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

新冠病毒的重點在有效的疫苗

sabinehua wrote:
疫苗效果的人有福了,10/4之前量還很充足,不用搶
網傳BNT過期還給人打 


我第一篇回文2021-05-26 20:27 #5 到今天我立場有變嗎?

有像拜登告訴你打了就不會中獎嗎?

我誠信與信用度超過美國總統了!





個人觀點喜歡就拿去用!用就是你的了!
就算打了4劑疫苗,中獎還不一定會好。樓主的標題要不要改成「新冠死亡的重點在疫苗」?


補充最新消息,加拿大這家醫院昨天終於承認,該院一週內死了四位醫生是真的,但絕對和疫苗無關。
醫生連自己的命都救不了,為何大家還相信醫生永遠是對的?

前幾天蘇一峰貼文說,他有病人打疫苗後兩天就死了,但當初病人問他該不該打疫苗時,他並沒有說非打不可喔。
sabinehua

去年版上很多人分享過印度神藥,請自行爬文。我家有人最近確診,大人只打一劑,小孩沒打,也是吃這個,2天就好了。

2022-07-28 10:57
bmw_m3
bmw_m3 樓主

藥物有多種,須配合使用,只是為什麼沒專家幫忙整合一下藥物與疫苗並行,在第一年就趕緊結束疫情,偏偏要拖到現在,看起來沒盡頭.

2022-07-31 0:22
重點在病毒,疫苗越打越沒效,病毒越來越容易感染,慶幸的是致病性越來越弱,已經看到曙光了。
bmw_m3
bmw_m3 樓主

有疑慮的是確診者都只是吃症狀藥物

2022-07-27 23:46
bmw_m3 wrote:
目前已知,不打疫苗確診死亡率很高,打疫苗確診後死亡率減少,當然也是有曾打過疫苗確診後仍死亡的例子,原因也很難確定,畢竟這是新的病毒,就算是世界一流大學所知也是有限.(恕刪)

出處:張文隆觀點》施打疫苗降低死亡率?或只是「倖存者偏差」?

不僅如此,流浪漢和備受呵護的富家子,以及染疫後是否有及時接受醫療....等變數。
所以,只有工廠大量製造,保存在相同條件之下的單一"產品",做這種統計才最正確。

"人"不是工廠統一製造的產品,健康條件不同,每個人也在不同環境下生存,充滿太多變數,再加上倖存者偏差,類似這種所做出來的"失準統計"叫做宣傳。

疫苗功效有限,但疫苗所產生的後遺症,是短暫還是會影響一生?多年以後是否造成其它病變,這點沒甚麼人在討論。
從一開始就沒一個國家敢做出真正的疫苗,因為這是一場世界級的人為病毒戰,開戰初期是為了引戰給中國,初期的蝙蝠論、非人工病毒及武漢病毒研究論的輿論戰自相矛盾,也發現世界各國不買帳,再從而發動俄烏戰爭來誘導俄歐引戰,結果老美連吃二鱉。
現在各國反擊已經將美國內部搞得一團糟,未來的還會放哪些新型病毒開戰呢?拭目以待吧!
帕達鴨

bmw_m3 你覺得目前這些全球這個局面,誰是最大的獲利者?全球最大的疫苗商?全球糧倉出口國?全球石化龍頭?目前武器賣最多的國家?哪些私募基金公司?立刻升息吸資金的大國?

2022-07-30 20:57
sabinehua

疫苗快篩口服藥賺得不要不要的,只要傻子夠多,騙子哪會想快點讓疫情結束?

2022-07-31 15:00
帕達鴨 wrote:
從一開始就沒一個國家敢做出真正的疫苗,因為這是一場世界級的人為病毒戰,開戰初期是為了引戰給中國,初期的蝙蝠論、非人工病毒及武漢病毒研究論的輿論戰自相矛盾,也發現世界各國不買帳,再從而發動俄烏戰爭來誘導俄歐引戰,結果老美連吃二鱉。
現在各國反擊已經將美國內部搞得一團糟,未來的還會放哪些新型病毒開戰呢?拭目以待吧!


我感觉这老头准备要背后中8枪自杀了

bmw_m3
bmw_m3 樓主

電影常常有人類自我毀滅的劇情,希望不會真實上演.

2022-07-31 23:23
老正太阿肥 wrote:
我感觉这老头准备要背...(恕刪)


這位Jeffrey David Sachs 是哈佛大學經濟學 (學士、碩士、博士), 完全沒有任何什麼「醫學」?生物相關? 或生命科學?基因工程? 生物製劑?上的專業 ? 卻可以在一份醫學期刊擔任Lancet COVID -19 委員會 ?
Jeffrey Sachs說 這個病毒不是自然 ? 有美國的技術 ? 違反了 2020 年《Lancet刺絡針》自己的公開信 , 宣稱 這種冠狀病毒起源於野生動物。

這一點都不奇怪 , Sachs 的立場本來就親中 , 他這個位子的前任主委就是在整件2019 Covid事件中,有利益關係的 Peter Daszak
Peter Daszak 何許人?
Peter Daszak 是生態健康聯盟的負責人,該聯盟是一個研究傳染病事件的非營利組織,與武漢病毒研究所(WIV)的石正麗合作超過 15 年 , 並將申請自美國國衛院的研究經費, 轉包給武漢病毒研究所代工。 雖然 Daszak 對中國實驗室和出現於該地區的疾病非常了解,但他與 武漢病毒研究所WIV 的密切聯繫被認為在 WHO 調查中存在利益衝突。但是,他是能被中國接受,能不顧利益迴避,可以被派往調查中國 COVID-19 大流行起源的人。

