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这几天张文宏写了篇论文,在尝试给有可能转重症的病人做模型。尝试从一开始就把这些有可能转重症的人精确的找出来,集中医疗资源给这些人。我记得岁数、糖尿病、高血压、肾病这些都是高危因素。具体的可以自己去找张的这篇论文看。
關心的重點不在於統計數字,關心的是如何不要發生在個人或是親人身上,如何有效預防感染,管理?每天看往生病人,雖與自己無關,但如果發生在個人,這種感覺就不會冷冷冰冰的看統計數字了。打疫苗,藥效都有期限,但過了有效期,是否繼續打,現在打到第4劑,過了有效期是否繼續打第5劑,會是打不完?人體可以接受幾劑,總是有個上限吧!所以也不是打越多越好,應該是在疫苗的有效期限內被感染,醫治好的機率就高。政府要共存,試問以後都是打免費疫苗嗎? 共存後變成不穩定的社會,隨時周遭的人確診,往生,對於公司系統運作,相對也會產生影響,尤其是工廠,萬一發生在食品工廠內,病毒入侵於生產製程,付出的社會成本更嚴重。,
以前許多科學家、專家會跳出來說疫情何時會結束,但到現在連個光都還沒看到,也不敢講了,各國都還有疫情,而且不是輕微,但大家都不講了,也都不當一回事看了,經濟與生命一刀兩刃,不能有人死是道德問題,要共存度日撐過疫情就會有人死,這是科學問題,都正確,但無人是上帝能指定誰去死,只能說人類僅能硬著頭皮走下去了。
這次從確診中挺過來的人,如果下次中了BA.4 / 5 是否同樣也挺得住? 就好比有人打了兩劑疫苗後,打第3劑出現了變數,掛了。一切未知。個人猜想今年年底的投票率如果疫情還是如此,可能投票率會低的可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