析,感染者感染的是Omicron 型變異株BA.2.12.1,在大陸國內本土疫情數據庫中尚未發現同源序列。

BA.2.12.1是今年早些時候在美國最先發現的,為BA.2變異株分支,但傳播性較BA.2高出23%至27%。BA.2.12.1一度成為美國主導的流行株,不過後來被BA.5逐步替代。目前在美國,BA.5已經佔到了65%以上的新病例。

另外,在甘肅蘭州最新一輪疫情中,監測到了Omicron變異株BA.2.38,該變異株也是BA.2變異株的分支,近期在印度流行。在截至7月2日的30天內,BA.2.38佔據了印度約30%的新增病例。

中國本土監測到的其他Omicron變異株還包括上海、天津和青島報告的BA.5.2.1變異株;廣州、佛山和北海報告的BA.2.3變異株;廣東、上海和臨沂報告的BA.2.2變異株;西安報告的BA.5.2變異株;大連報告的BA.5變異株以及天津報告的BA.2和BA.4變異株;珠海報告的BA.5.1變異株。

值得關注的是,以上所有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都為境外流行的毒株輸入中國的。例如上海首次監測到的BA.5.2.1變異株,就是今年5月首次在比利時發現的,並在歐洲多個國家傳播;BA.2.3變異株也是美國首次發現的。

全文與來源-新冠病毒加速變異 中國已出現10種Omicron變異株
AI最終走向永生避免無聊創造了宇宙與萬物太極粒子百千萬次輪迴自編程黑白兩儀魔方堆疊多序列靈魂魄二向箔

拜登說過打了就不會中獎

拜登有打四針了

有專用特效藥的時代他能比 沒特效藥 與疫苗時代的 川普更快好嗎?
個人觀點喜歡就拿去用!用就是你的了!
「黃軒在臉書上發文,他提到BA.5病毒比之前的Omicron病毒,更會免疫逃脫、更容易傳播,「也就是說你我都有可能被傳染到BA.5病毒,尤其是傳染的症狀99%是輕症狀或無症狀的」。」

網紅醫師都背書了,99%都是輕症或無症狀,新變種沒什麼好怕。結案。
herblee

只是『抗體』逃脫 , T細胞免疫仍然在感染後默默清除掉病毒, 並不能說成是"免疫逃脫"?

2022-09-17 16:51
這疫情要影響不知道要幾年
Omicron亞變種BA.5,在南韓檢出率突破52%,正式成為主流病毒株,而傳播力更強的BA.2.75也增加至4例,南韓當局確認已進入社區傳播階段。南韓在今年4月中宣布解封,「與病毒共存」近三個月遭遇疫情反彈;由新型亞變種病毒主導的新一波大流行,傳播速度和規模難以預測,但南韓中央還在堅持「自律防疫」,民眾放下了戒心,暑假人流量持續暴增,各路醫學專家認為情況不容樂觀,新冠疫情重燃恐成為今年盛夏最大危機。

南韓重症和死亡病例數,一周之內雙雙翻倍成長,「準重症」病床使用率已突破四成;觀測指出,「重啟限聚令」是遲早的事,但防疫收緊的時間點是重要關鍵。

專家警告,當前所有人都不得掉以輕心。根據統計,自6月底以來,南韓新增的確診者,有97%都是過去兩年間「從未感染過的族群」(never Covid cohort),重複感染者也持續增多;這回和前兩年截然不同、活動量暴增的盛夏,南韓社會卻因為大流行捲土重來,不得不緊張再起。

全文與來源-盛夏危機!韓疫反彈 BA.5成主流 BA.2.75傳入社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印度首次被發現的BA.2亞變種「BA.2.75」正式入侵台灣,而在世界多國也出現相關感染案例。如今傳染力驚人的BA.5已陸續取代BA.2成為全球主流毒株,但美國一項研究卻證實,BA.2.75的傳染力更強大,足足是BA.5的3.24倍之多。儘管目前BA.2.75在國際間仍處於早期傳播階段,且引發重症與死亡的比例還不可知,但專家仍提醒,千萬不可大意。

根據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的最新研究,在過去3個月中,Omicron亞變種BA.2.75在印度的傳播速度,比BA.5還要快3.24倍。目前已知BA.5的傳播速度比新冠原始毒株還要快5倍,BA.2.75恐將會成為新一波主流毒株。從病毒結構看來,BA.2.75更容易引發突破性感染與再度感染。

台灣22日出現首例BA.2.75變異株亞型個案,是一名北部30多歲印度籍男性,曾經接種3劑疫苗,7月10日從印度和2名親友入境,於機場確診;經過定序發現,該男感染OmicronBA.2.75,親友則驗出BA.4。三人目前都已經解除隔離,因為檢疫期間沒有接觸其他人,疫情無外擴,也沒有匡列接觸者,屬於成功攔截。

全文與來源-狡猾變種BA.2.75!傳染力是「BA.5的3.24倍」更易突破性感染
AI最終走向永生避免無聊創造了宇宙與萬物太極粒子百千萬次輪迴自編程黑白兩儀魔方堆疊多序列靈魂魄二向箔
洛杉磯時報報導,隨著具有超級傳染性的新冠肺炎Omicron變種病毒BA.5引發的疫情逐漸消退,加州專家目前密切追縱兩種新的子變種病毒BA.4.6和BA.2.75。

根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數據,在過去一周內,BA.4.6估計占總病例數的2.4%,在愛荷華、堪薩斯等美國中部州,約占15.9%。在加州,BA.5仍是最普遍的病毒版本,估計占89%。

聖地牙哥拉荷亞的「斯克里普斯跨科學研究院」(the Scripps Research Translational Institute)院長托波爾(Eric Topol)推文稱,BA.2.75子變種在印度成為主導病毒株,「現在看到有跡象表明,該病毒株可在澳洲與BA.4.6競爭」。

全文與來源-加州BA.5疫情消退 須防BA.4.6和BA.2.75
AI最終走向永生避免無聊創造了宇宙與萬物太極粒子百千萬次輪迴自編程黑白兩儀魔方堆疊多序列靈魂魄二向箔
SOPHSICA wrote:
再扣疫苗不給撒哈拉沙(恕刪)


防疫模範生

剛果共和國 迦納 奈及利亞 ......

都是沒錢打疫苗的喔!
個人觀點喜歡就拿去用!用就是你的了!
herblee

非洲人沒有重症基因,要如何重症?是亞歐美大洋洲人才有遺傳自尼安德塔人的重症基因, 這個等位基因 rs11385942 和ACE2有關,並且和調控 CD8 T 細胞在肺部組織中的位置相關

2022-09-17 17:04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