2020 年 有 27 位科學家簽署並發表在知名期刊《Lancet刺絡針》上的公開信聲稱:“我們站在一起,強烈譴責暗示 COVID-19 並非自然起源的陰謀論......得出結論,這種冠狀病毒起源於野生動物。
這封信由第 5 位列名作者(Peter Daszak)起草和組織,Peter Daszak的組織-生態健康聯盟資助了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研究。27 個簽署者中有六個簽署人是隸屬於Peter Daszak 的生態健康聯盟。
根據 The 2021 年 9 月的報告《每日電訊報》發現,27 個簽署者中有 26 個與武漢病毒研究所 WIV 研究人員、或他們的同事或資助者有聯繫。
他們的立場都是貶低了 COVID-19 為實驗室洩漏的理論。反駁了當時流行的理論,即 SARS-CoV-2 病毒可能是武漢病毒研究所實驗室事故的結果。
並進一步警告說,將病毒起源歸咎於中國研究人員會危及這種疾病的疫情。暗示只要“提出實驗室洩漏理論的科學家……正在從事陰謀論者的工作”,從而對科學研究和科學界產生了“寒蟬效應”。
由事後獲得的電子郵件得知,Daszak 正是這封信的幕後起草人,他起草和簽署這封信時與同事進行了溝通,以“隱瞞他自己的角色並創造此信為科學界一致的錯誤認知。

2018年12月,華為 首席財務官 孟晚舟應美國要求在加拿大被捕,美國正在尋求引渡她,以面對涉嫌違反對伊朗制裁的指控。孟被捕後不久,薩克斯 Sachs寫了一篇文章,稱孟被捕是遏制中國的一部分,並指責美國尋求引渡她是虛偽的。他寫道,因違反制裁而被罰款的幾家美國公司的高管都沒有被捕。在這篇文章受到批評後,薩克斯關閉了他的推特賬戶,該賬戶擁有 26 萬粉絲。
亞洲協會高級研究員 Isaac Stone Fish,注意到薩克斯曾為華為的一份立場文件寫了前言,並質疑薩克斯(Jeffrey Sachs)是否曾被華為支付過報酬。但薩克斯說,他的工作沒有得到報酬。

2020 年 6 月,薩克斯Sachs表示,美國針對華為的目標不僅僅是安全問題。在他們 2020 年出版的《隱藏之手》一書中,克萊夫·漢密爾頓和馬雷克·奧爾伯格評論了薩克斯 Sachs的一篇文章,其中他指責美國政府以虛偽的藉口詆毀華為。
漢密爾頓和奧爾伯格寫道,如果薩克斯 Sachs與華為沒有密切的關係,包括他之前對公司“我們共享數字未來的願景”的認可,薩克斯的文章會更有意義和更有影響力。作者還聲稱,Sachs 與一些中國國家機構以及他所代表的私營能源公司CEFC China Energy有聯繫。

在 2021 年 1 月的一次採訪中,儘管採訪者一再提示,薩克斯 Sachs迴避了有關中國鎮壓維吾爾人的問題,暗示“美國犯下了巨大的侵犯人權行為”隨後,19 個維權團體聯合致信哥倫比亞大學質疑薩克斯的評論。
信函的簽署人寫道,薩克斯 Sachs與中國外交部的立場相同,題外話是為了避免討論中國虐待維吾爾人的美國侵犯人權的歷史。人權組織接著說,薩克斯“背叛了他機構的使命”,貶低了那些受中國政府壓迫的人的觀點。
The Globalist的主編 Stephan Richter和作家 JD Bindenagel 寫道,薩克斯 Sachs正在積極推動“一種典型的共產主義宣傳策略”。

Lancet期刊百年來累積了名聲 , 但是近年來已經變成一個"商人"

這次Covid-19疫情 , 考驗了 Nature , Lancet 這些知名期刊 , 對於這些期刊鼓勵並刊出虛假錯誤的 Covid-19 敘述? 將來的學術界必然會檢討
引述
https://unherd.com/2021/06/beijings-useful-idiots/
Beijing’s useful idiots
Science journals have encouraged and enforced a false Covid narrative
BY IAN BIRRELL 這篇文章
尼古拉·彼得羅夫斯基(Nikolai Petrovsky)有一篇有趣的科學論文。它表明正在世界各地肆虐的Covid-19大流行“獨特地適合感染人類”;它“不是正常人畜共通感染的典型特徵”,因為它首次出現時就具有進入人體細胞的“特殊”能力
它的超級適應性要嘛是“一個非凡的巧合,要嘛是人為干預的跡象”。他甚至說出“沒有人可以說實驗室洩漏是不可能的”。
然而 彼得羅夫斯基Petrovsky 這篇論文 , 嘗試將放在由紐約著名實驗室運營的 BioRxiv 上被拒絕了;最終,他在 ArXiv 上發表。一般發表在重要期刊上的論文在 10 週內就得到了同行評審;在短短 9 天內就為Nature完成了整個過程。
這篇重要的起源建模論文在“經歷了 12 個月的反複審查、拒絕、上訴、重新審查和最終接受後,終於被《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自然科學報告》接受了。
愛因斯坦:「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凡事存疑最重要」也是他說的,為什麼不能質疑愛因斯坦說的話?

直到現在,人們才開始接受科學機構沆瀣一氣,將實驗室洩漏假說視為陰謀論? 並得到利益衝突明顯的知名專家、粗心的政客和大多未能完成其工作的可悲媒體的協助。然而,這一丑聞的核心是一些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期刊。

許多科學家對知名期刊的行為感到沮喪。“談論科學期刊非常重要——我認為它們對掩蓋事實負有部分責任,”法國頂尖的進化生物學家、巴黎科學家小組的主要成員 Virginie Courtier-Orgogozo 說。這些問題。她認為,實驗室洩密假說被否決在很多地方並不是因為反擊川普的干預,而是“受人尊敬的科學期刊不接受討論此事”的結果。

