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疫神話破滅?事實是本來就沒有「神話」🐸

換日線 作者:Ben Weinstein 2021年6月3日 週四 下午5:00



去(2020)年 9 月,我從紐約搭機抵台。此前我讀到很多防止 COVID 進入國家邊境的管制資訊,但在抵達後的許多方面,卻都與國家理應滴水不漏的防疫措施並不一致──機場工作人員和我及其他乘客直接接觸,並未保持適當距離。我問他們之後是否需要隔離,回答是「不用」。在搭計程車前往防疫旅館的路上,我問了司機類似的問題——他是否需要自我隔離?「不用,」他說,並且補充「我們每天都會消毒座車。」當我在旅館登記入住時,工作人員與我近距離接觸,且在他回家和家人接觸前,還會接觸到其他客人。

在台灣防疫堡壘的大門口,目睹這些潛在漏洞令人難堪。在我抵台前幾個月,許多國際上成功的防疫故事被改寫,媒體上開始出現「哪裡出了錯?」一類的標題,我很擔心同樣的標題也將適用於台灣。長達 9 個月的時間,似乎是我多慮了。然而此刻,似乎終於輪到了台灣。疫情爆發並逐漸惡化,在 5 月 15 日出現了 180 個本土案例,是前日的 6 倍。此外,當病毒入侵國界,台灣從保護邊境到壓制病毒的轉換既緩慢又笨拙,很可能正因而導致了疫情的升溫。

台灣近期的大爆發提出了如下問題:究竟台灣防疫一開始有多強大?僅從 2021 年 5 月之前的結果判斷,台灣的表現堪稱典範。全國只有 1,300 例確診、每 10 萬人中僅有 0.05 人死亡;相對於比利時的 214 人死亡、義大利的 205 人,和美國的 178 人;就連在區域防疫表現較佳的東亞國家中,台灣的成果依舊突出。當多數國家經歷巨大動盪,台灣持續過著相對正常的生活。

國際媒體吹捧台灣用理性「擊敗 COVID」,美國和歐洲本可以效仿。不過究竟真的存在一種擊敗疫情的解方嗎?如果有,台灣到底遵循到什麼程度?回顧過去的紀錄顯示,即便台灣很多地方都做對了,其政策反應仍然存在重大瑕疵。

在 COVID-19 初期,台灣的行動確實獨到且有效。台灣於 2019 年 12 月 31 日開始篩檢所有來自武漢的班機,並在 2020 年 1 月 23 日禁止所有來自武漢的飛機。自同年 2 月 5 日起更禁止所有來自中國的旅客,就連非住民的外國旅客也被禁止入境。該政策成功防止感染的旅客進入台灣,同時間在美國,許多媒體仍然稱旅遊限制不過是陳舊的「政治劇碼」。

當病毒於 2020 年 2 月底在全球爆發,台灣持續其嚴格的戰略,於 3 月 18 日關閉邊境。一月在鑽石公主號爆發的偽陰性,讓台灣衛生單位發現,只靠篩檢無法有效遏止病毒,並開始對所有入境者實施 14 天的隔離政策。

不幸的是,任何為防止像 COVID 如此具傳染力的疾病而設計的系統,只有在完全封閉的狀態下可行。一個破口就足以讓疫情爆發,而一但開始有社區感染,邊境管制的效果就很有限。台灣在 2020 年初建立的規範健全無漏洞,但在 2020 年底和 2021 年初的一系列小漏洞,證明台灣的戰略也許不像剛開始那麼可靠。

第一個顯著的漏洞出現在 2020 年 12 月,染疫的長榮航空紐西蘭籍機師在北台灣四處旅行,其足跡包括許多人潮群聚的百貨公司。作為機師,他只被要求隔離 3 天;而儘管航空公司的機師被要求遠離公共空間,我們卻只能指望他們自行遵守政策。即便違規,長榮最後付出的代價,也只是被罰了 100 萬。台灣應該留心這些把防疫責任分散到私人企業時易犯的錯誤。在澳洲,就是由於私人保全公司的員工和防疫旅館的旅客有不當關係,成了防疫破口,導致澳洲最後得封城 4 個月。此外,台灣機師的自主管理政策並不完整,只限制到人潮聚集的場所和搭乘大眾運輸。

儘管已出現警訊,台灣卻未能調整防疫辦法。2020 年 11 月,一名自菲律賓返台的逃犯在入獄後被篩檢出染疫。2021 年 1 月出現了另一個漏洞,部立桃園醫院的醫生染疫,並造成超過 20 人的群聚感染,許多患者曾造訪人多的地方,但因難掌握接觸者人數,政府只能公布足跡,警告可能的接觸者若出現症狀需就醫。

防疫成功與否,只是政策問題?

