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樣的狐狸 wrote:
我自己是從事防水業
這種社區管委會的案子我也跑得很懶
追根究底就是一個情況:錢
我也算瞭解管委會模式
找至少三家廠商報價,完成後可能要安排做簡報
然後最終就是低價得標
(也許有不是最低價的得標,我沒遇過,因為我一定不是最低)
說難聽的,頂樓漏水誰會在意?當然是受災戶
那受災戶會是多數嗎?一定是少數...最終就是少數要服從多數
「便宜的,有作就好」
是你家漏水你急不急?
有的受災戶他願意全額自費處理
抱歉,頂樓屬於管委會範圍,你要動...要經過大家的同意...
更慘的就是共有樓板的頂樓用戶了
市面上常看到的防水材料用法
不外呼就是PU、彈泥為大宗
共有樓板你用腦筋想,只塗一個區塊會有效嗎?
漏水一定是從正上方往正下方漏下來嗎?
裂縫怎麼跑大家不知道,但隨便想也知道不可能是像刀劈過
整個直直一條從頭裂到底,只施作一個區塊,怎麼保證水不會從沒塗的地方滲過來?
我報價一定是用治本的方式處理
那你想治本,就是要花大代價
打到RC結構層是一定要的,這個打除、清理清運、水泥砂漿+洩水坡度做起來1㎡少說也要1100~1600(看情況)
防水材料還沒算,隔熱材料請自選...
受災戶一定是希望用最好的方式處理,因為他不想在遇到這問題,其他住戶多數都覺得能省則省,反正又不是自己家在漏
今天管委會成立的宗旨是什麼?
營利單位嗎?收錢不辦事?還是要賺取更多的錢?
公有的錢用在公有的地方是有什麼問題?
應該把問題點放在有沒有人從中牟利
畢竟我也是會遇到一些想要收取管理費的...(恕刪)
Lacostewu wrote:
搬走了,就不會遇到這種事嗎?(除非你買透天,而且是獨棟的,不是雙併或多併)
建議搭個屋頂,沒了水,哪來漏水,是吧!
嗯同感
樓主都說了
之後有5位委員陸續直接現場提出離職。預估往後的任何管委會會議,人數都不會齊. 管委會運作將會停擺。
真想搬家. 好個鳥蛋社區。 搬走之後,再回去找當地仲介聊天,說這社區是個炸彈,管理不彰 (雖難聽但是都是實話)凡是社區有人要賣房子,請買主先用管理不良先砍1半房價。
那就不用在乎社區美觀及房價問題
搭上鐵皮應該比較省

不過樓主中提到, 該住戶提出要300萬~
這部份不合理, 但不合理的部份並不是80萬跟300萬的差異,
而是, 修繕費用估價與發包權責是在管委會, 該住戶沒有權利針對"公設"部份提出修繕費用的金額,
而樓上所提到的住戶內部裝潢的部份, 如果是因為公設造成的內部裝潢受損, 管委會也必需負修繕責任~
不過這部份, 管委會則可以跟該住戶協調其負擔比例。
至於樓主提到的委員決議只願供80萬, 這部份也不對,
在估價後, 管委會才會決議這個價格是不是合理, 需不需要再次詢價!
若管委會已決議80萬, 而最後估價卻得120萬, 那麼多出來的40萬, 是誰要出?
最後再來為這40萬吵一次嗎?
其實樓主也不用這麼氣, 社區委員, 主委本來就是個屎缺!
往好處想, 人家會選你, 也是看的起你啊..
基本原則:
保固期內
請找建商
保固期外
公設 -> 管委會處理
公設約定專用 -> 住戶自行修繕
大部分的爭議就在於管委會進行修繕的費用
基本上,管委會修繕費用一定是來自於住戶繳的管理費
公基金夠,那就一定要花下去啦,用招標的方式找廠商比價
若公基金不夠支出
那要麼就在下一次開區分的時候,提出來表決
例如:
1.由所有住戶共同分攤
2.等到公基金夠了再來修
3.住戶代墊,等到公基金夠了再給住戶
阿如果是牽涉到公共安全的,最好都是住戶共同分攤啦(例如電梯的纜線更換或維修之類的)
至於有人提到的外牆滲水
一樣的原則
保固期內
請找建商
保固期外
公設 -> 管委會處理
至於自己樓層的滲水...大多都要跟管委會協調一下
可能的模式:
管委會出材料(磁磚-->建商一般都會留給大樓日後修繕的備料)
住戶出工錢(如果要出動吊掛的話,一般都會選在清洗外牆時,一併修繕)
住集合住宅,管委真是吃力不討好阿~

以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