巴黎科學團體於 1 月初向《Lancet柳葉刀》提交了一封由來自世界各地的 14 位專家簽名的信函,呼籲進行公開辯論,並稱“自然起源沒有確鑿的論據支持,實驗室起源不能正式丟棄”。但它被Lancet拒絕刊登,理由是它“不是我們的優先事項”。當作者質疑這一決定時,主編理查德·霍頓(Richard Horton)在未經同行評審的情況下重新評估並退回了該決定,並簡短地駁回了“我們已同意維持我們最初的決定,放棄這一決定”。作者最終在一個預印本網站上發表了他們的聲明。

但明明是同一本期刊,相反的 ,2020 年 2 月 19 日在《Lancet柳葉刀》上寫道:“我們站在一起強烈譴責陰謀論,這些陰謀論表明 COVID-19 不是自然起源的” ,當時任何人都無法確定發生了什麼事。科學家們“壓倒性地得出結論,這種冠狀病毒起源於野生動物,”他們說,並激動地呼籲讀者與在抗擊這種疾病的前線的中國同事站在一起。

這份"臭名昭彰"的聲明,攻擊“暗示 Covid-19 非自然起源是陰謀論”。顯然,這是為了扼殺辯論。它由 27 位專家簽署,但後來證明,這份聲明背後是由與「武漢病毒研究所」有資金往來 ,並廣泛聯繫的紐約生態健康聯盟主席, 英國科學家彼得·達扎克( Peter Daszak)所秘密起草的。
Daszak 博士的組織資助了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冠狀病毒研究。如果 SARS2 病毒確實從他資助的研究中逃脫了,那麼 Daszak 博士可能要承擔責任。他沒有向《Lancet柳葉刀》的讀者宣布有這種嚴重的利益衝突存在。相反,這封信的結論是,“我們宣布沒有競爭利益。”
更糟糕的是,《Lancet柳葉刀》隨後成立了一個病毒起源委員會——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選擇了 有利害關係的Daszak 擔任其 12 人工作組的主席,其中還有另外五人簽署了先前那份聲明,駁斥了這種病毒不是自然發生的觀點。

巴黎科學團體一直在收集持不同意見的科學家的詳細信息,他們的信件或批評文章被主要期刊拒絕,其中包括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這兩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辯論工具。

《自然Nature 》的立場尤其值得懷疑。大約在達扎克的信發表的同時,一項聲明開始置頂於一些先前發表的論文,例如美國病毒學家拉爾夫·巴里克 (Ralph Baric) 和來自武漢的“蝙蝠女俠”專家石正麗的“功能獲得研究”,題目為“一組類似 SARS 的循環蝙蝠冠狀病毒顯示出人類感染的潛力”(這是2015年將蝙蝠冠狀病毒 和 SARS 嵌合成一種新病毒SHC014-MA15 的研究)。這份精心製作的補充註記稱,此類"『嵌合二種不同病毒』"的論文被推論出 Covid-19 的新型冠狀病毒是經過設計的,乃未經證實的理論基礎”,並補充說“沒有證據表明這是真的;並說科學家認為,動物是最有可能的新型冠狀病毒來源。”

《自然》雜誌 還發表了石教授和兩位同事在去年 1 月的同一天寄給他們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詳細說明了有一種名為 RaTG13 的病毒的存在,該病毒取自馬蹄蝠並儲存在武漢病毒研究所。據說它是已知的與 Sars-Cov-2 最接近的基因,遺傳相似性超過 96%。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強調了此類疾病在自然界中發生,儘管密切相關,但在野外需要幾十年才能進化,而且似乎太遙遠而無法在實驗室中進行操作。

一些專家立即對缺乏有關這種新菌株的信息表示懷疑。原因很快就清楚了:它的名字RaTG13是從之前一篇論文中發現的另一種病毒名稱(之前稱為 BtCoV / 4991)更改而來的,但是, 對於這樣知名出版物來說是不尋常的—這在《自然》中從沒有過。這掩蓋了與六名礦工肺炎的聯繫,7年前他們在中國雲南的一個洞穴中接觸蝙蝠糞便時爆發一種奇怪的呼吸道疾病,其中3人死亡。該洞穴距離武漢數百英里,但被石正麗和她的同事用來收集蝙蝠樣本。武漢的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承認,他們還有八種未公開的類似SARS的病毒來自礦井。但是,儘管在發表後的幾週內就出現了一連串的同行的質疑,《自然》 10 個月後發布她的附錄,這只是讓人提出了更多至今仍未得到解答的問題。
2012年, 雲南昆明醫科大學 發表的碩士論文《未知病毒引起重症肺炎6例分析》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780&t=6371784&p=7#81995615

Nature姊妹刊物《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也是繼 Daszak 在《Lancet柳葉刀》中出場後 ,企圖為科學界定下基調的第二篇重要評論的發源地 。

2020 年 3 月 17 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自然醫學》雜誌上的一封信(換句話說,是一篇評論文章,而不是一篇科學文章)。它的作者是由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Kristian G. Andersen克里斯蒂安·安德森領導的一組病毒學家。“我們的分析清楚地表明,SARS-CoV-2 不是實驗室構建的病毒,也不是故意操縱的病毒,”這五名病毒學家在信的第二段中宣稱。
““Sars-CoV-2 的近端起源”一文直言不諱地得出結論:“我們不相信任何類型的基於實驗室的場景都是合理的”。然而, 更多同儕批評人士指出,聲稱有任何“證據”證明 Sars-CoV-2 不是故意操縱的病毒是有問題的。
因為該聲明提到了尼古拉·彼得羅夫克斯 (Nikolai Petrovksy) 說明過的, Sars-CoV-2出現神秘的弗林Furin蛋白酶裂解位點,因為Furin蛋白酶幫助刺突蛋白與人體組織中的細胞有效結合,但在Sars-CoV-2最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中, 卻完全沒有發現。但Kristian G. Andersen克里斯蒂安·安德森淡化了弗林Furin蛋白酶潛在意義。該聲明暗示“很可能會在其他物種中發現具有部分或全部多鹼基切割位點的類 Sars-CoV-2 病毒”。但是, 到目前為止根本沒有發生這種情況。
也就是說 , 安德森博士和他的同事正在向他們的讀者保證一些他們不知道的事情。這樣的臆測卻被 《Nature Medicine自然醫學》刊登出來?
這份文件的五名簽署人包括一名在中國工作近 20 年獲得中國最高外國科學家獎的專家,另一名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客座教授”——它是如此有影響力的期刊, impact factor當然高 , 該文已被訪問過 540 萬次並在其他論文中被引用近 1,500 次。