每一個這樣的事件都造成民眾恐慌,但並未造成重大社區感染。表面上,台灣之所以能阻止疫情爆發,最顯而易見的原因在於其完善的接觸者追蹤機制,以及願意信賴、接受防疫措施的人民。然而儘管這些措施在防疫工作中確實扮演要角,但真的是唯一因素嗎?紐西蘭籍機師至少去過 3 間台北的大型百貨/賣場、桃園醫院的群聚感染者曾造訪許多人多的公共場所,更別提那些每天都會接觸到潛在病患的機場工作人員、計程車司機、旅館員工和醫療人員。

似乎還存在其他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變因,在疫情傳播中同樣扮演要角。讓許多觀察家困惑的是,在特定國家雖然實施了嚴厲的防疫措施,卻仍然有大量病患確診;同時間,其他防疫機制明顯較弱的地區,確診和死亡案例卻少得多。例如在美國各州,紐澤西和紐約分別有最高的人均死亡率,而他們的防疫措施卻是最嚴格的。另一方面,德州和佛羅里達制定的防疫規定弱得多,人均死亡人數卻接近中位數。德州在停止強制戴口罩的規定,並開放商業活動後,確診人數反下降──當然,這樣的結果並不表示關閉商業活動和強制戴口罩沒有意義,但確實彰顯出疫情擴散變因的多面性。

其他可能的變因包括氣候、人口密度、年紀、對政府的信賴度或特定個人不同的傳播疾病的能力。如同記者 David Wallace Wells 指出的,成功防疫的國家之間,最一致的一點是這些國家所在的區域。在歐洲和美洲,確診與死亡人數居高不下,但在東亞卻較低。東亞國家擁有截然不同的氣候、人口結構、發展程度,和很不一樣的抗疫之道。

東亞表現最差的國家馬來西亞,確診率比歐洲表現最好的國家芬蘭還低。這樣強大的區域關聯可以被單純歸因於這些國家採行政策的一致性嗎?我認為,這個關聯性也可以被歸因於一些表面上無法評估的因素,如基因或過去接觸傳染病獲得的抗體。在東亞以外人口眾多的國家之中,只有澳洲和紐西蘭能在施打疫苗前完全壓制 COVID,且是在實施了具有相當強制性的封城之後。這些不同結果背後的原因至今仍然是個謎,許多流行病學家承認他們「就是不知道為什麼」。

可能是其他變因,加上政府的邊境政策,幫助台灣遠離 COVID。鑒於台灣邊境防疫的瑕疵,新冠患者可能進入台灣,卻沒有把疾病傳染給任何人。我們已知的 COVID 患者曾在國內活動、使用大眾運輸、去過餐廳、市場和百貨公司,但卻沒有人是因在公共空間接觸人潮而感染。以桃園群聚事件為例,所有確診案例都是近距離接觸者。這樣的成果只是因為台灣追蹤接觸者的政策無懈可擊嗎?鑒於許多人很可能經過感染者曾經過的地方,其中多數人並沒有被篩檢或追蹤。政府僅發布消息,鼓勵曾造訪過相同地方的潛在接觸者展開「自主健康管理」,這也表示很少人被篩檢、追蹤和隔離。針對這個疑問,現階段只能說,時間和更多的研究將會為我們解答。

接二連三的漏洞,瓦解疫情防線

另一個涉及航空公司機師和私人企業的漏洞,終於突破了台灣的防線,造成重大的社區感染。2021 年 4 月 15 日,台灣將長途飛機的隔離天數減至 3 天,搭配 COVID 篩檢。外籍機組人員被要求待在旅館,但並未全數篩檢。針對已接種疫苗的機組人員,隔離規定完全放寬。

