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專責病房及檢疫所 東馬醫護扮演關懷天使
[ 台東電子報 ] 記者 陳維玠 / 台東報導
台東馬偕近來因為病人陸續暴增,原來專責病房的十間病室已不夠用,又清空另一邊病房的病室做為收治covid-19中重度的病人之用。而醫護防疫班也陸續安排醫師進駐,每班二人每人要在病房待一週,期滿後需PCR陰性才可戴N95上班。趙川磊醫師在接防疫班的前一日,在FB中PO出與二位小孩合照,「爸爸要進去關了、你們兩位要聽話」,字裡行間表現與親人短暫分開的不捨!隨著疫情擴大,不只是確診者要隔離,連施行醫療的醫護人員也要隔離。疫情雖然隔絕了人與人間的互動,但更顯得彼此關係的珍貴及醫護人員的偉大!
全國疫情升溫,本院承擔台東新冠病毒肺炎中重度病人照顧責任,因確診人數一直往上升需要有醫護照顧的場所隔離,王功亮院長有鑑於台東民眾的需要配合台東縣衛生局,而由本院接手加強版集中檢疫所的醫療照護。開辦前一日,護理部曾令君主任親臨檢疫所,鉅細靡遺地教導原來是旅館的工作人員穿脫隔離衣,畢竟沒人願意因為服務客人而自己也染疫!資訊課的同仁也緊急在檢疫所架設了醫令系統,以便醫護可隨時記錄病情變化,可醫囑用藥或其他處置。隨之而來是與政府部門進行繁複的流程討論,什麼病人要進來,要隔離幾天,萬一惡化什麼情況可以轉到醫院,什麼情況又可解隔?有了收置的sop,未來在處理上才可遵循,畢竟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首次入住檢疫所的陳勇志醫師、李淑玲及林芸兌督導,肩負了這重責大任,三人輪值首發的三天班。李淑玲表示:進來這檢疫所每人都很緊張,特別這一波進來的都是20-30歲的年輕人,有非常多的擔憂。我們的角色除了醫師每日會問診注意病情變化外,很重要的就是心靈關懷。每個病人獨自在小空間中,容易胡思亂想。李督導說我們都要不斷安慰他們,告訴他們感冒也有類似症狀,別擔心過一二天就好了。特別是昨天剛好有一病人生日,病人非常苦悶無法慶生。為了讓他可享有慶生的喜悅,特別通融同學將生日蛋糕送交旅館部,讓服務人員在送晚餐時同時送去壽星房間。而同學則透過視訊,與病人唱生日快樂歌一同慶生,讓病人體驗前所未所的生日party。另一位學生的確診者,姑姑突然打電話來說她快暈倒,經醫護人員現場了解只是腳沒力,並回報其狀況還好,讓家屬安心,也成為檢疫所醫護人員的重要工作!
asiacat wrote:
方艙不是為了清零, 是避免你死在家裡沒人知,
台灣一堆呆子反對方艙醫院,多半因為反中執政黨的洗腦文宣在疫情初期刻意醜化連結刻板印象,這些人連自己反的是啥都不知。
新冠疫情初期在歐美產生高死亡率的原因是醫療系統崩潰,急需救治的重症無法收治,只好等死。所以各國接下去的各種措施都是以鞏固醫療系統運轉為最優先,作法就是分流與輕症隔離,醫院只處理中重症患者,只是各國手段不太一樣。
對岸因為在2002年SARS大流行時獲得的慘痛經驗,2020年初迅速動員興建方艙醫院和臨時專門醫院。而台灣媒體刻意混淆汙名,讓許多人搞不懂二者差異。
方艙醫院,在中國以外地區更適合用"防疫隔離中心"這個名詞,因為只是臨時床位,提供集中生活必須設施,可以是組合屋形式,或更簡單的大型建築內架設開放式隔間,可以視為更低階但胃納量更大的防疫旅館。隔離中心的輕症病患都是染疫者,沒有互相傳染的問題,因為已經在感染中,就算痊癒畢業,也會有抵抗力而沒有再感染問題。需要預防被感染的是工作人員,如護士,駐點醫師和清潔人員等,必須嚴格執行安全防護。 中國的方艙醫院的功能比國外更多了密集醫療巡檢,和活動檢測設備X光機等。一旦輕症發展為中重度,經快速診斷後,轉送專門醫院。這種確診集中隔離,升級後送的一條龍式管理,其實也就是我們講的輕重症分流,只是更有系統化的強制管理。