主要作者加州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免疫學家Kristian G. Andersen克里斯蒂安·安德森,他一直在社交媒體"Twitter"上積極發聲,譴責實驗室洩漏理論並與其支持者對抗。
然而,最近一封發佈給安東尼·佛奇的電子郵件表明,安德森此前曾向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佛奇承認該病毒具有“(可能)看起來經過設計”的異常特徵,並且“與進化論的預期不一致” . 他上周聲稱,討論只是“科學過程的明顯例子”,。現在安德森的推特賬號卻突然消失了

還有很多例子。例如,中國在承認病毒"人傳人"後,指責華南海鮮市場出售的動物。幾週內,四篇描述穿山甲病毒的手稿被提交給期刊,這些手稿都嚴重依賴一組中國科學家去年發表的數據。其中兩篇關於穿山甲冠狀病毒的論文由Nature 發表。不可避免地,這些文章引發了全球的激烈討論,即市場上出售的穿山甲是否是此種人畜共通傳染病 ,病毒由蝙蝠跳躍過渡到人類的聯繫,類似於第一次發生非典疫情的果子狸。

穿山甲傳播鍊? 後來被證明是 鋪設的虛假線索。然而,《Nature自然》卻拒絕了另一位重要的科學異議人士提交的一份文件,該文件顯示所有四篇論文如何主要使用來自同一批穿山甲的樣本,並且其中兩篇論文中報告的關鍵數據並不準確。
羅格斯大學生物安全專家兼化學生物學教授理查德·埃布賴特(Richard Ebright)認為,這種對“重大遺漏和重大錯誤陳述”的容忍暴露了一個大問題。“《自然Nature》和《柳葉刀Lancet》 在支持、鼓勵和執行科學證據表明 Sars-CoV-2 具有"自然溢出"源點的敘述錯誤並說這是科學共識? 這樣錯誤敘述,推波助瀾,轉移焦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或者正如另一位觀察家所說:“自然Nature和柳葉刀Lancet的遊戲似乎是為了設定基調,然後推遲關鍵論文和回覆。”
但是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就是事情變得更加模糊的地方。許多指控認為,這不是編輯誤判,而是更險惡的事情:出於商業原因想要安撫中國。《金融時報》 四年前披露,負債累累的德國自然出版集團施普林格·自然 (Springer Nature)正在阻止涉及中國的數百篇學術文章,內文提到了北京認為敏感的主題,例如香港、台灣或西藏。中國也在全球範圍內大手筆投入,以贏得科學領域的霸主地位——其中包括成為 Springer Nature 和Elsevier(《柳葉刀》的所有者)共同出版的開放和成為期刊的最大贊助國家。

消息人士估計,去年 Springer Nature 與中國機構之間的 49 項贊助協議價值至少為 1000 萬美元。這些交易涵蓋了作者在此類期刊上支付的出版費,因此在創造依賴文化的同時為中國籍作者鋪平了道路。它們對雙方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們為出版商提供了進入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及其資源豐富的大學的機會,同時也提供了國際認可和地位。但我們知道,即使是外資公司 ,中國也要求遵守他的世界觀,—尤其是中國對於引發這場全球災難這樣敏感的問題上,可能扮演有角色?

批評人士擔心,這些企業與中國過多的金錢聯繫會損害出版並扭曲"學術中立"的議程。“科學出版已經成為一個高度政治化的行業,”彼得羅夫克斯說。“顯然,需要對科學出版商的作用展開國際調查,隨著主要出版社收購許多較小的獨立期刊,它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這些主控期刊的出版商日益政治化和對公眾影響的敏感性。我們需要研究這可能對這場Covid-19大流行產生什麼影響,以及它可能對未來的科學研究產生什麼影響?”

雖然經濟學上沒有教如何找一個棄嬰? 但也不會沒有常識到以為只要丟包,棄嬰就會找錯父母 ? 又不是孫悟空無父無母從石頭縫蹦出來? 可以隨便講 ?
這個新冠病毒SARS-CoV-2仍然有 RNA 排序 存在
依照RNA排序 , 就能找到這個棄嬰病毒 的 許多親戚病毒
過去只要發現新病毒, 發現者都會很高興上傳到 基因銀行GenBank , 由基因銀行的基因碼就能比對到了
不但能知道親戚是誰 , 還能知道是誰上傳這個病毒的基因碼
找到的這些冠狀病毒親戚病毒 都顯示出, 它們的RNA排序 和這個 棄嬰SARS-CoV-2病毒 只有少許差距

分析RNA排序,分析基因構造的組成, 全基因序列相似程度最高達 96%的是雲南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但S蛋白相似度只有76%? S蛋白最接近達99%-100%的是廣東的穿山甲冠狀病毒MP789。
SARS-2就像是把廣東的穿山甲冠狀病毒MP789的S蛋白切下來, 再裝在雲南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這個骨架上, 組合成"嵌合病毒"
再比對這個引發 Covid-19的病毒 SARS CoV-2 的其它親戚在那裏 ?

而這些親戚病毒都在那裏也完全知道, 全都在中國
因為 ,誰幫這些親戚病毒在基因銀行做了登錄 , 在那裏採集的 ? 又被保存在那裏 ? 都完全知道
犯罪側寫, 可以先分析罪案本質
所以 , 從那裏變出來是知道的
除非是掩耳盜鈴 .杰弗裡·薩克斯(Jeffrey Sachs) 雖然是醫學的大外行, 怎麼會不知道 ? 怎麼會講成美國?
美國沒有它的親戚?