當機師一個個確診,其中有些人曾造訪人多的公共場所,大量漏洞出現。比如 4 月 23 日,一個機師和他的兒子在參加台北清真寺的齋戒祈禱後被篩檢出陽性。接下來幾天,越來越多曾出現在下列地點的機師確診──新北市的酒吧、桃園賣場等。在每一個案例中,有些接觸者被要求要隔離,有些則僅被告知自主管理。台灣政府沒有實施額外的限制,或許是因為自滿於前幾次漏洞並未造成嚴重後果。

另一個由台灣政府交出部份控制權的私人企業所犯下的重大錯誤,讓防疫情況惡化。負責隔離機師的諾富頓華航桃園機場飯店,也主打讓旅客在房間就能觀看華航飛機起降。很不幸的,這兩群人混宿在同一棟大樓。旅館員工確診,房客也可能受感染。儘管許多人篩檢為陽性,政策卻直到 5 月 3 日才改變,將外籍機師和旅客分開。而要等到 5 月 10 日,台灣才終於對機師實施 14 天隔離政策,且只針對那些華航機師。

5 月 11 日禮拜一,爆發了最嚴重的社區感染,台灣在此時的反應也開始亂了套。當天,5 個沒有旅遊史和接觸史的個案在宜蘭縣確診(編按:衛福部長陳時中在 13 日表示,萬華茶藝館個案曾至宜蘭遊藝場分店活動,將調查是否與宜蘭群聚有關)。確診案例持續增加,其後又有 16 人確診。然而生活一如往昔。到了週五,確診案例攀升至 29 人。台北進入二級警戒,停辦室內 100 人、室外 500 人以上集會活動。政府等到週六,確診案例暴增至 180 人後,才實施嚴格的三級警戒,限制室內集會至 5 人,但仍未關閉學校或採行工作限制。

在澳洲和紐西蘭──兩者都曾將 COVID 社區感染減至零──為了隔離 COVID 確診者,都反覆地宣布緊急封城(snap lockdowns)3 至 7 天,以利在政府追蹤接觸者期間防止社區感染。遏阻社區感染,讓這兩國的疫情都沒有瘋狂失控。面對相似的情況,台灣卻晚了一步。5 月 14 日,當確診案例持續攀升,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暫時沒有升級必要,全國醫療資源及物資充足。隔天雙北卻升至三級警戒,而官員繼續堅持沒必要普篩,儘管這個策略已經被其他國家如南韓證實有效。

台灣的慢半拍──直到社區感染並新增 180 例個案後才行動,令人費解。衛福部長陳時中指出,他沒有封城是基於對人民的心理影響。台灣本應學習紐澳的快速封城,如今,控制社區感染的封城策略,需要的時間將比紐澳的緊急封城還長得多──如果社區感染還能被全面消滅的話。

疫情沒有「完美解方」,台灣應儘速封城

台灣過去的封城政策主要聚焦於邊境,透過強大的隔離政策、旅遊限制和接觸者追蹤。台灣從未管理過封城政策,而其策略和實踐都與邊境政策截然不同。旅遊限制在疫情滲透國家邊境後,對於阻止 COVID 擴散的邊際價值有限。同樣的,接觸者追蹤在社區感染發生後即大失效用。連台北市長都承認,政府的接觸者追蹤機制在 1,000 人確診後就已失效。台灣似乎還有許多人未能意識到未來很可能來臨的封城的長度和嚴重性。相關單位意在將封城控制在從現在起的 2 至 3 週。但那些還記得「兩週停止擴散」口號的美國人就會知道,這樣的樂觀主義不切實際。

在一年的封城與疫情擴散,嚴重打擊美國和西歐之後,這些國家都學會了,得把 COVID 控制到最低程度再重啟。然而鑒於台灣目前的經驗,台灣大概無法接受未來社區感染蔓延,仍期望將確診清零,回歸過去一年來國外夢寐以求的正常生活。