武漢光速搭建的2所醫院,是完整功能的專門醫院並非方艙,收治中重度病患。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床位容量都相當於我們的台大醫院,用來分攤武漢的醫療系統壓力,讓原有醫院,在新冠診治之外,仍能提供常態醫療服務能量。而新增的醫院系統只是個空殼子,藉由軍方資源動員,徵集其他省市的醫護人員進駐才能開始運作。因此這個新增的醫療系統,在對岸是隸屬於軍方管理。
這個運作模式,在香港疫情中期被借重參考。香港人口高度集中,在家居隔的限制和防疫旅館的容量遠無法負擔染疫人數。因此港府建立5個大型方艙作為臨時隔離居所,並且興建大型臨時專門醫院(增加1千床位,分兩個月交付),強化醫療服務能力,讓原本已經幾近崩潰的公立醫療系統得到喘息,同時也保障香港本地醫護工作權益。在巔峰時期,香港有30萬人處於隔離狀態,如果沒有方艙醫院,完全不可能處理。
台灣無需也不能興建臨時專門醫院,理由很簡單,因為台灣現有的醫療資源密度很高,經由適當管理配置,輕重症分流應足堪應付,更何況建了新醫院也要生出一批醫師護士行政人員進駐,我們不可能招手請求對岸各省醫護人力支援(既使對岸應該會有很多人員願意)。因此蓋新醫院可能是想太多。但是隔離方艙則是必要的。
在家居隔與防疫旅館的問題是醫護系統難以支援,方艙內可以早晚點名,照三餐量體溫,醫護巡床,一旦判斷病情升級,可由專業人員啟動後送機制,轉進醫院救治。而防疫旅館和居家隔離地區分散廣闊,醫護人力不可能及時關懷,一旦病情突然惡化,可能在半天一天內急遽升高,若無專業人員及時救助應變,則可能導致病死家中或旅館內無人知的悲劇,這個狀況台灣已經發生了數起。
柯文哲說台北市"不能讓病患死在急診室外",他其實就講到了醫療系統在疫情大爆發的核心戰略指導原則,而方艙集中隔離會是一個極有效率的手段。以台灣的民情,可以作為一個開放選項,讓民眾選擇居家或集中隔離。相信有相當多人會選擇確診集中隔離,因為居家隔離更不方便。政府只要徵用場地可以很迅速準備好通訊網路等硬體設備,隔離期間,輕症和無感確診者在恢復觀察期間甚至還可以繼續保有生產力。
這種的聽起來仍是隔離為主,收容無症狀/輕症的。
病情惡化還要轉醫院,那住院醫師到底幹嘛用的?只是心理輔導嗎?
應該是去年新聞吧,網頁沒寫日期時間。
今年5月與病毒共存後,最新規定:確診可以3+4居家隔離,無症狀/輕症,自己家隔離就好了,幹嘛花錢去檢疫所。
說3天隔離,實際上也沒人去抓,都幾萬人確診了,監控的了嗎?警察和衛生局的人員沒那麼多,管不了的。
確診者難道臉上會寫著確診?如果偷跑出門誰知道。外觀根本無法辨識,只能道德約束。
更何況很多無症狀的人,沒快篩,根本都不知道自己已經中標。
爆發成這樣,一日幾萬人的,隔離其實早已經沒意義了。
-------
類方艙是要給 中重症 病患住的。
如果病情惡化,呼吸困難,心跳停止,就地急救。
插管,上呼吸器,心肺復甦(電擊、強心針…)…什麼的。而不是轉醫院。轉到來沒救了。
2歲兒,6歲兒的新聞有沒有,發燒到突然病情惡化死掉,只一個小時。
人都已經翻白眼,休克沒意識,手腳抽搐了。去醫院掛急診,醫院竟說要排隊!
那個是已經很嚴重,隨時會心跳停止的,排隊不就等死了。

影劇電影,不是常見醫師會用手電筒照病患眼睛來診察,這是用來看瞳孔會不會收縮,判斷病人還有沒有意識 。
翻白眼,還用照嗎?肯定沒意識了。
這種情況,還要病患去排隊,難道還無法說明急診室什麼情形了…想必就是人滿為患了,每個都是死亡邊緣在搶救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