相似程度最高達 96%的是雲南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這個 RaTG13 , 在武漢病毒實驗室 7 年 , 都沒有對外發表
直到武漢肺炎爆發後 2020年1月27日 , 才向 基因銀行 GenBank 通報 編號 MN996532
2020 年10月 13日 基因序列 版本 更改為 MN996532.1.


但是在一本"雲南昆明醫科大學"的碩士論文及武漢病毒所發表的論文可以找到 RaTG13
早在2012、2013年於雲南墨江煤礦中,就有6名礦工在清理蝙蝠排泄物後14天出現高燒、乾咳、等症狀,其中3人甚至因此喪命,而當時感染礦工的冠狀病毒和現在大流行的新冠(武漢株)肺炎病毒極其相似。
胸部X光及 CT 出現了典型的"磨砂樣病變" "網狀陰影"

當時負責治療生病礦工的醫師李旭曾多次諮詢其他中國專家意見,並用上呼吸器、抗凝血劑、類固醇及抗生素等治療,並說在中國抗疫專家鍾南山的監督之下,礦工們接受肝炎、登革熱及愛滋病毒檢測,之後相關單位把染病礦工的組織樣本送往武漢病毒研究所,確定是一種類似SARS的冠狀病毒,而李旭也撰寫論文研究


這種類似SARS的冠狀病毒被稱為RaTG13,和新冠病毒基因排序 有96%相同

2012年,石正麗研究生喻萍的碩士論文「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的地理進化研究」, 研究了當時2012年,從雲南墨江通關鎮這個地方,所分離的一些病毒株。她實際上對四個病毒株,來自雲南墨江的病毒株進行全基因組的測序,在喻萍的碩士論文其中一株為Ra4991 ,石正麗在2020年接受《科學》雜誌的訪問時說,她說Ra4991就是RaTG13。


SARS-2病毒 以ACE2 為受體是天然的嗎 ?
更多『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論文顯示, 病毒的S蛋白,能夠切下來彼此交換
2008年石正麗的博士生任武澤 , 成功展示了在蝙蝠 SARS 樣病毒和人類 SARS 病毒之間交換 RBD 的技術能力:“......
他說:「發現最小插入區(氨基酸 310 至 518)足以將 SL-CoV S 從非 ACE2 結合轉化為與人類 ACE2 結合,表明 SL-CoV S 與 SARS-CoV S 在很大程度上兼容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017年石正麗的博士生曾磊平博士论文「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的反向遺傳學系統的建立及ORFX功能研究」;它利用了嵌合病毒构建技术,即一种 "复制粘贴"的方式。
以嫁接在同一病毒骨架上的「編碼基因」 ,测试不同冠状病毒对几种类型的人类或动物细胞的感染性。

论文作者曾磊平写道:"为了估计类似SARS的蝙蝠冠状病毒对人类的潜在威胁,我们从不同的冠状病毒毒株中选择了12个S(即尖峰编码)基因,并将它们插入WIV1(另一种冠状病毒)的基因组框架中,作者说,"我们成功地获取了其中四个,分别将其命名为Rs4231、Rs4874、Rs7327和RsSHC014病毒株。"

石正麗於 2015年 發表於 Nature Medicine 的重組嵌合病毒(稱為 SHC014--MA15)

石正麗博士增強蝙蝠病毒攻擊人類的能力,以“檢查正在傳播的蝙蝠 CoV [冠狀病毒] 的出現潛力(即感染人類的潛力)。”
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們於 2015 年 11 月創造了一種新型病毒,採用 SARS1 病毒的骨架並將其刺突蛋白替換為來自蝙蝠病毒(曾磊平选择了12个S(即尖峰编码)基因,并将它们插入WIV1所得到的 SHC014-CoV)的刺突蛋白。這種人造病毒通過能夠感染帶有人類細胞的基因工程小鼠, 證明了亦能感染人類呼吸道的細胞。
新的人畜共通的的嵌合病毒 (SHC014-MA15)是將SARS病毒的刺突蛋白 ,替換為來自蝙蝠病毒(稱為 SHC014-CoV)的刺突蛋白 ?
該論文中描述,是Zheng-Li Shi 石正麗博士“提供了SHC014 刺突序列和質粒”。
事實上,嵌合病毒(RaTG13+MP789)這正是 SARS-CoV-2 的特性。
﹝但曾磊平博士論文卻說,石正麗提供的 SHC014 不是自然病毒 , 是將選定的 12个S(即尖峰编码)基因,并将它们插入另一种冠状病毒WIV1得到的重組嵌合病毒﹞

原本以為是 天然蝙蝠病毒的 SHC014-CoV ? 卻是曾磊平选择了12个S(即尖峰编码)基因,并将它们插入WIV1另一种冠状病毒, 所變出來的實驗室嵌合病毒?

石正麗 拿了這種已經是嵌合病毒的 SHC014-CoV 再去和SARS嵌合? 再變出 (SHC014-MA15)人畜共通的的嵌合病毒 ?

SHC014-CoV 出現於另一份提交給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 (DARPA)的撥款提案文件
該文件公告於
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1066966-defuse-proposal
9 月 21 日,調查大流行起源的國際科學家組織 Drastic Research公開了一項由紐約生態健康聯盟 (EHA) 的英國籍主席 Peter Daszak提交給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 (DARPA)的撥款提案。
該文件是由一個匿名舉報人洩露,細節為US $ 14百萬的提案被稱為
Project DEFUSE Defusing the Threat of Bat-Borne Coronaviruses
“DEFUSE計劃”尋求確定蝙蝠來源冠狀病毒為“威脅”的外溢風險,但最終因風險過高被美國所拒絕了


Peter Daszak 達扎克和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合作長達15年,並將申請到自美國國衛院的研究經費, 轉包給武漢病毒所代工。

