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收費都會有人覺的不公平,像有人說以住的人數收那沒住人的是不是都不用繳了,這種人是真的有我住的地方是新社區建商有先收半年的管理費,管委會成立後要退剩餘的錢就有人問:我都還沒有搬進去住為什麼要繳費?我覺的這是觀念問題,有的人會覺的公設不關自己的事但是公設難道不是你花錢買的嗎?用坪數下去算因該是目前來講相對簡單而且公平的了,況且買房時未來的管理費本來就該列入考慮。
我覺得現在的情境應該考慮管理費單純用住戶數平均分擔法,總支出除以總戶數即可.既然是同一個社區就平均分擔.若干年前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設計之初認為,你有錢買大坪數,那麼你就應該多負擔管理費,這好像富人重稅的道理,但其實買大坪數每年負擔的貸款更多,負擔更沈重.
weipulee wrote:我覺得現在的情境應該考慮管理費單純用住戶數平均分擔法,總支出除以總戶數即可.既然是同一個社區就平均分擔.若干年前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設計之初認為,你有錢買大坪數,那麼你就應該多負擔管理費,這好像富人重稅的道理,但其實買大坪數每年負擔的貸款更多,負擔更沈重. 這也會有人跳出來說不公平阿憑什麼小坪數的繳得跟大坪數一樣大坪數理論上住的人較多 本來就要多出如果你一人住大坪數 那你家的事真的那麼在意管理費那你去找一個社區 每一戶坪數都幾乎一樣那這樣最公平吧等於就是各戶均分啦"但其實買大坪數每年負擔的貸款更多,負擔更沈重"自不量力怪誰
管理費的本意,本就是用以修繕的公積金,既是修繕,本就以持份比例來分攤最為公平,只是大家為了避免一直收錢的麻煩,所以才會化零為整,將所有公用的費用,直接由管理費支出。像上面有人提到的電梯,其實用卡片儲值後,刷卡才能搭乘電梯,每搭乘多少次數扣多少錢,快沒了再去管委會儲值,這樣多少可以解決大多數人認為電梯電費分攤不公平的現象吧?