但事實是零確診很難達成。許多歐洲國家在 2020 年 3 月推動封城,許多國家如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等紛紛隨著疫情趨緩而重啟,卻在冬天來臨時再次爆發。當墨爾本的確診案例在 2020 年 6 月增加時,政府等了幾週才開始限制居民每天只能外出一小時,且只能在住家周圍 5 公里內活動。直到 110 天後,社區感染才終於清零。新加坡在去年也實施了長達數月的嚴厲封城才清零,而當 2021 年 5 月出現 24 個本土案例,他們沒有再犯之前延遲行動的錯誤──馬上進入另一次嚴謹的封城。

當然封城並非總是有效,且通常在零星實施或延遲實施後,會具有相當的破壞力。以美國、西歐和南美國家為例,超過一年的封城摧毀了許多企業、讓孩子無法上學,確診案例還未明顯下降。除非清零,否則一但警戒放寬,感染人數又會再次竄高。然而對那些傳染程度較低、也曾經清零的國家來說,若能在發生社區感染後立刻行動,那麼短暫而嚴謹的封城就會有效。台灣顯然沒有從這些外國案例中學習,更甚者還對封城猶豫不決,害怕政策會造成民怨和打擊經濟。台灣等越久,封城的效果就會越差。

目前在台灣,仍有非常多人必須出門上班,而台灣保守的企業文化──強調傳統、在辦公室親力親為,將讓遠端工作的轉換更艱難。希望台灣能夠很快意識到,如果再不加強行動管制,確診數字將不會下降,而不是試著避免無法避免的事。即便台灣現在痛定思痛,開始封城,也很可能得封好一段時間。

此外,政府和很多人繼續依賴沒什麼用的科學方法:台灣在疫情期間積極地消毒公共空間,儘管這種形式化的清潔活動(hygiene theater)缺乏證據證明其有效,更像是安慰劑。政府也在北台灣嚴格執行戴口罩的規定,儘管我們現在知道戶外傳染的案例非常稀少,即便沒戴口罩。

最後,在疫情爆發之前,台灣的疫苗接種率僅有 1%,即便台灣首批獲得近 12 萬劑疫苗,政府卻找不到願意接種的人。許多醫生拒絕施打,增加了更多人的懷疑。鑒於台灣先前罕見社區感染,許多人假定得到 COVID 的風險極小。如今疫情升溫,才開始有很多人願意施打第一劑。一開始的懷疑風氣,意味著很多年長者或職業屬高風險的族群在社區感染開始增加時尚未接種。此外,台灣比其他國家更晚訂購疫苗,即使有大量需求,供給量也注定不足。

現階段並沒有 COVID-19 的神奇解方,利用邊境防守對付高傳染力的病毒十分困難,且通常得犧牲一定程度的經濟。而一但 COVID 進入國界──而這也正是全球幾乎每個國家都已發生的情況,選擇就很有限:你可以像美國和許多歐洲國家一樣,試著減緩疫情,同時間也會有許多人犧牲;或者也可以像另一些國家如新加坡、澳洲和紐西蘭一樣,實施嚴格封城以完全消滅社區感染。不過請注意,要做到這種封城並不簡單,將剝奪人民的基本自由、生計和教育等權利,更別提有時候封城也不見得能徹底壓制病毒。一但清零,一個小破口也能輕易地讓全國重返封城。

台灣的防疫很可能會被以「全球最優」的評價被世人記得。然而若我們嚴格檢視這些重大失誤,將會發現它並不是──這樣說並不是認為台灣的防疫一無可取,而是要強調:我們必須了解目前並不存在一種針對疫情的完美解方、不存在一種「任何國家只要遵循,就能百分百確保防疫成功、全國平安無事」的劇本;相反的,目前可行的選項並不完美,且比起政府控制,更多是取決於自然的力量。
2021-06-03 23:02 發佈
沒神話就算了,還鬼話連篇...唉!
acafedrinker wrote:
沒神話就算了,還鬼話...(恕刪)

你這樣講樓主,不怕被樓主告。
一開始對中國的防禦是真的滿嚴密的
因為滿多台商在大陸的
照理講 當時風險應該是非常大
剛好此時中台關係不是很好
反而成了一個萬幸

但後來對其他國家的防範真的就很放鬆
最後就變成這樣
甚至如果不是柯p堅持要設快篩站的話
現在大家還在裝傻 有症狀也當作是流感吧
xattacker wrote:
一開始對中國的防禦是...(恕刪)

民進黨的反中本能,讓他始初走運。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