但是在這份申請書中 , 洩漏了許多細節都讓人懷疑
在TA1要做什麼? 申請文件寫
We will sequence their spike protein, reverse engineer to conduct binding assays, and inset them into bat SARSr- CoV (WIV1, SHC014) backbones (these use bat-SARSr-CoV backbones, not SARS-CoV, and are exempt from dual use and gain of function concerns) to infect humanized mice and assess capacity to cause SARS-like disease.
我們將對它們的刺突蛋白進行測序,逆向工程進行結合測定,並將它們插入蝙蝠 SARSr-CoV(WIV1、SHC014)骨架(這些使用 蝙蝠bat-SARSr -CoV 骨架,而不是 SARS-CoV,並且免於雙重用途和功能增強)感染人源化小鼠並評估引起 SARS 樣的疾病


基因分析SARS-CoV-2 同樣是以 蝙蝠RaTG13病毒為骨架 , 再加上穿山甲冠狀病毒MP789的S蛋白

出現熟悉的 WIV1, SHC014
2011年4月至2012年9月,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於中國雲南昆明採集中華菊頭蝠的腸道與糞便樣本,病毒的樣本感染Vero E6細胞,成功分離出病毒,並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病毒顆粒,將其命名為WIV1病毒, 序列分析結果顯示WIV1病毒的序列與Rs3367幾乎相同。
SHCO14 又出現了 ?
2017年 ,石正麗的博士生曾磊平博士论文「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的反向遺傳學系統的建立及ORFX功能研究」写道:"为了估计类似SARS的蝙蝠冠状病毒对人类的潜在威胁,我们从不同的冠状病毒毒株中选择了12个S(即尖峰编码)基因,并将它们插入WIV1(Rs3367)(另一种冠状病毒)的基因组框架中,作者说,"我们成功地获取了其中四个,分别将其命名为Rs4231、Rs4874、Rs7327和RsSHC014病毒株。"

Peter Daszak 拿2017年武漢病毒所已經做出來的東西再向美國申請錢?

在 TA2 中,
Peter Daszak說將評估兩種減少洞穴蝙蝠 SARSr-CoV 排毒的方法:
(1) Broadscale immune boosting, in which we will inculated bats with immune modulators to upregulate their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nd downregulate viral replication;
(1)大規模免疫增強,我們將給蝙蝠接種免疫調節劑,以上調它們的先天免疫反應並下調病毒複製;
(2) Targeted immune boosting in which we will inoculate bats with novel chimeric polyvalent recombinant spike protein plus the immune modulator to enhance innate immunity against specific,high- risk viruses.
標靶免疫增強,我們將用新型嵌合多價重組刺突蛋白和免疫調節劑接種蝙蝠,以增強對特定高危險病毒的先天免疫。
We will trial inoculum delivery methods on captive bats including novel automated aerosolization system, transdermal nanoparticle application and edible adhesive gels
我們將在圈養蝙蝠上試驗接種遞送方法,包括新型自動噴霧氣化系統、穿透皮膚納米顆粒應用和可食用粘性凝膠。
We will use stochastic simulation modeling informed by field and experimental data to characterize viral dynamics in our cave test sites, maximize timing, inoculation protocal, delivery method and efficacy of viral suppression. The most effective biologicals will be trialed in our test cave site in Yunnan Province, with reduction in viral shedding a proof-of-concept.
我們將使用由現場和實驗數據提供信息的隨機模擬模型來表徵我們洞穴測試地點的病毒動力學,最大限度地提高病毒抑制的時間、接種方案、遞送方法和功效。最有效的生物製品將在我們雲南省的測試洞穴中進行試驗,減少病毒排毒是一個概念證明。
novel automated aerosolization system, transdermal nanoparticle application and edible adhesive gels
接種遞送方法,包括新型自動噴霧氣化系統穿透皮膚納米顆粒應用和可食用粘性凝膠

原本冠狀病毒 是飛沫傳染 , 飛沫不過1-2m就會掉到地面, 要如何自動噴霧氣化系統隨空氣去接種遞送?
這正好說明『靜電吸附』, 能黏在灰塵上, 隨氣流飛 , 所謂"氣溶膠"
SARS-CoV-2病毒的特性 : S蛋白帶正電 , 會黏 ,能靜電吸附逃脫抗體綑綁, 造成突破性感染
與 SARS-CoV-1 相比,SARS-CoV-2 的S蛋白上一連串的帶正電群的肝素結合位點 , 可能介導了與肝素的增強相互作用,並且這種變化是通過少至兩個氨基酸取代 Thr444Lys 和 Glu354Asn 演變而來的。

SARS-CoV-2 顯示帶有一群 正電荷(顯示為藍色) 而 相比之下SARS-CoV-1並無增強的正電荷
這個病毒的S棘蛋白上有一排4個連續帶正電的胺基酸, 具有"靜電吸附"的能力, 就算產生中和抗體, 病毒照樣粘上人體細胞
SARS-CoV-2 Infection Depends on Cellular Heparan Sulfate and ACE2
Cell , VOLUME 183, ISSUE 4, P1043-1057.E15, NOVEMBER 12, 2020

這一群帶正電氨基酸 K444 R509 R346 , R355 K356 R357 R466 , 正好和帶負電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醣HSPGs結合

帶正電荷的 S蛋白 能黏灰塵隨氣流飛, 號稱"氣溶膠" ,
帶正電荷的 S蛋白 能黏上細胞 HSPGs , 不需要找ACE2受體, 也不被抗體阻擋 , 造成 SARS-2病毒 以 ACE2 及 HSPGs 雙重結合模式去感染人類細胞。

這『靜電吸附』造成免疫系統 擋不住 病毒入侵 和繁殖
這『靜電吸附』造成打任何廠牌的疫苗雖然擋不住感染 , 病毒仍然會進入人體被驗到PCR陽性。

之前的冠毒明明是飛沫傳染,居然2018年 , Peter Daszak 的申請書就提及 能以空氣噴霧來傳染 ?
申請書 也明白寫了 ,
The most effective biologicals will be trialed in our test cave site in Yunnan Province,
最有效的生物製劑將在我們的雲南省試驗洞穴現場進行試驗
雲南省試驗洞穴? 和2012年6名礦工肺炎有無關聯?
Dr. Shi, Wuhan Institute of Virology will conduct viral testing on all collected samples, binding assays and some humanized mouse works.
武漢病毒所石博士將對所有採集的樣本進行病毒實驗、結合試驗和部分人源化小鼠工作。
『人源化小鼠』? 是帶了人類基因的小鼠 , 能感染人類的病毒
如果 SARS2 一躍從蝙蝠跳到人身上並且此後沒有太大變化,它應該仍然擅長感染蝙蝠。但似乎不是。
經過測試的13種蝙蝠, 只有其中2種蝙蝠能被 SARS-CoV-2 感染,而且病毒對蝙蝠細胞的結合能力? 親合力只有對人類細胞的1/10 ? 因此它們不太可能成為人類感染的直接來源,也沒有找到那一個蝙蝠族群是 Covid-19(SARS-CoV-2病毒)的保毒者 ?
RaTG13 從一個蝙蝠病毒 → 人類病毒 , 怪得是下游病毒 SARS CoV 2 卻和蝙蝠的親合力很差 ?

即使那些認為實驗室起源不太可能的人也同意 SARS2 基因組非常一致。和石正麗共同發表論文的Baric 博士寫道,“在中國武漢發現的早期毒株顯示出有限的遺傳多樣性,這表明該病毒可能是從單一來源引入的。”

實驗室逃脫的支持者開玩笑說,SARS2 病毒在傳播給人類之前當然會感染一種中間宿主物種,並且他們已經確定了它——來自武漢病毒研究所的人源化小鼠(帶有人類ACE2受體的基因工程小鼠)。

另外
(1)SARS-CoV-2有獨特的Furin弗林蛋白酶裂解位點
武漢病毒在S1/ S2連接處681-PRRA-684, 插入了4個氨基酸殘基PRRA( 這個位點, 多出PRRA 這4個殘基 ),這個PRRA加上後面緊跟着的R正好形成了furin蛋白內切酶識別位點,﹝furin蛋白內切酶識別的蛋白序列爲RXXR(R是精氨酸,X是任一殘基)﹞,且與 R797一起,同時存在的兩個酶切位點大大增强了病毒感染效率。這種變異增強了武漢病毒的傳播能力。

該多出的PRRA序列只存在2019-nCov基因组,基因最接近的蝙蝠的RaTG13、穿山甲-CoV等序列中完全没有,這四 個殘基就是12個核苷酸礆基,並不是一種很容易發生的突變,SARS-CoV-2這個弗林蛋白酶位點對是全新的
那麼 , 沒有 荷蘭人的紅髮基因 ? 沒有來自泉州大食(色目人,眼睛有顏色)祖先 , 卻生出紅棕髮藍綠眼的小孩?基因從那裏來的? 辯稱這沒有婚外情? 沒有人工生殖? 都推給是突變嗎 ?
一般的突變, 不一定是有意義的, 有時只是亂碼 , 但這個 RBD 區 被插入的 PRRA 是有意義的 ,這個 PRRA 的插入 , 能夠引進一種 furin 弗林蛋白酶的內切酶
一次突變 12個鹼基 ? 而且插入在特定位置上,讓 刺突蛋白的S1和S2亞基, 在正確的位置被裂解開 ? 這四個 PRRA 氨基酸 同時發生自然突變 ? 機率有多高 ? 10億分之一
顯示受體結合基序(RBM)被人工修改 , 對照上面任武澤 及 曾磊平博士論文 可以對照 。

(2)密碼子問題
SARS-2 弗林蛋白酶裂解位點的被插入的"密碼子" , 是進一步縮小了自然出現起源的可能。
眾所周知(或者至少可以從高中生物回憶起),遺傳密碼使用三個 DNA 單位來指定蛋白質鏈的每個氨基酸單位。當以 3 組為一組閱讀時,4 種不同的 DNA 可以指定 4 x 4 x 4 或 64 個不同的三聯體,或稱為密碼子。由於只有 20 種氨基酸,因此有足夠多的密碼子可供使用,因此某些氨基酸可以由多個密碼子指定。例如,氨基酸精氨酸可以由六個密碼子 CGU、CGC、CGA、CGG、AGA 或 AGG 中的任何一個命名,其中 A、U、G 和 C 代表 RNA 中四種不同的單位。

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密碼子偏好。人類細胞喜歡用密碼子 CGT、CGC 或 CGG 指定精氨酸。但 CGG 是冠狀病毒最不受歡迎的精氨酸密碼子,只佔了5% 。

現在,功能性的原因使得 SARS2 具有弗林蛋白酶裂解位點 ,而其表親病毒卻沒有(在電腦資料中)。將其基因組中近 30,000 個核苷酸的基因組與其表親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對齊來比較。迄今為止已知的最接近的是一種叫做 RaTG13。與 RaTG13 相比,SARS2 在 S1/S2 連接處有一個 12 個核苷酸的插入片段。插入序列是 T-CCT-CGG-CGG-GC。CCT 編碼脯氨酸,兩個 CGG 編碼兩個精氨酸,GC 是編碼丙氨酸的 GCA 密碼子的開頭。

這個插入片段有幾個奇怪的特徵,但最奇怪的是兩個並排的 CGG 密碼子。SARS2的精氨酸密碼子中只有5%是CGG,在其他任何β冠狀病毒中都沒有發現雙密碼子CGG-CGG。還一次重覆出現二個CGG?那麼SARS2是如何獲得一對受人類細胞青睞但不受冠狀病毒青睞的精氨酸密碼子呢?

(3)SARS2棘蛋白上多出6個胺基酸,其中4個,即354(N)355(R)356(K)357(R) ,都帶有正電
武漢冠狀病毒的棘蛋白上有4種並列的胺基酸且都帶有正電354(N)355(R)356(K)357(R) ,這使得病毒能夠牢牢『靜電吸附』吸附於人體細胞帶負電的部分,抗體並無法中和靜電吸附 ,造成病毒不需要"受體"就能黏上人類細胞 , 為此還新創了一個『氣溶膠』的名詞 ; 這是新冠病毒傳播能力特別驚人的原因。
『靜電吸附』才能解釋SARS-2為何能額外結合非ACE2受體的細胞,例如攻擊味覺的苦/甜特異性受體/輔助受體 , 造成失去味覺。
由於帶正電的胺基酸會互相排斥,如同磁鐵正極放在一起會彈開, 因此自然界中連3個排成一列的狀況很少見,更何況新冠病毒有4個並排,能夠同時讓它們共存的唯一方法就是人工製造

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實驗室,一直在做基因工程冠狀病毒去攻擊人體細胞的工作。稱之為"功能增強性研究gain-of-function experiments"
把一個不會感染人的病毒, "功能增強性gain-of-function "後去攻擊人體
我們怎麼能這麼確定?
因為 研究基金是來自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下屬的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 (NIAID) 的資助。原本撥款給紐約生態健康聯盟的主席 , 英國科研者Peter Daszak 博士,承包商 Peter Daszak 博士又將其轉包給了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石博士。由於提供資金的撥款提案是公共記錄的問題,必須向美國國會具體說明她計劃用這筆錢做什麼。因此留下了書面紀錄。

2018 和 2019 財年撥款的摘錄如下。“CoV”代表冠狀病毒,“S 蛋白”是指病毒的刺突蛋白。
“對 CoV 種間傳播的測試預測。宿主範圍的預測模型(即出現潛力)將使用反向遺傳學、假病毒和受體結合分析,以及來自不同物種和人源化小鼠的一系列細胞培養物的病毒感染實驗進行實驗測試。”
“我們將使用 S 蛋白序列數據、感染性克隆技術、體外和體內感染實驗以及受體結合分析來檢驗 S 蛋白序列中百分比差異閥值, 以預測溢出(spillover)潛力的假設。


用非技術語言來描述上列文字,石博士打算著手創造對人類細胞具有最高感染力的新型冠狀病毒。她的計劃是採用編碼刺突蛋白的基因,這些基因對人類細胞具有從高到低的各種可測量的親和力。她會將這些刺突基因一個一個地插入到許多病毒基因組的骨架中(“反向遺傳學”和“傳染性克隆技術”),從而創造出一系列"嵌合病毒"。然後將測試這些嵌合病毒攻擊人類細胞培養物(“體外”)和人源化小鼠(“體內”)的能力。這些訊息將有助於預測病毒“溢出spillover”的可能性,即冠狀病毒從蝙蝠傳播到人類。

檢索相關論文發現,他們使用一種 HIV 假病毒來表達 7 種蝙蝠 b-ACE2 受體,並將它們的結合人類 h-ACE2 受體特性,以便選擇最好的受體,以進一步優化 SARS 樣冠狀病毒結合人體細胞的能力。 他們還發現,一些蝙蝠 ACE2 受體與人類 ACE2 受體非常接近。 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模型系統,在 2005 年至 2013 年間對中國蝙蝠種群的大量調查中 , 選擇已經用於測試的最具傳染性的 SARS-CoV 樣病毒。(Xu L 等,2016)。 這些病毒可能通過 ACE2 受體感染人類。 2012-2015 年間發現了更多新病毒(Lin etal,2017)。

文獻都有, 杰弗裡·薩克斯(Jeffrey Sachs) 如果看得懂醫學論文?怎麼會不知道 ?
sabinehua wrote:
就算打了4劑疫苗,中
補充最新消息,加拿大這家醫院昨天終於承認,該院一週內死了四位醫生是真的,但絕對和疫苗無關。冷
醫生連自己的命都救不了,為何大家還相信醫生永遠是對的?

前幾天蘇一峰貼文說,他有病人打疫苗後兩天就死了,但當初病人問他該不該打疫苗時,他並沒有說非打不可喔。
...(恕刪)

reuters 路透社的 事實查驗 factcheck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factcheck-physician-deaths-idUSL1N2Z9296
安大略省米西索加的 Trillium Health Partners 醫院通過推特(點此處)回應了這些說法:“THP 深感悲痛地哀悼我們最近去世的三名醫生。Jakub Sawicki 博士、Stephen McKenzie 博士和 Lorne Segall 博士都是受人尊敬的醫生,他們畢生致力於照顧患者和社區。”

醫院補充道(這裡“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謠言根本不屬實。他們的去世與 COVID-19 疫苗無關。我們要求在這個困難時期尊重他們家人的隱私。”

西格爾Lorne Segall 的訃文(點此處)解釋說,在“與晚期肺癌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艱苦卓絕的戰鬥”後,他於 2022 年 7 月 17 日去世,享年 49 歲。

CTV 新聞的一篇文章(點此處)報導稱,儘管麥肯齊Stephen McKenzie的病情沒有被披露,但據他的辦公室稱,他在 2022 年 7 月 18 日去世前一直“病得很重”。

Sawicki 的妻子告訴多倫多 CTV 新聞,她的丈夫被診斷出患有 4 期胃癌,稱為Signet Ring Cell Adenocarcinoma印戒細胞腺癌。(點此處

路透社判決定案
沒有證據。據他們工作的醫院稱,三名安大略醫生的去世與 COVID-19 疫苗無關。沒有證據表明其他情況。
打了四五劑照樣重症死亡,在台灣早已經不是新聞了,每天都有。

很多人都打了疫苗,照樣還是確診,都不知道這
疫苗到底有沒有效果,不過周遭朋友同事倒是
都還健在,是不是表是疫苗還是有效,至少能夠
防止確診後導致重症,誰知道呢?
從前的疫苗不知道會不會也像新冠疫苗這樣,
看起來沒什麼效果的感覺.
  • 5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